中学生物互动教学的理论探索
2020-04-23魏虹娣
魏虹娣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突出生物学科的科学性,并将科学探究列为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探究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
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力多种教学媒介,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以促进学生智力增长、驱动学生能力提升、刺激学生潜力开发为目的的互动过程。师生在轻松的课堂互动中交流观点,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互动教学的组成要素
互动教学的主体。在互动教学中,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即双主体。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或是言语沟通,或是行为指导,或是情绪渲染。学生在参与互动教学过程中也要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发散思维,勇于表达观点。
互动教学的介质。在互动教学中,语言是最普遍的教学媒介,师生通过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获得感与参与感,也可以用多媒体作为教学介质。
互动教学的过程。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基础,精心预设教学互动环节,包括怎样切入、如何引导、持续的时长、对学生的启发思考等。互动教学的具体流程应分为课程准备、展开学习、思维训练、知识建構、反思提升五个阶段。
互动教学的结果。在互动教学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应注意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得失。学生应将问题反馈给教师,以期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二、互动教学的特征
教学内容的认知性。知识是互动教学发展的基石。只有在知识根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他的课程因素,才可以呈现精彩的课程设计。
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应注意教学实践中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是不能缺位的。教师要详细客观地讲述知识,进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索。
教学环境的创新性。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发挥,可以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教师的问题引导要更加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由仅注重结果到过程和结果都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效果的互补性。师生、生生之间的长期互动可以使彼此之间建立起有效、良好的沟通习惯,师生在互动中相互成长、彼此启发,实现知识的分享、经验的交流、能力的促进,产生互补效应。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