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学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2020-04-23梅洪建
梅洪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说:“教育实践工作者往往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反映在學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上,就是老师们对怎么做的方法层面更感兴趣,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则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梳理。”
这段话至少揭示了当下班主任工作的两个不足:重技术而无理论支撑,重碎片而无系统思考。为规避这两个不足,本文试从五个方面来谈谈班主任的带班路径。
一、帮助孩子感受到心灵的联结(基本的理念认知)
说白了,就是班主任要给予学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从反面来说,一个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没人爱或者不重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方式寻求补偿。突出表现为三点:
寻求关注。带班中,班主任会见识很多同学的“奇葩”行为。而这些学生往往是班主任眼中的“刺儿头”,十分棘手。其实这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的同学,在用非正常行为寻求关注的表现。
扭曲报复。这几年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不少,很多班主任都在研究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其实,欺凌别人的孩子本身也是可怜的,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感受不到温暖、爱和关注,所以就会欺凌更弱小的同学。
自我放逐。这个不需解释,但这类学生不少。
总之,几乎所有带班中出现的问题,都和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缺失相关。
从正面来说,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满足,是所有人的首要愿望,也是一切美好产生的根源。
二者的满足,是学生的动力之源。马兰教授说:“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价值感)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感觉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诚然,教师都想让学生学得好,但如果一味地去找方法,却不懂得追本溯源,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者的满足,是学生自信与心理健康之源。学生的自信缺失和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下班主任工作的两大难题。很多班主任面对学生自信缺失,想到的就是励志教育;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想到的就是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结果呢?效果一般。马斯洛认为,人的被尊重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被尊重”自然就是满足学生的“价值感”。而学生心理出问题,恰恰就是感觉不到周围人的爱、温暖以及价值认同——归属感缺失有孤独感,价值感缺失有被遗弃感,二者的长期累积,就产生了心理问题。所以,学生的自信和心理健康之源,都在归属感与价值感。
二者的满足,是美好产生的根源。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说:“当孩子感受到爱、归属和自我价值感时,他们就有了开发自己的全部潜能,从而成为一个快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的基础。”马斯洛也说,二者的满足,会使孩子“对社会充满热情”。当每个孩子都愿意对社会充满热情,并愿意有所贡献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将是美好的社会,班级自然也是美好的班级。
所以,班主任所有工作的重心就在于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来自同学、师生、家庭、社会的心理联结,让每个孩子都因这种联结感受到爱、归属和自我价值。这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与归宿。
二、和善与坚定并行(基本的实施态度)
基于正面的管教带班,不是“管班”也不是“放任”,而是用“相信美好”与“坚持”的态度带班。
要相信美好带来美好。班主任要改变“管理带来美好,班规带来美好”等传统认知,要相信教育是形象影响形象、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只有不断运用美好来构建良好的教育场,才能带出美好班级。
要有足够的耐心。美好带来美好是必然的结果,但是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于是不少班主任又会回到“管理”上来,因为用“权威”或“制度”有短平快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就是要坚定地相信并坚持做下去。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班主任是带不好班级的。
三、带班体系要长期有效(核心的操作依凭)
长期是基于带班思考。如果一个班主任只有一些简单的“妙招”“技术”等,他可能是一个管班的好手,但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带班者。带班体系的“长期”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之后,按照系统设计做下去。
有效是基于路径价值。不少班主任谈起自己的带班体系头头是道,但效果一般。如何才能让带班体系长期有效呢?
第一,找到一个核心支点,围绕“支点”,构建系统。这是关键,也是系统构建的抓手。
第二,带班行为目标要瞄准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和自我价值需要。这是根本,也是归宿。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必要的社会技能(辅助的操作依凭)
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和自我价值需要,是带班的根本,甚至是整个教育的根本。它最大的价值是给予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和谐、自我的成长动力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就是带班的全部。在满足二者的前提下,班主任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满足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之后,需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如友善、包容、谦和等。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由易到难,逐渐施行。
五、让孩子发现他们有多么能干(实施的动力系统)
班级是班主任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它应该基于学生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所以,“让孩子发现他们有多么能干”十分必要。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简单等同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问题,更不是简单地放手给学生。它的核心内涵有两点:
第一点,以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价值认同。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是自信的源泉。
第二点,以正确的鼓励给予学生成长的动力。美国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是让学生持续做事的关键,是孩子获得动力的重要条件。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