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04-22黄顺春邓文德

关键词:湾区市域粤港澳

黄顺春,邓文德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为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必将是国家长期的重大战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层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么,就全国各区域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而言,各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如何刻画?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几何?影响差异的可能因素有哪些?是值得学术界探讨和思考的命题。回答上述命题,对于各地深刻洞悉高质量发展内涵,综观内外部发展环境,认识所在地方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成绩和不足,对标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把资源和努力配置到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有着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弥补现有研究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出发点上仅考虑国内实际情况而未考虑国际背景、在评价范围上大多停留在省域层面、在评价维度上未考虑制造强国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社会人文软环境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等不足,基于中国当前在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提出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出发点并建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全国286个地级市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各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二、文献回顾

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不少学者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1-8]。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相比,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及相同点看,两者都从“质量”的角度对经济发展做出价值判断,均强调从多维度综合考察经济增长的全过程。从区别看,经济增长质量强调增长“有不有”“快不快”“稳不稳”等,局限于狭窄的经济领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关注支撑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质量,比如企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质量情况、创新开放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含量等,更要关注经济发展与相关方面的协调、协进,比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保护程度、发展成果的分享;还要着眼解决经济发展对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促进。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比经济增长质量广泛。对其评价要在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做到总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相结合,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9]。

高质量发展是在经济的总量与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其内涵包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高质量[10];其判断标准包括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分享性[11];其根本特征是多维性,评价标准增加了更多主观因素[12-13];其核心要义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赶超”转变、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14];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5]。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通过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和人民持续而公平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内核是高质量供给体系、高投入产出效率、高发展稳定性和持续性[16]。

通过梳理,近年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共有19篇文献专门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丁涛和顾金亮、李梦欣和任保平、方大春和马为彪、华坚和胡金昕、李子联和王爱民、陈晓雪和时大红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分别选取12、42、25、29、39和34个指标评价我国30个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7-22]。马茹等从对外开放、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5个维度共28个指标测度全国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23]。李金昌等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我国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设计由绿色发展、创新效率、人民生活、经济活力和社会和谐组成共27个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9]。魏敏和李书昊从经济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高效利用、创新驱动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经济增长稳定、产品服务优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共享和经济成果惠民等10个维度53个指标测度30个省份高质量发展指数[24]。张震和刘雪梦从发展动力、产业结构、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协调性、经济发展共享性、经济发展开放性7个方面,构建38个指标的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实证研究了15个副省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25]。梳理现有文献可见,学术界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综合考察。进一步统计这19篇文献所涉及的全部具体评价指标发现,R&D经费投入强度(15)、万人专利授权数(14)、城乡收入比(12)、单位GDP能耗(12)、外贸依存度(12)、外资依存度(11)、单位产出工业废气排放量(10)、经济波动率(10)、劳动生产率(10)等9个指标出现频率居前,均在10次以上,且均属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这表明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否提升的体现。

综上可见,相当多学者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做了努力,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丰富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给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然而,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对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完善。(1)现有文献对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均是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建立评价体系。事实上,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背景和出发点也为了新时代着眼提升我国竞争力和话语权,尤其要改变我国当前“制造大国”现状,向“制造强国”迈进。因此,制造业企业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的重要支撑,应将相应的指标考虑列入指标体系中。(2)鲜有文献考虑社会人文环境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社会人文质量是区域经济的一种软实力,能够形成持久的竞争力。(3)对于生态环境,现有文献仍停留在传统的工业“三废”排放量和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上。在新发展理念以及国家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将空气质量相关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如PM2.5年平均浓度、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等。

三、指标体系、测度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从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出发,即: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现实;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长期高速发展中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和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部件尚未有大的突破;着眼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过程中竞争力的提升。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实际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基本原则,应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兼顾宏观和微观、数量和质量、过程和成果。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构建包含46个评价指标的中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注:“*”表示逆向指标,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二)测度模型

现有文献提到了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分析等方法。本文在分析现有文献中采用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最后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进而求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1)变异系数赋权法是直接根据所有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进行赋权,具体计算如下:

(1)

(2)

(3)

式中,m表示评价对象(城市)总数,n表示评价指标总数,Vj表示各指标的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j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差;表示各指标的均值;fj表示各指标的权重。

