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胺碘酮在急诊患者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0-04-23彭福强
彭福强
(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广东佛山528244)
在急诊患者中,心律失常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发中老年人群,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在发病后应及时予以纠正,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2]。在治疗急诊患者心律失常时首选药物为胺碘酮,其效果得到了临床的认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胺碘酮在急诊患者心律失常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0至2018年10月我院急诊收治6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0~70岁,中位数年龄(60.0±7.3)岁;研究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2~70岁,中位数年龄(61.0±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3];③纳入患者疾病类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48h以内的快速房颤、心房扑动;排除标准:①对此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②患有严重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索他洛尔,给药方式时静脉推注,每次使用的剂量为40mg,每天2次,在治疗时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加减。
1.2.2 研究组:使用胺碘酮,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将胺碘酮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在一起,药物剂量分别为150g与20mL,在10min将其滴注完成,在治疗15min后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再追加150mg,将其滴注量保持在1mg/min,在治疗6h之后,降低滴注量,保持在0.5mg/min,胺碘酮1d使用总剂量应<2.0g。
1.3 疗效判定与观察项目:①疗效判定:显效:在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显著,心动过速与房颤的症状变成窦性心律;有效:在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室率每分钟下降<100次;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轻微;②观察项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与血压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6.7%与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P<0.05),详见表 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2.2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变化的比较: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变化比较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心率与血压变化的比较 (x±s)
2.3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0.0%与 6.6%)比较数据差异显著(χ2=5.454,P<0.05),详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n(%)]
3 讨论
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律失常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范畴,发生因素为心肌过缓或冲动传导障碍,临床症状为房颤、室动性心动过速等[4]。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一旦发病其心率可在120次/min之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针对急诊患者心率失常来说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胺碘酮为抗心律不齐的药物,并含碘苯丙呋喃的衍生物,不仅是轻度非竞争性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更具有轻度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征,经对钾离子通道进行阻断、延长心肌不反应期,从而抑制了Na+内流,并降低了传导的速度。胺碘酮在进入机体后具有转运慢、亲和力高、药效时间长等特点[5],不会影响动作电位与静息膜电位,胺碘酮在脂肪量丰富的器官中产生作用,因此可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相结合。在本研究中胺碘酮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静脉滴注5min内就可发挥药效,即使停止用药后(20min至4h)仍能发挥出药效,药物经静脉滴注进入机体后15min可达到最高血药浓度。
综上所述,胺碘酮在急诊患者心律失常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保证了治疗的效果,更改善了患者心率及血压指标,是急诊治疗心律失常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