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0-04-21雷玉明海江波刘玉环龚志萍赵文勤石建国郑天翔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入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雷玉明 海江波 刘玉环 龚志萍 赵文勤 石建国 郑天翔

【摘   要】 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以河西学院为例,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实践,分析概括出5种实践教学类型、5种实践教学基地类型。构建了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三平台十模块”、“共建互融”3种创新实践模式,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效果良好,为同类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类型;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三平台十模块;共建互融;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3-0067-70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Major in Agronomy

LEI Yuming1, HAI Jiangbo2, LIU Yuhuan1, GONG ZHiping1, ZHAO Wenqin3, SHI Jianguo4, ZHENG Tianxiang1

(1. Hex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Zhangye, Gansu   734000)

(2. Agricultural College,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yang, Shaanxi   712100; 3. Zhangye Degu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Zhangye, Gansu   734000)

(4. Zhangye Jianguo crop germplasm innovation breeding station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taking Hex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fter reforming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five types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five types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s. Established three innovative practice modes of admission education +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hree platforms and ten modules”, and “co-construc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which strengthened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ser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improve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good practice effect,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lementing practical teaching in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undergraduate majors; practical teaching types; admissio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hree platforms and ten modules; co-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農学类本科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农学类专业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1],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背景下,一些涉农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3]、教师教学能力培养[4]、人才培养方案制定[5-6]、人才分类培养[7]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模式[8]、专业发展策略[9]等方面也进行富有成效探讨。然而针对地方性、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地方农业产业结合紧密,但涉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尚不够丰富。本文重点以河西学院为例,探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类型,旨在为同类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  实践教学体系概况

1.1  实践教学类型

河西学院农学类本科专业经多年建设与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努力探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的要求,根据《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实施计划,结合河西学院涉农专业和农业产业特点,厘清各实践环节,优化整合实践类型,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主要包括5种类型。

本模式在平台建设方面将学校省级、校级科研平台纳入实践教学平台,回归科研平台培养人才的属性;在模块设置方面与国内高校在“三平台八模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12]、“三模块”实习教学新模式[13]、“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14]设置、“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15]等模式有所差异。其特色在于增加了思政实践模块、课程实践模块、农事实习与社会实践结合模块。该模式更侧生于实验室之外的实践活动,实践性、操作性更强,为更有利的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共建互融”實践模式

“共建互融”就是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教,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复合型高素质行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学校与张掖市德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设立“德光农业”冠名班。借助德光农业的种子生产优势,推动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制订种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互派专业技术人员产学研锻炼或指导,企业实施奖励资助,共同管理冠名班,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建”、“共培”的目标。

实践证明,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共建互融”实践模式对农业产业的针对性强,校企双方调整优化实践教学方案,聘请客座教授指导《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学》等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践,深化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学校派专家学者指导企业科技示范、技术培训,派年青教师企业锻炼,企业与学校合作选育成功3个玉米新品种,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企业注重对冠名班的管理,每年奖励资助冠名班优秀学员20名,为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发挥了作用,校企共建互融成效显著。

3  结语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一批一流涉农新专业,是今后涉农高校落实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工作。作为地方性涉农院校,应结合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区位特点,紧紧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瞄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主线,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讨,找准适合自我专业发展的模式,为培养一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为了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河西学院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三平台十模块”、“共建互融”创新实践模式,为甘肃省及其周边省份种子产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但在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实践教学考核与质量评价、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进行有效探索,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583-588.

[2] 胡瑞,刘薇,江珩,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8,(1):12-18.

[3] 孙杨,常亮,邓伟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50-55.

[4] 李钟淑,方南洙,蔡光雨,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增):149-151+158.

[5] 苏志龙,潘耕耘,陈黎黎,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普洱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1):33-135.

[6] 蒋桂英,李鲁华,李智敏,等.地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89-90.

[7] 陈婵娟,陆玲,李伟,等.卓越农林人才分类培养的改革与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98-104.

[8] 孙旭霞,郜建英,赵风平,等.农学专业“五岗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内蒙古教育,2019,(7):79-80.

[9] 瞿宏杰.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41-44+48.

[10] 徐国峰,杨俊静,崔丽.基于易班的东北农业大学新生入学  教育模式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  (3):82-84.

[11] 邵娟娟,胡杨峰,张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学科导  论”课程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  19(2):55-58.

[12] 张桂莲,张海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农学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130-131+  133.

[13] 周游,唐知然,谢洁,等.校企协同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  人才的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1(12):156-160.

[14] 刘海学,王玲,朱文碧,等.以农林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  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科学,2014,17(1):135-  139.

[15] 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等.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  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20,45(2):128-131.

(编辑:李丹)

收稿日期:2019-11-14

基金项目: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甘高教[2018]13号);

河西学院教学评估督导研究项目(16PGDDXM011)。

作者简介:雷玉明(1964- ),男,甘肃金塔人,教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入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