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20-04-22唐莹
唐莹
摘要: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展期间,我国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建设工作都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而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此时代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政策便是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政策,然而在该项工作中还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受到局限,基于此,便需要对于该项工作中出系统性的分析与探究,随后定制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更加优质的完成。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6-0030-02
所谓的“互联网+”是指创新2.0下的互联网新业态,同时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会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时代模式下,我国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在此期间职业教育精準扶贫工作也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其中,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互联网+”时代相互融合,从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各个方面都更加优质的完成。
1互联网+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存在欠缺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上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制度相关要求的匹配程度不足,管理体制当中的条块分割现象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资源共享程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期无法形成职业教育机构精准扶贫合作治理的模式。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由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统筹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在管理工作中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扶贫任务。但是从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各个部门在工作规划和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责任的划分比较模糊,许多管理工作出现重叠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体的行政成本增加,“互联网+”的优势无法体现出来。此外,一些部门受到政绩的影响,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各个机构间没有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信息比较封闭,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贫困地区信息化程度较低,硬件设备缺乏
今天,互联网教育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许多贫困地区都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当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在地区财政状况的影响下,一些地区对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程度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个别贫困地区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的板书书写为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层次严重不足,电脑设施比较稀缺。教育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笔者查阅了2019年年初CNNIC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当中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74.6%,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与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由于缺乏物质基础,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的网络资源平台搭建状况不牢固,“互联网+”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当中的价值非常小。鉴于上述情况,贫困地区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积极使用互联网等高端信息技术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规模,将互联网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效对接,在互联网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互联网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当中的覆盖范围。
1.3“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师资力量不足,亦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
现阶段,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扶贫需求呈现明显脱节的现象,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从具体原因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硬件资源建设滞后,贫困地区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低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同时,一些乡镇高职教师虽然具有非常高的教学水平,但是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且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偏低,能利用网络获取和利用教育软件制作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在线教育培训资源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问题。
二是在国家对“互联网+”教育扶贫扶持力度加大的情况下,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设备数量和质量明显增加,同时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实训室。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导致这些学校出现了校园网络、互联网+技术设备相应的故障却没有人进行维修,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管理不善、病毒袭击等问题经常出现的局面,非常不利于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的精准扶贫。
1.4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匮乏
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决定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是缩短城乡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资源,因此通过“互联网+”推动职业教育扶贫的发展,关键就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状况。但是一些机构的教育扶贫经费非常有限,在职业教育当中投入的经费比例偏低,在“互联网+”当中的投人情况更是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就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远程网络平台的创建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造成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严重不足。
2建议
2.1建立以职业教育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区域网络扶贫运行和管理机制
“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共建共享推进体制,全面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快捷性,发挥其在贫困地区当中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政策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化解政府、学校以及企业等机构之间所产生的数据屏障,对各种扶贫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从而为职业教育扶贫事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协同推动各种扶贫资源面向贫困学生的优化配置,使扶贫信息和扶贫资源有效对接,完善“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提升高职学校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层次。同时,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学习互联网的技术概念,树立完善的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最大价值推动学校工作的变革。一些社会力量也要自觉加强对“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最终构建一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机制。
2.2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互联网普及率的迅速提升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需要不断提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确定职业教育信息化配置的基本要求,在扶贫基金的配置当中重点考量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状况,保证扶持资金的数量充足,加快光缆线路、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等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满足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的基本通信需求的同时,配备录播教室、云计算中心、教育专网等互联网电子教学设施,使得运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扶贫奠定基础。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与高校进行深度联合,全面扩展资金的渠道。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项教育经费的方式,提升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准,降低网络运行和维护费用,创建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搭建录播教室,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宽带网络校校通,强化校内的信息化教学硬件建设和维护工作,为网络化教学和培训奠定现实基础嘲。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各界社会力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加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当中,并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投入的积极性,这些投入不一定局限于金钱,一些高性能的基础设施也可以作为投入资本,這样一来就能够全面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价值。
2.3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大力引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首先在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当中需要对机构内教师的职业培训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体系,重点加强教师的互联网相关技能培训,最终打造一支互联网技术和教学技能兼备的高素质教书队伍。另外,在职务和职称的晋升方面,相关部门要予以教师一定的政策支持,将这些专业能力突出的高职教师留在机构当中。二是依托贫困地区政府部门来主导建立系统化的线下线上教师教研平台。线下通过发挥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智力支持,与地方政府建立帮扶结对的协作机制,选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送教下乡,通过送讲座、送课、合作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来提高乡镇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线上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高职教育”平台采取网络研修和专业技能指导等方式的培训,全面提升城乡教师网上交流的层次,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让乡镇高职教师得到城市当中一些优秀教师具有参考性的优秀教学案例,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后续服务保障能力。
2.4完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加强网络教育培训力度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常会受到如地理因素、资源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所以教育资源分配也不一致,而“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在贫困地区建立远程教学站进行教育信息化辐射,可以将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传递给贫困地区高职院校,通过职业教育的信息互助体系,使区域当中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进行实时共享,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升薄弱校的教学质量,使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平衡性。
由于部分特困地区职业教育行业信息资源非常匮乏,在信息层面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导致“开不全课,开不好课”。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技术搭建网上职业培训通道,聚合优秀教师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开发职业培训课程,打通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和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使贫困地区的所有学生都能够保质保量的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3结束语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模式下,为了有效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系统性的分析与探索,明确其中问题产生因素之后,便可以具有针对性的定制改善措施,进而开辟出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