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观察探讨

2020-04-21李丽杨茜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观察

李丽 杨茜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单独采用西医治疗的50例设为对照组,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50例设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2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靠且安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观察;探讨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4-12-178-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胀、腹痛、恶心、腹部灼烧感、食欲不振等,可对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既往,临床对该类患者主要采用医药进行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往往在短期内便易复发,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并且获得普遍认可。本次我院对50例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为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罗马III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即存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灼烧感、上腹痛中一项或多项症状,且已持续3个月以上;②符合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标准,满足主症(胃脘痞满,烧心,舌苔黄腻)且具备次症(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恶性呕吐,小便赤黄,脉滑数)2项及以上;③对本次研究及治疗方案知悉,签署知情与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②中医辨证不明确;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④对治疗药物过敏。随机将10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23-62岁之间,平均为(41.5±7.8)岁,病程范围为5月-3年,平均为(1.7±1.1)年;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2-64岁之间,平均为(41.9±8.0)岁,病程范围为7月-3年,平均为(1.8±1.1)年。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纳入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独采用西医治疗,即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次/天)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餐前30min,5mg/次,3次/天),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西医同对照组,中医给予连朴饮加减,药方组成如下:黄连10g、厚朴10g、薏苡仁20g、黄芩15g、芦根15g、法半夏10g、茵陈10g、陈皮10g、石菖蒲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并分早晚两次温服,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参照《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按患者症状轻重分为0分(无)、3分(轻)、5分(中)、7分(重)四类,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即为中医症候积分,并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评价临床疗效,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②观察两组用药不良反应;③随访2月,观察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随访2月复发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据临床统计,功能性消化不良约占胃肠疾病总数的27%左右,发病率极高。虽然该病患者无明显消化道器质性病变,但其临床症状往往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可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患者大多会有强烈治疗意愿,而临床中也一直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2]。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仍未明确,但普遍认为是与胃肠动力障碍及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有密切关系,也基于此,西医临床多以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及促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为主要治疗方案,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但仍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患者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及停药后易复发,总体疗效并不理想[3]。在中医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痞满”范畴,而辨证中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结、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中。连朴饮是中医祛湿剂,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去其中苦寒之豆豉、焦栀,加以健脾祛湿之薏苡仁、陈皮,方中黄芩、黄连可清热燥湿,法半夏、厚朴、石菖蒲可燥湿化浊、理气和中,芦根、茵陈、陈皮、薏苡仁可健脾祛湿、清热和胃,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4]。而中西医结合能起到相辅相成、相互协同的治疗作用,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进而能明显提升患者临床疗效[5]。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总有效率及随访复发率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也进一步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安全而有效,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晓桥,喻斌.加减藿朴夏苓汤配合胃动力仪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5):70-73.

[2]刘倩.清热化湿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36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2):52-54.

[3]徐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臨床观察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0):68.

[4]朱芬芳,甘小华,黄德莲.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3):43-45.

[5]洪顺忠,王育斌,林志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伴Hp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120-122.

猜你喜欢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观察
胃粘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结合中医推拿调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