(2)主成分分析赋权法。由于各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它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力的趋向不同,需要将逆向指标正向化。另外,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也不能对原始数据直接合成。基于以上考虑,分别利用式(4)和式(5)对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4)

(5)

式中,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数值记为xij,yij为处理后的数值。

基于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据,本文改进钞小静和任保平的主成分分析法[26]。将每一主成分系数除以对应的特征根得到单位特征向量后对所有单位特征向量的分量取绝对值,对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后分别作为这k个单位特征向量(主成分)的权重,赋权加总后得到的向量作为各指标的权重向量,记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各指标权重为hj。

(3)基于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fj和hj,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ωj。

(6)

最后,根据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据yij求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ui。

(7)

(三)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区域为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可比性,最后研究的区域为全国286个地级市域(1)因为京、沪、津、渝4个直辖市的情况和全国其他地级城市的差异较大,所以没有列入我们的评价范围。同时有少数地级市域的数据不完整,所以,本文最终研究的地级市数量为286个。。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各地级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地级市)《统计年鉴》(2018)、中企联合网(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世界品牌实验室官网、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网站、中国驰名商标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绿色和平组织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网站数据等。

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一)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以下简称全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受篇幅限制未列出),并基于此计算各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表2和图1)。

表2 全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在27个省域的排名。

图1 全国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曲线

根据表2中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情况,可将27个省域分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型”、高质量发展“潜力型”和高质量发展“落后型”三个方阵。

“引领型”方阵包括东部的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海南、山东和西部的新疆、西藏、贵州,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值为0.3892,分别比“潜力型”方阵(0.3274)和“落后型”方阵(0.3038)高出0.0618和0.0854,是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对带动其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

深入六个细分维度,在引领型方阵省域中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注意的短板,比如:西藏在企业发展高质量排名最后,贵州在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高质量方面还存在短板。江苏和山东两省尽管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其生态环境高质量指数(0.6805和0.6740)分别位于20和22名,要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潜力型”方阵包括东部的河北和中西部的安徽、江西、云南、湖北、广西、河南、湖南、四川共9个省域。“潜力型”方阵与“引领型”方阵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人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潜力型”方阵也有少数省域在某个维度具有较大优势,如在绿色生态高质量方面,云南、广西、湖南和四川均处于前10,企业发展高质量是湖南和四川的优势,经济效率高质量对提升安徽、云南、河南和四川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支撑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河北位列全国第17,主要由于其绿色生态和社会人文拉低了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尤其是绿色生态高质量指数仅排名第25。

“落后型”方阵包括中部的山西,西部的陕西、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和东北三省。这些省域在各维度整体比较靠后,但也有省域在某个维度排名比较靠前,如青海的绿色生态、内蒙古的企业发展和民生共享、辽宁的开放创新均位列第9,山西的经济效率位居第3。

(二)东、中、西、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分析我国东、中、西、东北(2)按照我国地理位置的划分,除了香港、澳门、台湾之外,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等10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12个省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长春3个省份。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规律,根据全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图2给出了四大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曲线。

图2 东、中、西、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东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0.3855)比全国市域均值(0.3386)高出0.0469,中部(0.3278)、西部(0.3198)、东北(0.2949)之间的差距较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有较大差距。这表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产生了积极效果,将有力驱动其他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从各维度高质量指数看,东部地区仅在绿色生态略低于西部地区外,其余维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三大区域。尤其开放创新指数(0.1587)是中部(0.0833)、西部(0.0684)和东北(0.0761)的近2倍。在这一维度的具体指标中,东部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38.88%)远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均在10%以下);万人拥有R&D人员数达到了71.39人,超过西部(17.38人)和东北(17.55人),中部为26.76人,略高于东部的1/3;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为26.66件,其他三大区域均在6件以下。中部地区的绿色生态高质量指数(0.6906)最低,企业发展高质量水平处在东部和西部之后,其余维度高质量指数都仅次于东部。西部地区尽管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不具优势,但是其绿色生态高质量指数(0.7157)领先其他三大区域,在每平方公里废水、每平方公里废气、PM2.5年平均浓度和人均水资源量4个指标的TOP30市域中均有超过一半市域位于西部。这表明西部长久以来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东北的各维度高质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在绿色生态和开放创新方面位于四大区域的第3名,其余维度都排在最后。

