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章在企业年鉴编纂中的运用
——以《中国铁道年鉴》为例
2020-04-23叶清
叶 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史志中心,北京 100036)
年鉴的主要表现形式除条目之外,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文章。《年鉴学》一书对文章的定义是:“年鉴中有一类署名文章,如专文、特稿、综述、述评和专题报道等,合称为专论文章。它们是对某一领域,学科、部门或某一专题所发表的系统、完整的总结性评论,或是对人们关心的重大事件及其发展概要所作的述评。”[1]肖东发等.年鉴学.方志出版社,2014.(P297)本文以《中国铁道年鉴》为例,不限于专论文章的讨论,研究文章的几种形式包括特载、专稿、综(概)述和附录。希望通过研究文章在企业年鉴中的形式、作用,分析文章在年鉴中的使用情况,研究文章在年鉴中的比例、文章中各类文献的比例和文章信息的选辑,以提高年鉴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
一、文章在年鉴中的形式
文章体裁的内容在年鉴中一般存在于特载、专稿、综述和附录部分,根据篇目的性质以不同的文体出现。
(一)特载
“特载一般指把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大事,如特别重要的决议、领导讲话、报告等,提前一年载入年鉴。”[2]梁耀武.地方年鉴学概要.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P41)《中国铁道年鉴》的特载一般录入的是全国铁路年度工作会议上重要领导的报告和分管领导的讲话,内容涵盖当年(指年鉴编纂内容年度)工作的总结、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既有对全面工作的总结,又有对运输生产、安全、纪检等具体工作方面的部署,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铁路行业的年度重点工作和年度计划。
(二)专稿
专稿“应是对某一领域、学科、部门或某一专题所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总结或综合性的论述”[1]杨隽.试论年鉴专文的写作特点.上海修志向导,1998,(6).。《中国铁道年鉴》的专稿是根据年度重点工作,提炼出年内铁路行业、各系统、各部门的重要工作、重大成果、突出特色、发展创新等内容予以总结和论述。如《中国铁道年鉴》2018年刊“深入推进公司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国铁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专稿,记述了铁路行业围绕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铁路企业公司制改革所做的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中欧班列进入高质量持续发展新阶段”的专稿,记述了铁路总公司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组织引导各方共建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构建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适应的铁路国际物流体系取得的成绩和所做的工作。
(三)综述
综述指“概述、概况、巡礼,是着重对某一地区、学科、部门、行业、问题所作的一年基本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评价”[2]肖东发等.年鉴学.方志出版社,2014.(P299)。一般情况下,综述内容由各业务部门撰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该业务系统的基本情况,往往后面还会安排一些条目或者表格等,更加深入记述或多角度反映该业务系统的大事、要事、新事。综述对整个栏目或篇目起着概括、引领的作用,与后面的条目或栏目为总分关系。但有的年鉴综述也以概述性条目、栏目甚至上升为篇目形式出现。如《中国铁道年鉴》将铁路概况作为一个篇目,分条目记述铁路网分布、运输经营主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铁路线路、机车客车货车、主要职责、机构设置、所属企业设置等年度概况。将业务系统的综述作为一个栏目设置,如运输篇设综述栏目,下设运输生产经营情况条目和运输生产经营、客货运量等表格,对整个运输系统包括客货运输、运输组织、机务、车辆、供电、工务、电务等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和分析。
(四)附录
“附录一般指附于正文后面的有关资料。它起着便于读者查考或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的作用。”[3]李宏江等.年鉴编纂论要.湖南年鉴社,1997.(P95)之所以将附录纳入讨论,一方面因其本身为文章表现形式,另一方面附录在提高年鉴实用性方面功不可没。附录一般收录相关文件和文摘等,注重实用、文约事丰。文件一般收录年度内出台的对政治、经济、行业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如《中国铁道年鉴》2014刊收录了《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对读者理解管理篇体制改革相关条目有着辅导作用,也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文摘一般收录一些具有解读、参考或存史价值的文章,如《中国铁道年鉴》2014刊收录了《中央编办负责人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答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问(摘编)》,使读者对2013年铁路系统实施政企分开管理体制改革有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2004年刊收录了国外铁路运价、物流发展情况和国外高速铁路经营情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探索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经营模式提供参考。
二、文章在年鉴编纂中的作用
文章在年鉴中的形式,决定了文章在整个年鉴中具有引领性、权威性、专业性、全面性、深入性、创新性和及时性。
(一)对全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特载收录的领导工作报告,是指导全局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方向性,对全书内容是一个总的概括和引领,也是指导全书选取收录素材、建立框架结构的重要依据。在《中国铁道年鉴》编纂中,编辑在制定编辑方案时,专稿大多根据领导报告的内容提炼出题目,再与各专业部门约稿。各篇目、栏目的年度重点、新增条目内容等也都以此为导向。
