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2020-04-21叶鹏韩玥
叶鹏 韩玥
摘 要: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正确认识。本文基于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初步提出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给出了评价的一般步骤,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评价方法 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其中应用型高等教育包括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以本科层次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部分应用型专业研究生教育。当前,为了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如“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新战略。新工科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工科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优质的双创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
普通本科高校就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为以分数为核心,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不仅有利于确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且会鼓励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以及创新意识的普及。
国内学者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评价体系给出了定性与定量要素结合,给出了详细实现步骤,并采用加权综合评价、多级模糊数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体系;提出可以将大数据思维应用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中,并应用AHP及模糊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但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专业领域、创新环境及地域的差异仍然存在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近年来,沈阳工程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需求,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特别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课程体系,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各类大科创项目等,为学校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为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描述应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全过程。
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计算
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是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反映。为此,通过结合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分解,在征求、询问十几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经过数轮的筛选、增删、调整和整合,最终汇总得出一个能比较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即可确定一、二、三级指标。
选择相关领域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很丰富,对系统的各种特性十分了解的专家并保证专家回答问题的独立性。收集专家对表3中初选评价指标的意见后,对每个问题进行定量统计归纳,确保反映专家的集体意见。将统计归纳后的结果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统计归纳结果,慎重考虑其他专家意见后,允许修改自己的意见。重新统计归纳,并再次反馈给专家。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意见趋于一致。
对初选指标进行选择和优化,我们所构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等四个二级指标系统。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这四项要素呈现出一种互动态势,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有机构成了创新能力评价的标准系统,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创新能力的要素内涵,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后,必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标的权重表示了该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取值在0—1之间,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总和为1。确定权重数值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到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间具有的依存性和反馈性,选取网络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一)分析元素组之间和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反馈关系。
(二)根据网络结构模型中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建专家测评判断表,采用AHP方法中的1—9标度方法,对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各元素和元素组进行两两判断比较,来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根据专家按照1—9标度法的打分构造判断矩阵。
(四)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认为通过了一致性判断。
(五)整合各指标元素间的判断矩阵,形成超矩阵。
(六)运用AHP算法中的“和法”对超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加权超矩阵。
(七)求出加权超矩阵幂方的极限,如果极限值收敛且唯一,并且各列向量完全相同,则该列向量即为所有元素相对于目标的综合权重向量。
结语
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合理定位。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既要考核现实创新能力,也不应忽视其未来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陳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
[2]李华,蒋华林.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3]邱胜海.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7.
[4]秦玮.基于AHP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