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我
2020-04-23郑德库
郑德库
手机响时,她正在浇花。
她一听就知道是微信,微信的铃声没有电话的急切,而是一种扯闲篇的暧昧和诱惑。
“难得还有人惦记。谁@我呢?”
她想过去拿手机,可又有点儿狐疑,伤腿也疼。她扶着墙壁停下,像只猫盯着风吹落叶似的盯着手机。
手机就那么響着,似乎透出一种诱惑。
她猜测可能是谁,一直猜到铃声戛然而止。
这时她才慢慢踱过去,拿起手机一看,“农民工”,她长吁口气,心底暗生一股暖意。
微信的昵称是简笔画,虽然可自由随意命名,但还是能从中窥视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趣味。
这位“农民工”是她的师范同学,当初的昵称那叫一个高大上,从“壁立千仞”到“壁立”,又到“霹雳”,再到“咔嚓一声雷”,最后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工”。她在笑话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悠然闲者”变成了现在的“山榛子”(因真实的名字里有个珍字)。
读师范时,她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他是白丁,真正的白丁,连团员都不是。屈指算来,班级四十多位同学,只有四位还没入团,一个资本家弟子,一个地主女儿,一个右派的女儿,加上一个他。按说1977年恢复高考一张卷考上来的,虽是中师,可也算人尖子,怎么连个团员都不是?别是有什么瞒着吧!
她不动声色,利用暑假和另一名同学去他的家乡外调,从大队干部到树下纳凉的老大妈都问了,还真没啥问题,就是人噶点儿。不料,村里的信息传递忒快,两人被刚刚赶海回来的他截到家里,嚼了一顿极新鲜的赤甲红螃蟹。
毕业后,她留校,他分配到中学,后来他又改行当了警察。各干各的工作,各过各的日子,再没有更多的交集。
没想到多年后的一次偶然,两人有了一段亲密接触。
市里组织政工部门的人外出考察,当时她是高职专科学校的党委副书记,正处;他则是给领导写材料的秘书科长。两人这一路,出行同车,吃饭同桌,挺惹人眼球的。不过她看出他嘴上挺能装,可骨子里却是极本分的,四十多岁了还很青涩,也许他根本就没把她纳入男女关系范畴。
她暗自生气,行为就出人意料,甚至出于自己的意料。在张家界景区门口,同行人的众目睽睽下,她挽他甜甜蜜蜜地照了一张合影。
得,就这一下,虽没将他拴在她石榴裙下,却使他成了实实在在的跟班。
最可笑的是,过小溪时,她把两臂吊在他脖子上卖萌,他抱着她,一如傻姑爷抱媳妇,身体僵硬得像根木头。然而她无意间做了件煞风景的糗事,让他扳回了一局。
回程时,她被反关在机场的厕所里出不来,只好喊在外边看包裹的他。两人一里一外,好一顿忙活,才把卡住的门拽开。“我告诉你,回去可千万不能跟同学们乱讲。”她一再恳求,他只是笑。
从那以后,两人的联系多了些,同学们聚会也爱往一起凑,说话也随便了。有同学看出端倪,相相面说:“你们俩有情况啊!”
可直到退休,她和他也没有什么新情况。挺大岁数了,两人还能把握人生的底线。不过回想起来,她的心里就隐隐泛出一丝的恨劲儿,牙痒痒地想咬他一口。
半年前,她遭遇了车祸,骨折,左脚的半边骨肉分离。同学们知道后,该看的看了,该打电话的打了,很快一阵风似的就过去了。
这时的她算是尝到了寂寞的滋味。
谢天谢地,“农民工”总算@了一下,可她偏偏又没接。再看屏幕,也没有文字留言和语音留言。她就等他的微信。等了好长时间,她放下矜持@他,没人接。再@,还是没接。她想这是报复我呢!兀自摇头。
过了一个多钟头,手机再次响起,还是“农民工”打来的,她第一时间接通。
“想死你了!”先是冯巩式的一贯招呼,接着就问恢复得怎么样。
“还行,能下地了。”
两人一顿漫无边际的闲聊。这时的她似乎他说什么都爱听。
话绕回来,她就问今天的微信怎么回事。
“嗨,我着急上河边呀!”
她知道他每天要到辽河边走一万步。
“辽河边怎那么勾魂?”
“我每天都和一美女幽会。”
“她漂亮吗?”
她知道他又开始胡诌了,就顺着往上码。
“高个,丰满,有点儿西方人的特点。”
“你们幽会干什么呀?”
“就是四目相对,有一天看着看着美女还哭了,对了那美女可能有腰脱。”
说得像真事似的,这一下她疑惑了,忙说:“老了老了你可别整出什么花花事呀!”
微信断了,她呆呆出神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微信又来了。这回发来的是一张照片,辽河航标的美人鱼雕塑,下面还有文字注释:1、美女哭了是那天下雨;2、从美女的造型可看出有腰脱。
嘿!原来是这个美女。
好一会儿她才回到现实,继续浇花。一迈步,咦?伤腿竟不疼了。她又试了两下,挺奇怪的,腿还真不疼了。
她就想哪天得请请@她的这位“农民工”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