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嗅觉眼力脑力 塑造有血有肉形象

2020-04-22张晓航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方法

张晓航

摘要:人物通讯是很常见的新闻文体,但想写好并不容易。记者需要在采访中发现好故事积攒核心素材,需要在观其行、闻其言中发现打动人的细节,需要透过事件表面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本文依据笔者工作经验,总结了写好人物通讯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人物通讯;采写;方法

一、培养发现故事的“嗅觉”,积攒核心素材

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典型故事是人物通讯中的核心素材。作为新闻,故事肯定不能脱离实际虚构乱造,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

要善于倾听主人公讲述。遇到善于表达的人是记者的幸运,一个经验是,即便是说的内容不夠“切题”,但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耐心地听对方多说多聊,因为聊起的每件事都可能是一个好素材。笔者在采访阜外医院知名专家李守军时,听他聊起家事,他说自己刚上大学时,母亲罹患心脏病,他就立志在心脏外科方向有所成就,多年之后,成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的他和同事一起为母亲做了手术。一次“闲聊”得到的素材,最终为稿件增色不少。

要善于采访主人公的“身边人”。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说法——要写好一个人,需要采访他身边至少10个人。当局者迷,很多人不觉得自己的故事有什么特别,或出于谦虚在讲述时“打折”。尽可能多地采访“身边人”——可以是一切与之有交集的人,相当于从多个视角观察主人公,笔下塑造的形象一定能更加真实、立体、丰满。

要善于筛选故事。以上两点做好了,会积累一些故事,事实上一些名垂新闻史的佳作,采访获取的故事可达上百个。不过,出现在稿子中的故事宜精不宜多,这时记者要靠敏锐的眼力和判断力,筛选出几个能从不同角度凸显人物个性的故事。

二、提升窥见细节的“眼力”,让人物活起来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其作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大量生动的细节,例如“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尖掉了下来”等,将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特质刻画得生动真实。

采访对象的原话也是一种细节,如老舍所言:“话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话找对了,人物形象就出来了。”笔者采写《挑战命运勇创新业写传奇——记全国人大代表焦文玉》时,引用了焦文玉的原话13句,例如“我没什么可拼的,只有拼命”“困难、挫折终将败给坚持”等。读者看到这些话,就能明白这位平凡的女性是如何靠着自我奋斗成为了“保洁女王”。

三、锻炼挖掘精神内核的“脑力”,让立意深起来语

郭沫若曾把记者比做“当代的太史公”,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创作当代人物的“列传”。这就要求记者不能把稿件写成一个人生平经历事迹的流水账,而是要有精神内核,这种内核一定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还要具备经久不息、鼓舞人心的力量。

要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在采访前就要做足准备。结合社会实际,对主人公所能代表的时代精神给予正确判断,由此找到他身上最闪光的特点,围绕这些特点设计采访提纲。

采访中得到的东西,记者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真正理解,因此必须对素材进行分析,经过反复思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将其体现在纸面上,才能让稿件拥有深刻的立意和闪光的精神内核。

此外,记者在创作时要动真感情,如果自己都没动情,笔下的东西就很难打动读者。

四、结语

人物通讯是一种能写出彩的新闻文体,也是一种很考验记者能力的文体。记者要不断培养在采访中发现好故事的嗅觉,提升在事件中窥见细节的眼力,锻炼透过表面挖掘出精神内核的脑力,在实践中摸索,在积累中进步,才能成为写人物通讯的好手。

猜你喜欢

方法
变快的方法
学习方法
认识方法用好方法
掌握方法,直面高考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