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为老龄人居家康复托底
2020-04-21吴雯
吴雯
【摘 要】目的: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龄人居家康复带来福音,当前延伸到家庭的社区康复服务还存在政策、资金、人员、场地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社区的康复网点布局、加强康复技能培训、采用各种协同的形式、落实康复服务优待政策等,更好地满足老龄人对居家康复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上门服务;老龄人;居家康复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284-02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大陆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5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参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7%的标准,意味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由外伤、失能、老年病、慢性病等造成的功能障碍人群日益增加。据估计,至2030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高达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1]。中国经济四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康复医疗是以预防、代偿或恢复患者的功能障碍为目的,患者以患有老年病、或慢性病、或残疾的人群为主。从当前我国人口与发展现状看,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社区的老年人群体[2]。而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康复服务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就近为需要康复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士确实相对缺乏,导致需要康复的老年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舟车劳顿,不利于老年人就近治疗的原则,也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康复服务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康复服务的开展也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康复医疗专业人士紧缺。现代康复医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进中国大陆,因起步晚,从事康复医疗的执业医师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据统计,美国每10万人中就有5名执业医师,而在我国每10万人中仅有0.4人。
2.康复知识宣传不到位。有关部门对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如针对老年患者、残疾人开展的健康教育、康复讲座与咨询,远不如流行病预防与防治的大力宣传。另外因重视治疗,轻视康复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不少老年患者缺乏正确的康复理念。
3.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相比居家养老,居家康复缺少比较系统的制度设计,如医保政策的大力扶持、康复服务机构的强力支撑。卫生部在2011年才将“运动疗法、吞咽功能训练”等9个康复项目纳入医保,2017年6月医保范围再增加“肢体残疾康复、吞咽功能障碍检查”等20个康复项目。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有待拓展。目前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由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服务,限于政策、资金、人员、场地等因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拓展康复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发达国家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美国PACE计划,是对病患的老人提供预防性、治愈性、护理性和恢复性的医疗相关服务,为居家老人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照顾计划。英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护,主要由家庭医生、健康家访员、社区护士等在社区提供专业照护。而国内一些地区如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虽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引进民营机构参与康复医疗服务。民营康复机构一般采用“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收费较高,受益人群少。
通过借鉴国外健全的社区康复医疗服务制度,不仅仅是对发达国家康复服务先进做法的学习,也是加快完善我国居家康復服务体系的必然趋势。
解决康复服务供需矛盾这种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就近开展社区康复医疗上门服务,尤其是开展其中的“定期上门服务”和“预约上门服务”两种模式。这两种服务模式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或预约为行动不便,或不需要住院、病情稳定、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老年患者提供一个可以上门的服务。这两种服务模式的费用较低,给行走不便的老年患者带来福音。
很多需要康复医疗的老年患者,一般患病的急性期在综合性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他们大多出院回家休养,很难在大型医院或专门的康复机构中完成后期的康复治疗,因此社区及家庭的后续康复服务十分重要[3]。限于目前政策、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原因,延伸至家庭的社区上门康复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如何进一步发展延伸到家庭的社区康复服务?这需要我们加大社区的康复网点布局、加强康复技能培训、采用各种协同的形式、落实康复服务优待政策等等。
1.加大社区的康复网点布局。社区康复医疗依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网点布局,要加大政策、资金、人员等的扶持力度,按照“扶持一个,完善一个”的原则,从点到面,逐步推进,加快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各级康复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服务体系也要尽快科学有序地形成,有力保障居家康复服务的高效运行,社区上门康复服务也能真正落到实处,解除部分老年患者的后顾之忧。
2.加强康复技能培训。专业化的康复服务队伍是社区康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加强康复技能培训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弥补康复专业人员的不足,可依托高等院校、医院的专业优势分期分批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进行对口培训,提升服务技能,转变服务观念。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患者的家属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居家康复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3.采用各种协同的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拓居家康复服务,可以借助基层卫生院为社区老年患者普遍建立健康档案为基础,采用各种协同的形式,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级医院的技术协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等各类组织的服务协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患者家庭的配合协同。在协同的合力下,建立起一支由医院康复执业医师、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志愿者、患者家属等组成的团队,加强对社区老年患者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预约或定期上门诊治、康复指导。
4.落实康复服务优待政策。鼓励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康复义诊,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完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广泛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等老年康复护理服务[4]。
参考文献:
[1]梁娟,林成杰. 我国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探讨[J]中国康复,2012,27(4): 316-318.
[2]潘淳,胡阳秀. 国外康复医学研究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7): 1034-1035.
[3]杨金禄. 康复医学在社区医疗中的现状和前景浅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157-159.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7)13号][EB/OL](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