(三)粤港澳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粤港澳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三大区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图3可看出,粤港澳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0.4972)最高,长三角(0.3997)与粤港澳湾区有一定差距,但高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0.3386),而京津冀(0.3208)低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从各维度高质量发现,长三角的绿色生态(0.7010)高于粤港澳湾区(0.6797)和京津冀(0.6610),但三大区域均在全国平均水平(0.7050)以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节点和引领先行区,亟待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其他5个维度,粤港澳和长三角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粤港澳在三者中都处于领先位置,京津冀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图3 粤港澳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3)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包括的城市个数分别为9、25和11(本文不包括港、澳、京、津)。

从表3可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TOP10市域中,5个处于粤港澳湾区,4个位于长三角。这表明粤港澳湾区和长三角均有多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力很强的城市,有利于发挥其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粤港澳湾区其余4个城市中,中山(11)、惠州(20)、江门(51)、肇庆(84)均在全国前100,深圳等高水平城市对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这将进一步引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长三角25市中有21市位列全国前100,其15市排在全国前50,也表明这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力极强的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明显。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石家庄,其综合指数(0.3667)远低于粤港澳湾区和长三角内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强市域,在全国仅位列第64;区域内有8个市域的综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均在100名之后。很明显看出,京津冀内缺少能够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节点城市,尽管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的中心城市,但其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不显著。

表3 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前10(TOP10)市域

从区域内各市域自身优势的角度,粤港澳湾区和京津冀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经济布局,有利于完善空间布局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圳、东莞、广州、中山和佛山的社会人文高质量均位于全国TOP10;惠州和江门的绿色生态高质量明显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企业发展高质量的全国TOP10中包括了深圳、广州和佛山;东莞和深圳在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方面均位列全国前3;惠州的开放创新高质量也位列全国TOP10。长三角内,金华、舟山、台州的绿色生态高质量优于区域内其他市域;杭州和南京的社会人文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杭州、宁波、苏州、南京和无锡的企业发展高质量相对于区域内其他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苏州、南京和无锡在经济效率维度方面明显好于区域内其他市域;南京和苏州在开放创新高质量和民生共享方面发挥了领头羊作用。而京津冀显然还未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仅有石家庄在企业发展、秦皇岛在开放创新位于全国前50,其余市域在各维度均比较靠后。

五、结论与讨论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本文力图弥补现有文献构建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仅局限于重经济增长而对“质量”的体现不够、多停留在省域或单一市域范围而缺乏面向全国深入地级市域等的不足,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高质量发展指数。从我国省域、四大板块、三大城市群3个层面分析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分为“引领型”“潜力型”和“落后型”三个方阵。东部省域除了河北外其他省域都进入“潜力型”,中部省份除了山西外其他省域都位于“潜力型”方阵,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停留在“落后型”方阵。

河北省由于在绿色生态、社会人文和企业发展维度严重落后,导致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整体上与粤港澳湾区和长三角有较大差距。当前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和“一带一路”建设下,西部地区抓住机遇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和对外开放程度,尤其是新疆和西藏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步入了“引领型”方阵。

(2)东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与各维度(除绿色生态)实力均领先于其他三大区域;中部、西部、东北三者之间的差距不大,整体上中部好于西部和东北,东北状况最差。

东部应抓住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发展壮大粤港澳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使之成为辐射带动中部和北方腹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向纵深建设。中部要加快培育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增长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探索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西部要进一步深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促进作用。同时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边疆地区建成向西、南亚、东南亚和东盟开放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大通道。东部要从创新体制机制上着手,破除妨碍要素自由流通的瓶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动力、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3)粤港澳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强于长三角和京津冀,长三角在绿色生态方面优于其他两个区域,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及各维度高质量均处于垫底位置。从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内优势互补的角度,一方面,粤港澳湾区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内均有多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力极强的城市,能够发挥作为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而且粤港澳湾区的优势最为明显。另一方面,粤港澳湾区中各市域均有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了优势互补和分工合理的治理结构空间局面。长三角也发挥出了部分市域的特色和优势互补经济布局的功能,但不及粤港澳湾区。而京津冀既未体现出京、津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各市域也没有形成自身比较优势。研究还发现,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城市群的共同短板,三者均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长计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同时要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观念。

猜你喜欢

湾区市域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