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国需要就是志愿

2020-04-21张连合席学武李敏楠

企业文明 2020年2期
关键词:核聚变原子弹回国

张连合 席学武 李敏楠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她是邓稼先、杨振宁的老师和好友,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是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隐姓埋名30余载,用三个“我愿意”肩负起国家的重托。她,就是王承书——一位不为公众了解的核物理学家。

不为诱惑的爱国者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她从小就有着极高的理科天赋。1930年,成绩优异的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在她看来,物理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严重破坏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科学来支撑。她所热爱的物理学,不仅是个人兴趣,更是日后拯救国家的利器。

1941年,王承书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44年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她勤奋好学的品质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她与导师合作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发表就轰动了世界,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乌伦贝克教授对她高度评价:“她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她的前途无可限量,如果在美国继续工作研究下去,将会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然而,王承书没有被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所诱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回国,并且要带着一身本事回去!”她虽是一位女子,可她瘦弱的身体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她说:“我就是要为国家做贡献,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王承书夫妇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动身前她还邮寄了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回国。

1956年10月6日是王承书终身难忘的一天,在离别了15年的国土上,她第一次看到了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她坚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美好。

隐姓埋名的大专家

王承书的一生面临有很多选择,在一次次国家需要的时候,她肩负起国家的重托,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多次从零开始,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和工程物理学家。

1956年,刚刚回国的王承书连家都没安顿好,就按照组织安排立即投入工作,到北京大学任教。由于当时国家的需要,王承书放弃了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统计物理学和熱力学专业,调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4研究室)从事铀同位素理论研究。面对回国后的第一次选择,她没有犹豫,也没提任何条件和要求,毅然决然服从国家需要,不惜从零开始。

1958年,我国筹备了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是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这对于年至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接到任务,王承书马上带领一些同志到苏联去学习,在回国的七天七夜路途中,她把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并很快印刷出版。经过两年努力,王承书已经十分熟悉这个领域了,她带领着一支理论队伍潜心钻研,填补了我国在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空白,为我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当王承书准备在热核聚变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时,一个突然的情况,不但令她再次从零开始,更让她从国际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当时,苏联撤走在我国的高科技领域专家,带走大量技术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我国浓缩铀生产随即陷入困境,而生产浓缩铀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技术。面对严峻形势,1961年3月,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说:“承书同志,现在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这件事情要绝对保密,你看行吗?”王承书平静地说:“我愿意!”她似乎是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掷地有声的三个字。从此之后,王承书的行踪不为人知,因为这次的选择,意味着她将放弃之前所有的成就,从此隐姓埋名。

尽职尽责的好党员

王承书不仅将毕生精力献给了铀浓缩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甘当人梯,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铀同位素分离领域的高级人才。1961年,王承书主持了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铀同位素分离理论队伍,为苏联专家突然撤走很快渡过技术难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试产,其优与劣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成功的关键。大家都不敢保证数千台机器启动后能否产出合格的高浓铀。大家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结果的出现。终于报告出来了,王承书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笑容,投产成功了!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证了原子弹的装料。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为了搞科研,王承书常年住在集体宿舍,很少回家,也顾不上照顾丈夫和孩子。由于工作地点离家较远,1958-1978年期间,她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为了带队伍,她言传身教,直到80岁高龄还拿着放大镜一篇篇看学生论文;为了保密,她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销声匿迹,再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连给学生的著作审校也不愿署名。

1961年,王承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天开始,她就把工资里的大部分钱用来交党费,剩下的几十元钱里还要拿出一部分去资助学术活动和生活困难人员。有人劝她:“王先生,你不能这么交,你还得生活呀。”王承书摇摇头:“我既然入了党,就要给党做贡献。”丈夫去世后,王承书将家里积蓄10万元以丈夫的名义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在遗嘱中强调,将家中的国库券交最后一次党费,银行存款捐献给“希望工程”。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王承书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她光辉的一生将鞭策着核工业人牢记使命,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核聚变原子弹回国
核聚变能应用前景现一丝曙光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徒手“撕开”原子弹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
德国仿星器:聚变装置造出氢等离子体
受控自持续核聚变的新曙光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