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2020-04-21张体苑杨丽周莉
张体苑 杨丽 周莉
【摘 要】目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被视为广泛而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生率,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原因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其认识尚不统一,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NSSI(Non-Suicidal Self-injury)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了解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为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At pres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has been regarded as a widespread and univers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It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world. It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 of adolescent suicide. However, the caus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re complex. At present, the knowledge of it is not uniform in the world.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NSSI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To understand the risk factors of self-injury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and then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uicidal suicide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Keywords: adolescent; Non-suicidal nssi; Related risk factors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298-01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死亡为目的的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躯体,且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如纹身、体环等除外)行为。
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予以简述,为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提供参考。
1 社会因素
1.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李旭等研究得出父母教育方式不良使得青少年无法形成正性的自我概念,得不到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而倾向于认为好事件的发生是不受自己控制的,是外在的、局限的、暂时的,形成悲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导致抑郁倾向的产生。
唐记华等研究发现自伤行为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存在更多的不良教育方式,归因风格也较对照组更悲观。研究还提示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更多地存在自杀念头,有自杀念头的患者的母亲过多干涉过多保护多于对照组,二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养育发式则无差异,原因可能是中国的家庭教育以母亲为主,文化程度高的母亲角色冲突过多,对患者寄予的期望过高,从而给予过多的干涉保护,以致患者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遇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
1.2 童年不良经历
童年期常见不良经验,包括遭遇──被忽视、贫困、身心虐待、家庭变故等情况,童年时期的不良成长经历,对成人后的心理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自卑,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信任别人,防御心理强,攻击性强等等。何婷婷等调查发现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总体虐待水平与NSSI发生频率和心理症状显著相关,其与前期国内外的研究报道结果较为一致。
1.3 负性生活事件
傅燕艳等研究发现,有NSSI者的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NSSI者。而青少年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国外一项对青少年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个体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呈正相关,且生活事件在NSSI的发病机制中是一个独立因素。
2 心理學因素
2.1 人格特征
人格是个体精神活动较为稳定、持久的特征。在预防自我伤害的同时,要关注个体的人格差异。
2.2 性格特征
性格通常影响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方式。研究调查发现那些举止粗鲁、好胜心强、期望过高、攻击性强的个体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自伤等过激行为。
2.3 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又称“情感难言症”,是 Sifneos于 1973 年提出的,指个体在识别情感,使用语言描述或表达情感方面存在缺陷,并且难以将身体感觉与情绪情感区分开来,缺乏幻想,思维方式较为现实刻板。大多数研究表明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受损,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情绪上。
在认知方面,述情障碍者难以识别和表达情绪,不能将身体感觉与情绪情感区分开来,思维方式较为现实刻板。在情绪方面,述情障碍者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缺乏幻想,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内在体验。部分实证研究表明述情障碍和自我伤害呈显著正相关,并且都存在较高的情绪管理的缺陷,这提示研究述情障碍和自伤行为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述情障碍是如何影响自伤行为,为自伤行为的有效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发现自伤组的述情障碍总分、情感识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和外向型思维均显著高于非自伤组,其中述情障碍总分、情绪识别不能、情绪描述不能的效果量较大,外向型思维的效果量很小。
3 生物學因素
3.1 5-羟色胺
5-羟色胺正常功能对维持人类精神活动有重要作用,有文献显示大脑皮层的5-羟色胺(5-HT2)水平降低会导致自伤发生,大脑皮层与情绪回路密切相关,起着控制与调节作用。5-HT2作为神经递质参与整个情绪回路的过程,对于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十分重要。若大脑皮层的5-HT2功能失调就会影响情绪活动的进行,使情绪失控,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和认知的改变,从而导致危害性行为的发生。
3.2 内源性阿片肽类
根据内源性阿片肽理论,NSSI可以导致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而释放的阿片肽即可以缓解NSSI行为给本身带来的疼痛,有可以增加愉悦及欣快感,进而可能导致NSSI行为的重复出现。
3.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
下丘脑室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中枢。而下丘脑本身也是受来自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如单胺类神经递质。因此,情感障碍患者所出现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能主要地反应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的异常。有研究显示,NSSI行为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的功能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低水平的5-HT与攻击性和冲动性相关,而5-HT是在与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等相互作用下发挥作用的。
4 临床因素
常见的精神障碍中,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中,NSSI可为这些疾病的伴随症状,也可独立于这些精神障碍而独立存在。有研究显示抑郁障碍青少年44%(33/75)曾有自伤行为,有自杀念头的比率是49.33(37/75),且性别构成比有显著差异,男孩有自伤自杀的例数多于女孩,而女孩的自杀念头相对较多。在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比如5-HT,药理学研究进展提示抑郁症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中某些通路的5-HT功能不足有关,这与NSSI的相关因素的一些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已明确的抑郁症的病因与机制中,多项病因与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是一致的,比如:生活事件及应激事件。
5 其他
应激事件是指由危险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青少年由于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应对应激等事件时策略较少,方法单一,不能很好解决问题,不善于求助而选择负性应对方式。
6 结语
NSSI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又有由于其危险因素较多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所以多轴地去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从而为其提供更全面的治疗,以减少NSSI带来的危害,目前NSSI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并且研究中心,关于自伤、自杀或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概念界定不清晰,一点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也妨碍到对不同类型的自伤行为有效地干预,因而为其治疗带来困难,关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Nixon M K, Cloutier P,Jansson S M. Nonsuicidal self-harm in youth: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J] .CAMAJ,2008,1789(3):306-312
[2]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及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27-330.
[3]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白雪光,翁深宏,刘忠纯.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8):34-36.
[4]陈红敏,赵雷,刘立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9(7):92-95.
[5]傅燕艳,唐寒梅,陈小龙,胡旺,何恒,李欢欢,顾婧瑶,刘文娟,黄鹏.偏执敌对与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731-1734.
[6]张安慧,陶芳标:青少年中的自我伤害行为.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32-2034.
[7]Sifneos P E. ?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J].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1973,22(2).
[8]Klonsky E D.?e functions of deliberate self-injury: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Clin psycho Rev.2007,279(2);226-239.
[9]Stanley B.Sher L,Wilson S,et al. 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 behavior,endogenous opioids and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J].J A?ect Disord,2010,124(1-2);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