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史前氏族社会过渡中的原始信仰

2020-04-22屈谱

西部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

屈谱

摘要:宗教现象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形式的影响。前仰韶文化时期,依照女系一方确定亲属关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会的通例,最先出现的是母系氏族;仰韶、红山文化时期是母系氏族时期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期;后仰韶文化时期,男性权力地位上升,父系氏族建立。这三个时期正好对应了三种史前信仰形式,即:白音长汗遗址石雕人像、莪沟北岗遗址陶人头等代表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女性崇拜;牛河梁遺址女性像、洪山庙遗址瓮棺男根纹等代表的仰韶、红山文化过渡期男、女生殖崇拜共存;筛子绫罗遗址等地区陶祖为代表的后仰韶文化时期男性生殖崇拜。

关键词:北方地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宗教现象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085-03

宗教现象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形式的影响。对于新石器时期的氏族性质变化,学术界已有较多成果,如刘俊男、邱方利先生的《从白音长汗等遗址看西辽河地区史前家族组织的演进》、刘俊男、王华东《从地下遗存看秦安大地湾遗址男权社会的演进》等文章,但主要是通过房址、墓葬反映的所有制、男女地位等社会聚落情况对某地区或某遗址的氏族社会性质进行演变研究,另外,部分学者是单独对宗教现象进行研究,而忽略与其社会演进相结合。笔者旨在通过氏族社会转变过程中对其宗教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同步性。

一、前仰韶文化时期的女性崇拜

马克思在其《古代社会史笔记》中摘要写道,依照女系一方确定亲属关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会的通例。据刘俊男、邱方利先生在《从白音长汗等遗址看西辽河地区史前家族组织的演进》一文中统计,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M7为母子三人合葬墓等现象说明当时以母亲为尊,小河西与兴隆洼文化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原裴李岗遗址墓地中女性墓葬的陪葬品平均达到了男性墓葬大约2到3倍,说明该时期应当是处于母系氏族时期,以女为尊,朱延平先生研究裴李岗墓地后也认为该时期是处于母系氏族阶段。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其距今7215±110年的二期乙类遗存中在中央火塘处发现AF19②:4石雕人像;AF19②:1蛙形石雕;AT27②:7、AF14①:5人面形蚌饰。裴李岗文化莪沟北岗遗址位于新密市莪沟村北岗,在该遗址中发现了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陶人头H35:1,该陶人像泥质浅灰陶,颈部以下残缺,是一个正面的塑像,扁头平顶状。贾湖遗址二期发现有一个女性墓M330中随葬有刻符柄形器M330:2。

在白音长汗遗址中发现的石雕人像,根据其乳房、腹部特征判断应当是为女性,其下部成一锥形,王晓婷先生在其研究中认为,石雕人像的下肢都雕成榫头状,欧洲史前女性人物也有此类锥形的下肢,两者的作用可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插入泥土之中使用以求丰收。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人类和自然的生殖力是可以相互传染的。人类在自然界中找寻生殖力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生殖力寄托于生产上。如此处将人像石雕底部塑造为锥形,就是插于大地上,吸收大地的生殖力用于繁衍或者是赋予大地生殖力用于生产。但笔者认为该石雕像可能是表现祖先崇拜的偶像,与裴李岗文化莪沟北岗遗址中的老妇形象陶人像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祖先像(朱存明先生还认为可能为女巫像),兴隆洼文化处于母系氏族时期,在AF14中的人像就在火塘旁,对着门道,插在地上就与现在宗祠中的祖先灵位相似了,所以它应该主要是祖先偶像,其次才有可能是丰产生殖的功能,而同屋出土的蛙石雕可能是多子丰产生殖崇拜的体现。裴李岗遗址陶人像为老妇的形象是符合裴李岗文化为母系氏族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可能是该母系氏族的一名女性老长老,而这个陶人像是母系氏族时期对于女性家长的一种怀念,即偶像或祖先崇拜。马克思认为,以进行祖先崇拜为墓地而塑造的偶像主要为人形,最开始的偶像就是死者的雕像,用于后人进行祭祀。该陶人像为黄河流域最早的人像陶塑,写实风格,没有进行夸张的神格化,应当反映的是该时期对于一个母系祖先的思念和崇拜,并开始从祖先崇拜观念衍生出了偶像的崇拜。贾湖遗址的刻符柄形器有契刻符号一行,残长有7.6厘米,最宽8.6厘米,柄部的直径为4.7厘米。关于柄形器的性质,《舞阳贾湖》认为是类似于彝族等少数民族引导灵魂的法器或是澳大利亚原住民阿兰达人的宗教法杖,刻划符号可能为图腾,女墓主为女巫。笔者认为在母系氏族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女性墓主还有可能是一个该氏族的女性族长,这个柄形器是她的法杖,刻划符号可能是原始的记事符合。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家长地位较高,上述的人像即是在这种社会性质下对女性祖先的崇拜衍生出了偶像的崇拜。

