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020-04-22赵振新石翠筠
赵振新, 赵 凤 , 杨 星 *, 周 璐, 赵 飞, 刘 伟, 石翠筠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水产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鱼类早期生活史主要分为胚胎(卵)、仔鱼和稚鱼阶段,仔鱼阶段的营养需求方式主要由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换,即所谓的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生活史中的过渡期[1]。而此阶段仔鱼免疫力差,抗病力低,对外界环境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极易生病或死亡,从而影响整体养殖效益[2]。因此,仔鱼开口饵料是影响其生长性能、存活率的关键因素[3]。选择适宜的开口饵料可有效促进仔鱼生长、保证苗种成活率[4]。刘利平等[5]研究发现,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为基础的饵料均能显著提高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沈弘等[6]研究得出,使用营养加强的轮虫饲喂银汉幼鱼可有效提高其生长性能和存活率。
鲟鱼(Acipensersinensis)是现存起源最早的水产类脊椎动物之一,别称苦腊子、鳇鱼,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5]。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工养殖鲟鱼技术日趋成熟,鲟鱼也渐渐变成了消费者餐桌上的一道名贵食材。鲟鱼生长快,适宜能力强,肉质鲜美,具有驱杀人体寄生虫、抗癌、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的作用,素有“水中熊猫”美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7]。贵州有较好的人工养殖鲟鱼的条件,目前已逐渐发展到全省养殖,产品销往北京、广东等地,市场供不应求。尽管鲟鱼养殖前景良好,但生产中鲟鱼苗的养殖却存在鱼苗质量差、存活率低及养殖效益不理想等问题[8],而探究适合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是人工养殖鲟鱼最关键的环节。鲟鱼是杂食偏肉食性鱼类,其仔鱼开口诱食期主要摄食一些小型水生动物,如水中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枝角类等[9]。而在诱食开口阶段,由于仔鱼各器官分化不成熟,功能不完全,如开口饵料选择不当,极易影响鱼体生长发育,出现发病和死亡[10]。为此,以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和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为开口饵料,研究其对鲟鱼仔鱼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的影响,以期挑选出适宜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为鲟鱼的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杂交鲟仔鱼 仔鱼为人工繁殖的杂交鲟仔鱼,2019年5月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提供,试验初始仔鱼为5日龄,平均体重(0.045±0.01) g,体长(1.8±0.02) cm。
1.1.2 饵料 试验开口饵料为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和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混合饲料)3种,水蚯蚓从当地市场购买,在流水槽内暂养5~7 d,投喂前用3%左右的食盐水口泡10 min消毒,再用粉碎机将其打成浆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邦尼系列鱼苗种培育专用饲料,为粉末状,可以直接投喂。配合饲料的主要生产原料为进口鱼粉、虾粉、豆粕、凝胶蛋白、蟹黄粉、VA、VK3、VD、VE、VB1、VB2、VB6、VB12、VC、VH、叶酸、肌醇、泛酸钙、精制鱼油、胆固醇、卵磷脂、CMC- Na、脂肪酶、蛋白酶等,主要营养成分中,粗蛋白≥50%,粗脂肪≥10%,粗纤维≤2%,粗灰分≤16.5%,总磷≥1.5%,钙≥1.5%,赖氨酸≥2.2%,水分≤12%。
1.1.3 育苗池 苗种培育系统为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育苗池为玻璃缸(30 L)。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和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混合饲料),每口育苗玻璃缸投放仔鱼2 000尾,每处理 3缸,试验时间为28 d。养殖水温16.5~19.5℃,溶解氧7.76~8.08 mg/L,pH 8.08~8.11。
