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援项目打造国际合作林业典范
2020-04-23○文/余波
○文 / 余 波
1997年德国政府承诺无偿赠款1700万马克(折合1.25亿元),在四川广元实施中德合作四川省造林项目(简称:德援项目)。德援项目经过十余年实施,2010年通过竣工验收,十年后回顾项目历程与成效,四川省林业工作站与广元及各区县林业系统,在德国专家指导下,共同努力,把德援项目做成了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项目引进的不仅仅是林业发展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后续林业项目带来了理念上的启示。
项目开展情况
项目于1998年1月启动,2004年完成主体任务实施,2009年完成后续任务实施,2010年4月通过德国复兴银行竣工验收。项目区地处嘉陵江上游核心区域,全部位于广元市境内,涵盖该市四县三区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项目致力于解决嘉陵江上游脆弱的生态系统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围绕生态治理、社区扶贫、自然保护区管理三大目标,营造用材型防护林、经济林、封山育林,支持社区的节柴灶建设、农民培训,开展保护区社区共管和生态旅游等探索。
历时多年,项目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培育森林。完成营造林任务40400亩,其中新造用材林和防护林17500亩、新造经济林5900亩(含庭院林400亩)、封山育林15000亩、封育补植2000亩,同时配套建造节能灶11000个。二是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野生动植物管理。修建野生动物监测巡护道路128.5公里,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和巡护、环境保护宣传、保护区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等相关活动。三是开展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完成1400亩中幼林近自然间伐示范,编制5个村级森林经营方案,建立3个森林经营管理协会。
项目实施成效
一是加速了绿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生态效益。项目建设使广元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5个百分点,嘉陵江中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二是促进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发展、庭院林业、节柴灶推广、公众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促进了保护区与社区的互动和共管,使得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质量大幅度提高,保护区形成了综合性、可持续的管理体系。三是助农增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营建的用防林、封山育林和经济林对项目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农户通过项目投劳获得劳务补助5682万元;项目共建11000个节柴灶,每年可节柴约3万吨,减少约30万个工(主要是妇女);四是改变了农户的林权意识。项目实施的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经营活动,有助于明确林地使用权,培养农户的权属意识,自信心和责任心,为后来的林权制度改革做了良好的铺垫。五是为国内林业项目实施和管理提供了示范。项目引进了德国的现代林业技术和项目管理理念,“参与式”和“开放式”的指导思想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推行了报账制、合同制、设备采购和工程施工的招标制、咨询专家的监理制、严格的质量监测评估和财务审计等科学机制。项目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已成功推广应用到我省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中欧天然林保护、欧投行生态恢复等国际国内项目中,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省的林业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