二、仰韶、红山文化过渡期

裴李岗文化晚期出现了男性墓主的大型墓葬,而且在地区相近的贾湖遗址二期五段开始,男性墓葬的随葬品开始多于女性,反映出裴李岗文化晚期该地区男性地位的上升,可能母系氏族已经开始向父系氏族转变。学术界关于仰韶文化氏族性质的研究成果已经较多,聂玉海先生在《浅析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氏族制度》一文中,通过对对偶家庭、男女合葬和私有财富等方面证明仰韶文化中期母系氏族衰落、父系氏族产生壮大。叶万松等先生甚至认为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笔者赞成聂玉海先生关于仰韶文化中后期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过渡期的观点,但我们通过宗教现象认为这个过渡期应当包含裴李岗晚期如水泉遗址三期遗存时期。据《从白音长汗等遗址看西辽河地区史前家族组织的演进》一文中统计,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晚段M2为一座男女双人合葬墓,男性屈膝葬式而且面向女性,说明女性仍然地位较高,且女性墓三分之二都有随葬品,男性墓的三分之二无随葬品。所以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早、中期开始出现对偶制阶段,但是女性社会地位依然高于男性。而到牛河梁第二地点晚期墓葬等红山文化晚期遗存,男性大墓出现,且居于墓葬区中央,但牛河梁遗址等地也有女性崇拜因素出现,故红山文化时期处于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过渡期。

水泉遗址位于河南郏县水泉寨村,该遗址的三期遗存(属裴李岗文化晚期)H32中发现了陶祖2件,其中较大的H32:1长约10.3厘米;较小者H32:2长约7.2厘米。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时代大约距今6700年,是一处聚落遗址。发现有一件人头雕塑P.1660,方形人面,扁平状头部,耳部穿刺两孔可能为耳洞,无性别特征,头顶到颈部是一个孔径。另外在该时期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北首岭遗址的陶器上都有大量鱼纹、人面鱼纹出现。半坡遗址还有典型陶器类型葫芦形器。距今5485±110年的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位于朝阳市东山嘴屯,G1祭坛南部圆台址附近有两件小型孕妇陶塑像TD9②:7和TD8②:5,这两个标本都为裸体立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有表现阴部的记号。牛河梁遗址V地点2号冢内发现了陶制裸体女性小像,“女神庙”有女性头像、其中还有因年龄不同而发育差异的乳房陶塑残块。

仰韶文化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中发现一瓮棺群墓地M1,适龄生育的女性墓葬中的随葬陶器上,如W10:1和W116,有男根纹的发现。另外《汝州洪山庙》记载有裸体人像W39:1,陶绘弯曲的两腿间用泥条塑有男性的生殖器。而近年来发掘的庙底沟文化杨家寨遗址也发现了大型陶祖。

关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和鱼纹性质问题,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争论,张光直等先生认为这些人面鱼纹应当是一种佩戴祭祀装扮的“巫师”形象,而王宜涛等先生则认为这些鱼纹纹饰就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图腾意识。托卡列夫先生认为部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他们因此所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据定了以什么物体作为其氏族图腾。仰韶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等地区水产丰盛,鱼或蛙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也就是该氏族将日常经常食用、赖以生存的鱼作为了自己的图腾神加以崇拜,并在日常所用的陶器上绘画出来。其中的人面、人面鱼纹可能是这一氏族人头鱼身的祖先形象。