将仔鱼放入水族箱中暂养 1 d,之后分别于每天 0∶00、4∶00、 8∶00、 12∶00、 16∶00、 20∶00投喂饵料,投喂过程中观察鱼体采食情况,确保投喂充足。水龙头保持打开状态,保证水体处于微流水状态,养殖用水来自于涟江,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量的1/3,保证水族箱里面的水质清澈。分别于每天 8∶00、16∶00用虹吸管对玻璃缸底部进行清污,并记录仔鱼死亡情况。每隔7 d在每组中随机抽20尾测量全长,抽50尾测量体重。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 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检验各试验组间差异显著性,利用Duncan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其中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取P<0.05作为显著性标准。
式中,m0为初始平均体重(g);mt为末平均体重(g);t为养殖时间(d)。
2 结果与分析
2.1 投喂不同开口饵料杂交鲟仔鱼的生长情况
从表1看出,投喂28 d后,水蚯蚓组的鲟仔鱼体重最高,为(0.52±0.15) g,分别比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高160%和52.94%,差异显著;投喂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间的鲟仔鱼体重无显著差异。鲟仔鱼体长以投喂水蚯蚓的最长,为(5.81±0.25)cm,比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分别提高92.38%和40%,差异显著;混合饲料组仔鱼体长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表明,水蚯蚓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饵料可有效促进仔鱼的生长发育。
从图1看出,投喂水蚯蚓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表明水蚯蚓可有效促进鲟鱼仔鱼生长性能。混合饲料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特定生长率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表1 投喂不同开口饵料杂交鲟仔鱼的生长情况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P<0.05 level. The same below.
图1投喂不同开口饵料杂交鲟仔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
Fig.1 Weight gain rate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hybridA.sinensislarvae fed with three different initial feeds
2.2 投喂不同开口饵料杂交鲟仔鱼的成活率
从图2看出,投喂7 d之前,3个处理的存活率相差不大,7 d后各处理的存活率逐渐出现差异,28 d时,鲟鱼仔鱼成活率以投喂水蚯蚓的最高,为73%,混合饲料的次之,为54%,配合饲料的最低,为40%。
Fig.2 Survival rate of hybridA.sinensislarvae fed with three different initial feeds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投喂水蚯蚓可显著促进杂交鲟仔鱼的生长发育,可能是其适口性较好,适合初次开口摄食的杂交鲟仔鱼捕食[11],同时水蚯蚓蛋白质含量高,且适合杂交鲟仔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组成[12]。而配合饵料组投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与适口性和营养组成有关[13],未被采食的饵料对水质有一定的污染,导致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受到限制。而在混合投喂组中,杂交鲟幼鱼体生长情况好于配合饲料投喂组,其原因可能是在仔鱼开口阶段采食了部分水蚯蚓碎片,从而保证了部分仔鱼开口阶段的营养需求,此与曹志华等[14]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杂交鲟是以摄食底栖动物为主的肉食性鱼类,由摄食天然饵料或底栖动物到摄食配合饵料有一个食性驯化转换过程[15]。3种开口饵料中,水蚯蚓组的仔鱼存活率最高,达73.00%;混合饲料投喂组次之,为54%;配合饲料组最低,为40%。在整个投喂阶段,水蚯蚓组仔鱼死亡情况比较平稳,表明试验过程中仔鱼摄食情况较好,水蚯蚓能有效满足杂交鲟仔鱼开口阶段的营养需求,包括粗蛋白、氨基酸种类和必须氨基酸含量等[16]。而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存活率较低,在整个试验阶段死苗情况较严重,尤其是配合饲料组,表明杂交鲟仔鱼在开口阶段使用配合饲料效果不明显,仔鱼开口率几乎为零,此与陈俊等[17]研究的轮虫+藻类、枝角类作为云南唇光鱼仔鱼的开口饵料,存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的结果相似。
饵料颗粒的大小、消化难易程度、适口性等因素是决定能否作为仔鱼开口饵料的重要参考指标[18]。同时,由于仔鱼过于幼小,活动能力较成鱼差,生长所需的营养要求高,所以饵料是否容易摄取以及所含营养成分的多少,也是影响仔鱼成活率和发育情况的重要因素[19]。根据试验结果,在没有研制出有效的杂交鲟仔鱼人工开口饵料以前,人工培育杂交鲟仔鱼可以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