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彰显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
2020-04-23郭建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郭建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0(四)
道路决定方向,道路关乎命运。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中国道路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之治的要义是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道路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之治得益于中国制度科学管用,具有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制度逻辑。
一、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与重大意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70多年的光辉成就是中国人民创造的,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创新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看,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感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70多年沧海桑田,地覆天翻。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全世界超过2/3的高铁轨道铺设在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从百废待兴走向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这三大历史性事件的后两项都发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其中前30年是铺垫、是准备、是积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40年是腾飞、是巨变、是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贯通于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中。
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取得的。改革创新,革故鼎新,守正创新,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道路是独特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一方面,独特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中国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自主独创的。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我们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道路是实现现代化之路。从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道路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路。1949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富起来;2012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道路是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之路。中国的崛起,根本的是中国精神的崛起。中国的复兴,根本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的贡献,根本的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创新,为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二、书写新时代中国之治新篇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重合交汇期,如何保持战略定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给予明晰和坚定的回答。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全面部署了全党的这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伟大宣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历史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书写了新的璀璨华章。
《决定》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科学指南。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集中研究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问题的中央全会并作出决定。《决定》第一次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第一次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重点、实现路径以及时间表路线图。《决定》从战略上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时代课题,构筑了中国制度和治理建设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了清醒的制度自觉、坚定的制度自信、强烈的制度创新,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制度保障。“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稳则国家稳,治理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的制度保障。
《决定》紧扣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根本,国家长治久安之基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革一切不利于发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体制机制,让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使命担当。十八届三中全会后6年多来,全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已经得到落实或正在有序推进。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相比过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更高。必须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要坚持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奇迹的制度密码。因此必须保持定力,不能“东施效颦”“削足适履”。但是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更不能故步自封。要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用制度创新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要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既总结历史经验,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又面向未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工作任务与前进方向。既要固根基、扬优势,又要补短板、强弱项,在“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统一中守正创新。
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吸收借鉴相统一。在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没有现成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颐指气使的教师爷。要立足时代前沿,植根中国大地,聚焦中国实践,推进制度创新;又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各民族创造的制度文明优秀成果。
要坚持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相统一。一方面,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制度的生命力有效性在于执行力,要强化制度意识,狠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
三、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胸怀两个大局。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他还说:“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什么陷阱啊,什么围追堵截啊,什么封锁线啊,把它们统统抛在身后!”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破局,怎样解局,必须牢记初心使命,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强大活力,使中国大踏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过去的改革面对的问题是没有发展起来,解决“有没有”,现在的改革面对的问题是发展起来怎么办,解决“好不好”。发展起来比不发展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更复杂。既要解决快速发展遗留的问题,也要破除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还要迈过进一步发展绕不过的坎。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越是环境复杂,越是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
建设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今后的改革将逐步由过去的政策主导型转向法律主导型。要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靠法治。要持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必须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有效对接民众生活,体察群众生活感受,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更多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和价值取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奋斗目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价值观、人民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清醒自觉。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实践和生动诠释。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和固化到制度层面,充分体现了增加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刻彰显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和价值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