(二)提升年鉴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专稿属于三次文献,全面反映行业生产经营、发展建设等工作中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一般由各专业部门的人撰写,他们或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该项工作的主持者或亲身经历者,能够“综观全局,高屋建瓴地概括出某领域、某学科、某主题的历史、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1]肖东发等.年鉴学.方志出版社,2014.(P297),使专文具有行业的权威性、专业性。比如《中国铁道年鉴》2017年刊专稿“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就是由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撰写,较为全面地记述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目标(全面拥有核心技术),研制的组织、推进和完成过程,在技术、性能、创新等方面获得的显著成果,使读者对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过程和成果获得了权威、专业的解答,增强对中国高铁动车组技术的信心。
(三)全面深入反映情况,补充条目不足
条目一般以年为限、分门别类、一事一条,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互不兼容,具有篇幅短小、集中紧凑、信息密度大的特点。正是由于条目的这些特点,使条目大多停留在当时事件本身、发生过程和结果等的记录上,在深层次剖析事物背后的本质、理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总结提炼经验教训等方面缺乏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而“专文是宏观与微观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把资料和评述融为一体”[2]符丽明.浅谈专文在地方综合年鉴中的作用.广西地方志,2000,(2).,在时间年度上不受限制,它可以对整个事件的始末、发展的过程、变化的情况,做全面、清晰的记录,并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边评边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及对比分析,以反映事物阶段性的变化和发展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地区事物的完整性。其逐层论述,也有利于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2]。
(四)与时俱进,创新年鉴内容,反映时代特色
年鉴文章突出重要资料、重要事件、创新事物的收录。特载刊录的领导报告和讲话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政治性,是企业紧密结合时势,紧跟时代步伐作出的工作部署和计划。专稿篇目的选题常常由编辑根据当年企业工作的重点、要点和特色来拟定,各部门也会根据自己的年度重点和创新来撰写稿件。因此,专论文章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不仅能丰富、创新、深化年鉴内容,还能反映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中国铁道年鉴》2018年刊“建立完善复兴号动车组服务标准”的专稿,一方面客运提质是铁路运输当前提出的三大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年内被命名为复兴号,具有年度特色、行业特色,甚至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因此本篇专稿围绕人员管理、基础管理、信息服务、售票服务、服务质量、旅行环境等内容,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完善标准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方面进行了总结。
三、文章在年鉴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笔者对《中国铁道年鉴》近10年来文章在年鉴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此处为了更加简洁直观,以页数统计,其得出的占比结果与字数统计大体相同):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一)文章在年鉴中的比例
文章在《中国铁道年鉴》中占比均不超过10%,平均为7.63%。年鉴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年鉴不再是千鉴一面,各种新的框架结构、新的类目、新的记述形式、新的编纂出版方式等不断推陈出新。文章在各类年鉴中的占比也各不相同。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剑平认为:“条目化是对‘文章化’的否定。如果年鉴中都是长篇大论侃侃而谈的文章,就失去了工具书的特点。”江苏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刘爱玲则认为:“年鉴中文章总字数的控制可逐步扩大,一本年鉴可由30%以内的精彩文章(含文件、各类前的综述文章)、50%的精干条目、20%的丰富数据及其他内容构成。”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许家康曾对国内外30种较有影响的年鉴作过统计分析,这30种年鉴四大部分的平均值是:综合情况(即概况、概览)占7%,动态信息占56%,附属资料(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统计资料、法规文件、大事记等)占29%,检索系统占8%。并认为这样的结构较为合理。综合来看,文章在《中国铁道年鉴》中的占比是偏小的,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到15%左右。由于《中国铁道年鉴》的综述(概述)是以条目形式表现的,扣除一部分比例,结合《中国铁道年鉴》编纂的实际情况,15%是较为合理的比例。增加的文章内容,应以提高年鉴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为目的。提高哪一类文章的比例,以及增强哪一类信息的选辑,将在下面进行讨论。
(二)文章中各类文献的比例
年鉴是汇辑一年内重要文献资料的工具书,其选辑的文献一般分为一、二、三次文献。《中国铁道年鉴》的文章中一次文献集中在特载篇和附录篇,平均占文章总数的68.8%,其中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较多,占一次文献的95%以上;二次文献出现在附录篇,平均占文章总数的1.3%;三次文献主要出现在专稿篇,平均占文章总数的29.9%。《中国铁道年鉴》文章中的一次文献就是全书的一次文献,平均占全书的5.2%。
通过分析,对文章中一、二、三次文献的比例,笔者的观点如下:
