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是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前提和保障
2020-04-22葛国军
葛国军
摘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新闻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的报道,更要求周密调查,切实践行“四力”。作为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深入新闻一线,锻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勤思考善思考,精确描述,以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四力”;舆论监督;前提;基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作为一名新闻宣传一线记者,我先后在山东广播电视台的齐鲁频道、广电新媒体、舆论监督部工作,对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四力”,有着深切的感受。新闻工作者,应该敢说真话,敢于斗争。然而,很多舆论监督报道,因为影响力大、影响面广,涉及方方面面,所以说更要周密调查、客观公正。记者要讲求采访策略和规范,切实践行“四力”,才能充分体现新闻节目的社会态度,提升媒体监督公信力,取得舆论监督报道的应有效果。
一、增强脚力:舆论监督报道要亲临现场,摸清实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摸清事实真相,需要调查来完成,需要脚力去还原。作为记者,不能总是待在办公室上网或者看材料,要走出去,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舆论监督类报道须坚定立场,站稳脚跟,练就脚力,把基层当课堂,拜群众为老师,这样才能了解什么是群众最想听到、看到的,哪些问题的解决是让群众满意的。提升了脚力,新闻报道才更有“人情味”,才有说服力。
新闻,应该是“七分采三分写”。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要有“踏破铁鞋”深入基层摸清实情的钻劲韧劲,也要一改过去的“宏观扫描”为“微观点击”,深入新闻现场,步入一线,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呈现者和讲述者。
我做过一篇电视新闻报道《平阴废污水排在黄河中央》。到地方后,线索人害怕被打击报复,手机关机联系不上。我们只好隐瞒记者身份,奔走各地,从外围采访。记者跑遍了黄河沿岸的很多村庄,没有结果。就在记者感觉到找不到确凿证据苦闷时,一位知情者打电话说在田山电灌站附近夜里排污。第一天晚上,我们在那里等到天亮没有看到排污现场。第二天,我们又跑到电灌站,等到夜里11点时候,发现开始往河里排污了。原来,排污管道铺设在了河床中间,每两天排一次,天亮就结束。“脚底板下出新闻”,如果没有记者的多方奔走,执着调查,黄河排污可能还是一个谜。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化成的作品《何日“凤还巢”?》,2019年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面对大家的掌声,他说,“记者就应该多跑一些,本职工作而已。”从时间上来说,《何日“凤还巢”?》第一次采访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经过不断思考、完善,一直持续到12月份;从空间上来说,李化成和同事两下浙江,三到潍坊,辗转多地,行程近三千公里。其实,作为一名“老记者”,他一直都在“跑新闻”。这个一等奖,可以说是他跑出来的。
二、提升眼力:舆论监督报道要全面调研,确定主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舆论监督的选题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时又要把脉社情民意,选择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共同关注的议题。能不能把舆论监督的议题选准,引发共鸣,考验的是采编人员的“眼力”,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发现力,要善于说“别人想说而未说的话”。新闻工作者提升眼力,就是要在反复比较中观察、判断、辨别,既看到已知又可预见未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比如长消息《改革改出五十二個镇领导》,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记者杨杰在基层采访时“妙手偶得之”。他参加某乡镇的机构改革会议,却发现满屋子人,并且全是副科级也就是副乡镇长以上的领导。不是精简人员,改变机构臃肿的现状吗?怎么这么多领导?在镇党委书记面对摄像机讲工作成绩时,巧妙让他说出来背后的真相。记者从“熟视无睹”的表象,看到了背后的新闻,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灵敏,保持“慧眼”,方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我认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好眼力,还应该包含“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巧妙地完成采访工作。比如《泥石流之乡又响起伐树声》,是我和戴淑明记者在泰安采访的新闻稿。那天我们到达现场,用暗访机拍完伐木场面。几个彪形大汉从山坡上围过来,领头的“纹身哥”严厉盘问我俩,我说过来打听木材行情,想干这个买卖。“纹身哥”问我单位情况,我随口说出了曾经在青岛工作的一个公司情况(包括电话、经理名字等,只是把青岛换成了泰安),我还把提前印好的假名片递给他们。一番“智斗”后,最终放我们走了。
三、开发脑力:舆论监督报道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
吹尽狂沙始见金。新闻工作者要将锻炼脑力贯穿于策划选题、联系采访、深入交流、巧妙提问、构思报道等多个新闻采制环节,要加强日常学习,养成愿思考、勤思考、能思考、善思考的能力,培养出准确分析、判断的本领,自觉开展实践创新、理论创新。舆论监督类报道,需要思考得更多,要反复琢磨。要开发脑力,就要有水平思考,提高主动策划能力,以报道的内容优势赢得受众认可。
2019年3月3日,山东广播电视台一档全新的舆论监督类节目《问政山东》开播。不光是演播室主持人现场问答,包括暗访短片、连线督办等,可以说都“问到点子上”,直中问题要害。正是在这样充满“辣味”的问政中,问出了“真招”“实招”。
当然,要确保所有舆论监督报道主题明确、事实准确、导向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真功夫。这档栏目建立监督报道舆情研判机制,对敏感选题充分评估,审慎从严把握。加强与专家顾问团队、律师团队,特别是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争找到沟通理解的契合点。这样,才可以使被问政的难题不会“无解”,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舆论监督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
2019年8月,《大众日报》刊发《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关键还要事办好》《不动产登记,离“一次办好、五日完成”还有多远》报道,先后揭露了相关部门不担当、不作为、执行慢、效率低等现状,揪出了流程不合理、数据不共享、乱收费、奇葩证明等诸多导致群众和企业“多次跑”“事难办”的深层次问题。新闻报道后,相关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四、调动笔力:舆论监督报道要精准表达,解决问题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笔力,就是写得好、说得好,让受众喜欢听,并且有收获。脚力、眼力、脑力,都需要通过笔力体现出来。舆论监督报道,要客观公正,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目前的笔力,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笔了。在全媒体时代,呈现事实、连接用户的一切符号、介质、手段、方法、方式都是笔力。它体现在将各种资源转化成全媒体产品与服务,新闻信息产品与服务需要“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更多依靠强互动、好体验的手段抓取用户,捕获市场,而非简单的文字加图片,音频加视频。可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笔力也在与时倶进。
还是举例说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一经开播,《问政山东》节目就火了,观众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声音。但是它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在节目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增加了当事人现场问政环节、推出“回头看”特别节目、直播连线县市区“一把手”、开始电话问政板块、开启专题问政……
在电视直播的同时,人民网、山东省人民政府网、齐鲁网、央视新闻+等20家网络同步直播平台开通即时留言功能,众多网民通过网络留言实时问政;多条短视频成为“爆款”,点击量过千万……
五、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牢记“四力”,并且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践行“四力”,深入一线、敏锐洞察、全面思考、锤炼文字,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導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样,记者才能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参考文献:
[1][4]唐佳菲.看这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如何践行“四力”?[J].中国广播.2019(05).
[2]刘娟.一次获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位记者为什么行?[J].传媒茶话会.2019-11-04.
[3]袁艳吕.以“四力”纠“四风”,搞好舆论监督报道——以浙江日报“基层作风调查”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战线.2019.07(上)115-116.
[5]新锐大众.省委机关报百余篇舆论监督报道,曝光出了什么.大众日报.2019-07-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83618600910 65055
[6]胡正荣.全媒体时代,媒体人该如何链炼“四力”?[J].综艺报.2019-12-16.
[7]动真碰硬“问政”真心实意“解难”——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的舆论监督探索.山东学习平台.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