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04-22刘海龙
刘海龙
摘要:以往的课程教育模式培养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育人方面相分离,对于当前新时代下人才的培养已经达不到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相对较复杂、牵扯因素较多的工程。在教育系统中,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都是教育的主体,各自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对于二者协同教育机制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在思想郑州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缺位的现象亟待改变,教育在某种合力下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同凡响的,但不能将合力很好地发挥作用是教育的缺失,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我们要探求出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以此来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实现高效良性的协调育人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6-0114-02
当前国际化发展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升。十八大以来“以德树人”提上征程,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务实搞好政治教育工作。
“课程思政”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变革原来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思政课、公选课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育人效果。当今世界人们的思维越来越倾向于物质至上,更有甚出现享受主义和拜金思潮,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群体当中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有效的结果是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社会前进、国家强大的需要。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高校阶段,大学生的心智还处于未成熟阶段,较容易受到不利影响,面对外界不良诱惑和不好的影响将会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心理扭曲。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难题。如果单单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组织去完成此项任务的话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其完成效果也并不如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也无法独立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大背景下,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当前高校如何整合校内外资源来对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主体实现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是我们应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的研究,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创设有利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性机制,以此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1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和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和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应增强传德育人意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随着时代的浪潮,国家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这条路上众多高校改革创新,不断地在探索育人实践,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使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有效的作用,如表1是本文所制定的整个机制系统,及其达成效果。
1.1以协同育人本质作为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树立全员育人的共识是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与体现。协同育人的含义是指在高等院校中,各个部门作为下面的一个小系统,互相配合,相互协作,通过不同层级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一次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对于协同育人,首先就要认识系统与人的具体含义,只有认识到协同育人的本质才能使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实践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高等院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上机党委应该制定制度性文件,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协作,形成共同的认识,这将为协同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1.2促进科研协作同盟建设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组建各种计算机科研竞赛活动,这里体现的就是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机制。近几年大学生参与比赛的人数逐年增加,获奖率也随之上升。这些平台的搭建及优异的成绩都是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整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平台,第一,在各类赛事开展过程中,都是各个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一起来指导参赛的学生,专业教师一般负责来对学生作品进行技能方面的指导,而辅导员则对参赛选手进行比赛解说方面的指导,凸显出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的特点。其次,在高校各种科技类的活动中,思政工作者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活动的举办有一定的优势之处,这能大大的发挥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同时,当大学生参加活动后就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发挥专业性,在两者相同的作业形势下,能够给予大学生较大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指导方式如图1所示。
两个角色都是高校学生成才之路及取得优异成绩必不可少的角色。因此,要积极发挥两者的作用,来促进学生队伍的前进。
1.3加快思想政治理实施效率
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内的多主体参与的育人机制,是“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实践,更是贯彻执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尝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教学、管理和服务几方面展开,这三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却有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尽管教书育人的理念得到了大部分学校的认可,但其管理与服务育人并没有很好地被体现。因此,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起来,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中蕴藏的思想政治要素,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发挥长处,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其具体实施如图2所示。
首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上尚未成型,可以为专业课教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期开展相关思政培训嘲。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育人理念、目标和方法,加强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相关知识,一对一进行交流沟通,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思政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制定适合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拟定提纲的方式进行。同时,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思政工作者也要密切地关注专业课教师,引导专业课教师解决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还可以通过开办宣传教育的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
其次,将教育管理渗透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中。对于教育管理者要为专业教师做好榜样,起到示范的作用,时刻将“以德育人”放在管理的前卫。也要不断地学习并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为专业教师做好榜样。在管理中也要以政治理论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1.4创建环环相扣的协同环节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一藏而就的,在整个过程中要建立连贯的协同育人机制,针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人职后各个阶段建立育人机制,保证机制的协同一致性,使其成为整体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建立入职协同育人机制。刚步人工作的新手教师,高校应注重对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进行入职前的培训,着手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样能够保证在人职后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通过专业课渗透给高校学生。
1.5探索新型班导师制实现资源共享
新型导师制是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方面进行的有效探索。导师班能够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指点者及引路人。导师制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洗礼及未来生活就业的引导,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教师。任聘班导师通常情况下由专业背景教师来担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主要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专业教师担任导师,虽然也是协同机制的一种运用,但是对大学生来讲具有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作用。
2结束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是促進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协调机制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进行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实现更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党中央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整合专业课,方向一致,前进相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当前的教育形式并不完善,其中很多地方存在漏洞和缺陷,这就要求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大学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必须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在内的各种资源,以此来实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