但是笔者更加认同李荆林、李井岩等先生将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和鱼纹看作一种母系生殖崇拜的观点。李荆林先生将人面鱼纹看作“原始婴儿出生图”,两瓣鱼纹象征女阴,其中出来的人面便是象征正在出生的小孩。李井岩先生则认为姜寨遗址鱼蛙纹深腹彩陶盆表现的是躺着的婴儿或者是蛙纹,是一种蛙崇拜的体现。笔者认为鱼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蛙为卵生,生育繁多,都是体现了一种蛙的丰产,鱼纹(蛙纹)、人面纹都是一种祈求生殖繁衍的母系生殖崇拜的体现,这在同为半坡类型的何家湾遗址中得到更加明确的证明,何家湾遗址陶器除常见的鱼纹、人面纹、幼鱼纹和蛙纹外,标本H242:4纹饰“其内壁原来应该是绘有四个相互对称的人面纹……仅存一个呈圆形,其头顶左侧有一个牛角状的饰物,或为发式。”发掘者称为人面纹,但笔者认为此纹饰应当是蛙的幼体,即蝌蚪,是蛙崇拜生殖因素的明确体现。葫芦形器应当也是女性生殖崇拜的体现之一,我国西南如彝族、傣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葫芦与人类起源、繁衍的传说,闻一多先生认为“女娲”原意也是葫芦。

洪山庙遗址在女性的瓮棺上绘有男根纹饰,庙底沟文化杨家寨遗址的大型陶祖明显就是一种对男性的生殖崇拜,而在此时期同时出现了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和鱼纹以及红山文化孕妇陶塑像等女性崇拜的遗物,符合了当时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的背景。

三、后仰韶文化的男性崇拜

仰韶、红山文化时期之后,如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规模增大,慢轮修整普遍,快轮修整出现,处于专偶制家庭阶段,男性权力地位上升,父系氏族建立。

该时期男性崇拜现象在父系氏族逐步建立之后开始频繁发现,如龙山文化游邀类型筛子绫罗遗址发现有陶祖,尉迟寺二期文化尉迟寺遗址有陶祖T2102H1:1,王湾三期类型新密古城寨城址有陶祖1件。

大地湾四期遗存中有3件陶祖出土。同时该遗址四期晚段的房址F411中发现一幅地画于嘉芳、安立华等先生分析这幅地画中间为一男子,贴身握有一棒状的根部,此棒状物是男性生殖器的夸大表现,左侧人物也是类似状况,而方框中的形象当作两个仰卧屈肢的女性,体现了对男性生殖的崇拜。我们赞成于嘉芳、安立华先生的观点,认为这是体现的对男性的生殖崇拜,反映了该聚落的男性地位的上升。

四、游牧地带的女性崇拜

距今3880年孔雀河古墓沟遗址,发现有五件木雕人像,都是半身像。除一件外,都明显具有胸部丰隆,臀部肥大的女性形象,还出土一件石雕女像。据此不远的小河墓地遗址发现有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俄国东西伯利亚孔东遗址第3号房子上出土一件可能是氏族女神的陶制女像。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的遗存常见有女性生殖特征的雕像。

游牧地区在新石器晚期仍存在有较明显的女性生殖崇拜或与男性生殖崇拜并存,应当是女性地位在游牧性质经济生活的地位是有相关性的。如林欢先生在《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一文中通过历史记载的婚礼仪式反映唐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较高;连新先生认为古代蒙古族游牧经济下开放、流动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蒙古族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较高。综上可以得出新疆、东西伯利亚等地新石器晚期仍存在明显的女性生殖崇拜主要源于游牧性的生活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五、结语

在新石器时期氏族建立初期,依照女系一方确定亲属关系是全世界蒙昧人社会的通例,最先出现的是母系氏族,在母系氏族中,存在有女性氏族大家长,所以在死后最开始受到怀念和想象,最终衍生出来崇拜的偶像和抽象化的纹饰图腾;在农业发展等经濟因素开始变化之后,女性地位开始降低,男性地位开始升高,在仰韶、红山文化时期时出现一个过渡期,各地由于环境生活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有男女生殖崇拜并存的情况;仰韶、红山文化之后,由于父系氏族的广泛建立,男性生殖崇拜开始大量出现。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古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5]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洪山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7]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杨肇清.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河南文博通讯,1979(3).

[9]郑乃武.河南郏县水泉裴李岗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 1995(1).

[10]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11).

[11]王炜林,张鹏程,袁明,张伟,郭小宁,马明志,李明,丁岩,孙伟刚,王东,刘思哲,刘君幸,张明惠.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6).

[12]孔哲生,张文军,陈雍.一九七九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J].考古,1981(2).

[13]吴加安,梁中合,鹿俊倜.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4(1).

[14]蔡全法,马俊才,李玉山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2).

猜你喜欢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北方地区农村环境整治措施探讨——以东北某村为例
北方地区格宾生态护岸结构形式选择及质量控制
北方地区草鱼网箱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北方地区大规格梅花观赏树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北方大豆种植技术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北方地区春季羔羊常见病的防治
北方地区养殖鱼类肝胆综合症成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