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案例与分析
2020-04-22郝红升
郝红升
教育是有声的爱,更是无声的艺术。班主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构筑起智慧与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不分地域,无处不在,只要有学校就有教育,就要面对各种教育问题,尤其像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们,随着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影响也日趋多了起来,不及时解决这样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不仅会给学校及班级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教育发展路上的新问题,让学生心灵与学习成绩同时健康成长摆在了班主任的面前,这就需要班主任用无私的爱和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创造教育路上被忽视的“奇迹”。
案例一:
刚接这个初一新班时,小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笑容特别灿烂,性格天真活泼,就是我心目中阳光可爱的小男孩形象。那时他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习成绩在班级也是名列前茅,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还让他做了小组长和科代表,他也像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般向上舒展着枝叶。不过好景不长,那年假期刚过,一切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他的笑容消失了,人也颓废下去,成绩也一落再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多次找他谈话了解情况,甚至批评他不上进,可是小明的心门如同上了锁,着实让我感到了自他内心深处释放出来的寒凉之气。
分析与策略:
我决定要找出其中的原因,怎么几日不见,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究竟什么原因让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孤独地行走在心灵天空的阴霾下,在焦急与心疼中我在努力地寻找着。从班级到食堂到寝室,从思想到行为逐一排除可能性,是不是不适应学校环境了?不可能,开学初他那种活泼积极向上的劲头,不可能不适应环境。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与同学交往出现矛盾了?还是有同学让他受委屈不敢说……经过反复地调查排除了所有的可能后,我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不是出现在学校,很有可能来自家庭。我立即拨通了小明妈妈的电话,没等我把小明的情况说完,就听到他妈妈在电话那边的哭泣声了,在我反馈小明的问题后,小明妈妈终于说出了实情,就在十一放假期间小明爸妈离婚了,他们没有想到家庭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孩子。
当天下午我就把小明的父母找来,谈了近两个小时,得知孩子情况后小明的爸妈都表示对不起孩子,后悔又愧疚,尽管小明希望父母能重归于好,给他家的温暖,但事已至此又不能改变,只能好好安慰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虽然父母都表示离的是婚姻,但是没有离开孩子,今后依然好好爱孩子,可我深知这种结果只能缓解孩子的心理焦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想让他重新回归当初的那个自己,很难!但是从班主任的角度,我更相信能带他走出心理的困境。于是,我经常找小明谈心,鼓励、引导他,慢慢疏通他心里的郁结,号召班级同学多关心帮助他,让他在父爱、母爱、师爱加友爱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上树立自信,找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在同学交往中体验到学校这个大家庭带给他的温馨。久而久之,小明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渐渐恢复了以前积极乐观的性格,看着小明的又一次变化,他的父母也表示很欣慰,感谢老师、同学和学校帮助小明渡过了一个心理难关。
案例二:
老话说得好:“七十岁有个妈,八十岁有个家。”对于所有人来说,家就是内心一个温馨的港湾,妈妈就像永远停靠在港湾里的那艘大船,是每个人心灵的依靠。而小静所经历的坎坷让人唏嘘。上初中之前,小静的父母就已经离婚,她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后来小静妈妈再婚,小静又有了一个完整的家,继父的人品很好,对小静非常好。后来小静妈妈又给小静生下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静妹妹三岁时,小静妈妈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这给了小静巨大的打击。亲生母亲已经不在,小静只能回到亲生父亲的家里,从一个温馨的氛围中走入一个让她感到陌生的环境中。在短短的几年中,小静遭遇了巨大的伤痛,对于一个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这是多么难以承受和面对的现实啊!
分析与策略:
当我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感到震惊又心痛,为什么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里,命运太不公平了,经过一阵惋惜之后我冷静下来,第一时间分别给小静的两个父亲打了电话,并且嘱咐他们悲痛之余好好关爱、开导这个最可怜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关心帮助她尽早走出悲痛,让家长放心。
为此,我组织班级开展了 “面对不幸,我能做什么”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纷纷表示,要善待和關爱在困境中的同学,不会歧视和嘲笑,愿意主动伸出友爱的双手牵起那双无助冰冷的手陪伴他们走出不幸的沟壑,欣慰的是大家说到也做到了。作为班主任的我除了平时生活上多关心开导她,学习上多鼓励帮助她,还经常关注小静的思想动态,在物质上给予她资助。在全班同学、所有老师以及家人的帮助下,现在小静已经基本走出了悲痛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脸上也出现了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笑,平时能主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题讨论题,学习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就连小静的爷爷都欣慰地说:“多亏你们了,要不孩子真的很难走出这个阴影啊!”
我们经常说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我想说,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一个善于运用教育智慧的教师,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缺憾。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我庆幸自己具备了这样的经验。
案例三:
对于一个半寄宿制学校来说,面对的生源大多数都是农村孩子,而且家长们迫于土地少,或者出于生活的压力,有很多已经走出农村,进城打工,把孩子留给了家里的老人,这些孩子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品行优秀,自制力强,能自主学习且成绩很好,但是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既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从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小南就是这样的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妈只有过年才回家,他常年看不到父母,父母在金钱方面基本上会满足他,但却无法顾及他的心理状况,于是小南就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毛病,张嘴就是脏话,一身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也是一塌糊涂。班级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分析与策略:
造成小南出现这么多问题的成因,是因为他长时间缺少家庭关爱,内心孤独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没有爱心,缺少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不尊重师长和同学。作为班主任,面临这样的教育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在头脑中快速梳理出让他走上正轨、积极向上的办法。首先,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小南的父母,得知父母不能放弃工作回来陪孩子,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去他们每天给孩子打电话聊聊天,关心小南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让小南通过声音的陪伴感受到来自身处异地父母的温暖,也让小南感知到父母在外面的艰辛劳苦。另外,我经常找他谈心,谈一个人的责任感,谈人生与梦想,如何珍惜时间、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感激所有帮助你的人,等等,并找学生帮助他,带动、感化他。慢慢的,小南的责任感增强了,同学关系好了,逐渐在班级有了朋友,学习成绩也在逐渐进步,现在已经成为班级的一名有责任心的班干了,看着他脸上露出自信阳光的笑容,听到学生对他的称赞与信服,我再一次为自己有成效的教育方法而欣喜。
对于家庭而言,孩子是父母的最大期望,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梦想;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最大的荣耀。特别是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不仅要用知识的力量去武装学生的头脑,更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教育的魔尺去衡量每个学生的高度和广度。在漫漫教育路上,发挥教育的光热、艺术的能量去化解学生成长路上的各类教育问题,用师爱化作春泥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将师魂凝结成守望的灯塔,指引学生不断走向高远。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