一是一次文献视情况而定。有的观点认为,“一、二、三次文献在年鉴中的理想比例是1∶4∶5,即一次文献占总篇幅的10%左右,二次文献占40%左右,三次文献占50%左右。”[1]许家康.县级年鉴的体例缺陷和弥补方法.沧桑,2014,(3).有的省市年鉴质量评比也以一次文献不超过10%为标准,《中国铁道年鉴》的一次文献占5.2%,与10%的比例还有一些空间,但笔者认为,非必要不必加大一次文献占比,如非要提高占比,可以在选辑的一次文献类型上更加丰富一些,在必要的工作报告、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选辑基础上,可适当加入权威人士重要言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对比分析等类型的相关文献。
二是有必要加大二次文献的比例。可适当让一次文献向二次文献转换,比如上面提到的权威人士重要言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甚至个别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等,都可以形成文献摘要,摘录其中的重点和要点,高度浓缩信息。这就需要编辑进行加工整理,编辑甚至可以围绕中心主题广泛摄取题材,准确、简要、综合地概括摘述,大大提高文献的信息含量[2]唐剑平.论年鉴的“著述性”.史志学刊,2015,(5).。
三是可以适当提高三次文献的比例。也就是提高专稿数量,拓展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年鉴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另外,还可根据年度情况和当下形势增设专题篇目或栏目,邀约系列专题文章。
四、通过文章选辑信息提高年鉴实用性的几点思考
年鉴作为信息资料出版物,承担着服务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现实的功能。如何通过文章信息的选辑创新年鉴内容,提高年鉴的实用性,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增强时代性信息录入
一方面多挖掘社会重点、热点和人们关注度较高的话题,结合企业特色选题。比如“铁路助力精准扶贫切实担当社会责任”的专稿,就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从铁路行业这个角度反映精准扶贫工作,包括突出抓好贫困地区铁路规划建设、发挥铁路建设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带动作用、为贫困地区和群众提供经济便利的客运服务、全力满足贫困地区对铁路货运的需求,以及其他“铁路扶贫+旅游”、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宣传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等,宣传和记录这一历史时期重点工作中铁路的社会担当。另一方面可根据当下时势适度开发新课题。比如:《中国铁道年鉴》2018年刊开创了“改革开放40年”的新栏目,“铁路改革开放4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文章就记录了中国铁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铁路建设、科技创新、运输服务、体制机制、国际影响、社会责任、党建宣传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总结了40年铁路改革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对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增强问题性信息录入
实现年鉴服务决策的功能,要真实、全面地向决策层反映情况,对问题性的信息更应该重视,不能回避问题,只谈成绩,或对问题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对问题信息不仅要如实、及时地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邀约相关专家或专业人士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作为解决问题的衍生,甚至可以在附录中收录其他国家或行业解决相关问题的案例、成果、经验,或相关专家的论文等,以供决策者参考,增强年鉴的实用性。
(三)增强预见性信息的录入
编辑要树立大局意识、超前意识,时刻关注企业发展方向,站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角度挖掘信息,提高预测性信息收录。比如中国高铁迅猛发展,到2013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铁道年鉴》2013年刊附录就收录了“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概况与未来需求的展望”“国外铁路安全立法及其启示”两篇文章,前一篇文章对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环境作了分析,对中国高铁的市场定位、客运需求总量、客运需求空间和时间分布、与其他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运输需求作了展望,为中国高铁运输生产经营提供了参考。后一篇文章为中国高铁迅速发展形势下必须重视和紧紧抓牢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借鉴。
(四)增强史料性信息的录入
年鉴除了服务现实的功能,还有“存史”的功能。年鉴一年一鉴,连续出版,形成史册,也是修志编史的重要资料库。因此,提高年鉴的存史价值就是在提升年鉴质量和实用性。特载文章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使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所以,编辑应该在专稿和附录上多下功夫,加强具有存史价值文章的编纂和收录,比如《中国铁道年鉴》2004年刊专稿“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综述”“全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2003年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情况综述”“铁道部组建专业运输公司”等,都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编辑应具有长远的眼光,站在历史的维度里思考和观察,从海量信息中淘沥出高含量的价值史料。
五、结语
文章在年鉴中的运用,使年鉴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时尚新颖的局面。近年来,笔者发现一些年鉴大大提高了文章的篇幅,在内容的选取上、表现的形式上、编排的版式上更加大胆新颖、与时俱进,为年鉴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一些精彩文章的选辑,大大增强了年鉴的可读性,拓展了年鉴的深度。《中国铁道年鉴》20多年来,在框架结构、文章和条目的设定与分配上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变化,时代在不断变化,年鉴也需要发展和创新。研究文章在年鉴中的运用,提高文章信息选辑质量,丰富文章表现形式,也是探索年鉴体例创新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