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 植物界的“暴雨梨花针”
2020-04-21李璧如
李璧如
行走在珠海的野外,想要达到“片叶不沾身”的境界,恐怕有些难度。从一片草丛穿行而出,偶然低下头,却发现不知何时袜子、裤腿、裙摆上沾上一枚枚黑色的小针,它们像倒钩一样牢牢地勾着衣服,需要弯下腰,一枚一枚地将它们拔出来,才能清除干净。
也许你会好奇这些小针何时粘在衣服上,因为回头望向自己走过路径,并无异常,只见一片苍翠绿意,以及一些嫩黄的野菊花……等一下,恭喜你发现了“罪魁祸首”,这些嫩黄可爱的小花并不是没有名字的野花,与此相反,它们还有一个颇为凌厉的名字——鬼针草。
“针如其名”的野外潜伏者
鬼针草(Bidens pilosa L.)这个名字,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些扎在衣服上的小针。不要以为这只是鬼针草“闲来无事”想要扎你一下,这些小针身上可肩负着播种的重大使命。从古至今,为了摆脱植株不能移动的束缚,在漫长的时光演变中,植物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它们有些借助微风、流水进行播种,有些努力开出鲜艳芬芳的花朵、结出甜蜜诱人的果子,让动物吃掉果实后,再将不能消化的种子排出体外,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鬼针草勾住人们衣服的“鬼针”,实际是它的瘦果,这是一类果皮和种皮紧密贴合在一起的果实,呈现带棱的黑色扁条状,顶端有三至四枚芒刺,如果遇到布或皮毛等物品,可以牢牢地攀附在上面,被不知情的旅者带到远方,完成播种。
鬼针草也被称为三叶鬼针草,这个“三叶”指的是鬼针草的三出复叶,它的叶和茎上常被极稀疏的短柔毛,这是它种加词“pilosa”的由来,这在拉丁语中意为“体表被毛的”。鬼针草没有舌状花,只有筒状盘花,星星点点的黄色被掩盖在绿叶之中,让它“泯然众植”,从而悄无声息地完成它的“播种大业”。相比之下,它的变种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则更容易让人留下印象。
就如它的名字一样,白花鬼针草与鬼针草原变种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多出了五至七枚白色的舌状花,在野外,它常与原变种混生一处,但是它的白色舌状花这个特征十分稳定,极易区别。卢梭在《植物学通信》里写道:“这种小花虽然看起来极其小巧雅致,可实际上它由两三百朵花组成,其中每一朵花都是完整的。”这种菊科植物的特点,也能在鬼针草身上寻找到验证。就拿白花鬼针草来说,它中间酷似鹅黄花蕊的部分并不是“花蕊”,而是由无数个小小的单独花朵凝聚而成。这是菊科植物常见的“头状花序”,它是无限花序的一种,由许多无柄小花密集着生于花序轴的顶部,聚成头状,虽然外形酷似一朵大花,实际上是由多花组成的花序,在黄花外沿一圈雪白并非花瓣,而是“装饰”用的舌状花。
远观之,白花鬼针草小巧玲珑,一朵朵小小的“野菊花”点缀在山野路径边,像是苍翠天幕中一颗颗白色的星星,成为山野中一幕常见风景。在珠海凤凰山临近东坑村处,还有一株高度约过两米的白花鬼针草,要知道《中国植物志》中对鬼针草的描述是“高30-100厘米”,这株鬼针草显然汲取了充足的营养。
果实中带有尖锐倒刺并非鬼针草属的植物独有,苍耳、牛蒡等菊科植物的果实也有这项特点。前不久网络上流行一个“萌娃用苍耳自制皇冠”的视频,标题虽然写的是苍耳,实际上为牛蒡,画面中的小女孩不顾家人劝阻,认真地用牛蒡一颗颗扎在头发上做了一顶桂冠,但取下来时艰难无比,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这类刺果启迪了一次重要的发明——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在休闲时喜欢牵着猎狗到远郊打猎,但是每次归家,狗毛与衣服上总是粘满刺果,摘取下来十分费劲。梅斯特拉尔回到家里,对这种同样一路跟随他回家的刺果感到好奇,他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无数小钩子钩住了衣服的绒面与狗毛。他由此受到启发,十年间不断试验,最终找到了最为合适的尼龙材料,并发明了轻便的尼龙搭扣,它由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两部分组成,只需要钩带和绒带复合起来略加轻压,就能产生较大的扣合力和撕揭力。如今,尼龙搭扣早已深入生活,日常常见的鞋子、背包、帐篷、窗帘以及用来固定碎发的“魔术贴”,追根溯源,这些都来自于自然植物的启发。
“外来入侵”与“土生土长”
鬼针草这个名字乍然听起来十分“中国风”,像是一种武侠小说里出现的暗器,加之它颇为“给点阳光就灿烂”,蓬勃生长、随处可见,贯穿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所以大家的印象中,它和自己一样是“本地人”。实际上,三叶鬼针草是一种入侵植物。在2014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中,赫然出现了三叶鬼针草的名字。它的原产地是热带美洲,如今广泛分布于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它最早于1857年在香港被报道,随进口农作物和蔬菜带入中国,由于瘦果冠毛芒刺状具倒钩,能够附着于人畜和货物携带到各处而传播,日久天长,就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国内有些地区如今将其称为“大花咸丰草”,也许与鬼针草传入中国时正值清朝咸丰年间有关。
可是翻阅古书,可以看到唐代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上面记载:“生池畔,叶有桠,方茎,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钗。”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鬼针草,《本草拾遗》始著录……今北地犹谓之鬼针”。而《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铁筅帚”名录下记载:“结实似筅帚形,能刺人手,故又名千条针。”
既然三叶鬼针草是在1857年才进入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那么早在唐代《本草拾遗》上就出现了“鬼针草”的身影,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鬼针草属下有许多形态与特征相近的种类,其中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种”,这些书中所提及的很可能是指鬼针草属下的另一种本土植物,金盏银盘。
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 (Lour.) Merr. et Sherff),是一种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同时也是三叶鬼针草或金盏银盘的干燥全草,是一味中药名。因此,有些人也会将鬼针草、尤其是白花鬼针草称之为金盏银盘,成为鬼针草那些数不尽的“针系”别名之外让人眼前一亮的称呼,它不仅凝练形象地概括了白花鬼针草的形态,还带着诗词般的韵味,不再用“针”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像是可以在手上把玩的精致物件。不过金盏银盘自身的外观却与这个名字有一些错位,它的筒状花和舌状花都是黄色的,看起来更近似于“金盏金盘”。
鬼针草生命力旺盛,不仅在野外可以漫山遍野地盛开,还常生长于旱田、桑园、茶园和果园,影响作物产量,需要及时清除。不过,它也是一种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