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建筑观对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

2020-04-21刘芳张若然李伟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师空间

刘芳,张若然,李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1100

透过建筑看室内,建筑是基石,空间是核心,家具是要素,展示是拓展[1]。通常人们借鉴建筑空间理论来研究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的形态决定了展示空间的构成,以解构主义建筑理论指导展示空间设计,可以为展示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意、创新途径。

一、解构主义建筑观的内涵

建筑师的社会属性表明,当面对的社会问题无法用科学方法来解答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哲学来进行变通。西方解构主义建筑师透过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并通过建筑这一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延伸,展开对建筑本质的讨论。建筑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哲学和建筑之间非常直接的关联性。西方国家较早地切入了对解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解构主义建筑借用了哲学中的名词。1966 年10月,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首次在演讲中提出了“Deconstruction”一词,即“解构”的开端,用来拆解、解构和反对“逻格斯中心论”。然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并不仅仅满足于用文字来表达观点。在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竞赛招标期间,他和设计师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共同合作,参与竞赛。同时参赛的还有设计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屈米的设计最终赢得竞赛,他借此一举成名,并且首次将“解构主义”带入建筑领域。拉维列特公园见图1。彼得·埃森曼虽然没能获胜,但是他从此次竞赛中领悟到了“解构”和“建筑”之间的联系,这为后来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不断渗透,它对西方建筑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后,解构主义在建筑行业成为一种设计风格,形成了新的设计语言,从而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1988 年里的两大事件将解构主义推上国际建筑的舞台。一是学术界的交流研讨——首届解构主义国际研讨会,建筑师、艺术家、哲学家在会上就解构主义新思潮展开了激烈的谈论。二是由马克·威格利(Mark Wigley)和威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牵头,在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彼特·艾森曼(Peter Eisenman)、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等“解构主义七人”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见图2。该展览将解构主义运动落到了实处,推上了高潮。如今,解构主义运动在发展中跑偏,建筑师们在解构主义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实现着自己的建筑风格,例如扎哈·哈迪德在建筑设计生涯后期的“曲线”风格。

图1 拉维列特公园

图2 解构主义建筑展

图3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手稿

图4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手稿

解构主义建筑师想要在建筑中表现的,不过是他们所理解的一种批评、反思和颠覆的精神而已[2-3]。解构主义建筑师如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样,对现存的事物和理论进行反向的思考,对现代主义当道的现状进行反抗。然而这也恰恰表明了他们的个性及特性:注重自由精神,具备破坏力、创新力,以及桀骜不驯的气质、随心所欲的想象。这些特征能够从解构主义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草图中隐约地感受到。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手稿见图3,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手稿见图4。在风格特征上,解构主义建筑的探索拓宽了创造的视野,表现并强调了具有特殊性或偶然性的事物,丰富了设计手段和语汇,填补了建筑创造技法上的空白[4]。在理念上,解构主义哲学家反对“逻格斯的中心主义”,冲击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西方价值观,反对事物的两个极端。解构主义建筑师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和垄断控制,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其折衷性的处理方法;避免被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力争在建筑界谋得一席之位。对于建筑功能和形式,建筑师反对两者的对立,并且进行了不同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诠释,在不经意间将功能决定形式悄然上升至形式唤醒功能的阶段。在设计手法上,建筑师勇于打破传统的固有空间的思维惯性,采用蒙太奇艺术手法,将时空剪辑拼贴,解构之后重构,位移融合,从而形成了富有弹性、通透、流动的新空间。在技术和材料上,解构主义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往往没有完整的工程图,建筑的造型要紧紧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总结归纳处理,并且在建筑的施工阶段不断对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进行挑战。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层层递进,内涵丰富的解构主义在设计中独树一帜。

图5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解构主义建筑观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一)解构主义建筑观强化了展示空间的叙事功能

丹尼尔·里伯斯金认为,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5-6]。伯纳德·屈米说:“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某种形式,而是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并不是一种有关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人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探索世界,比如电影导演、艺术家,也可以作为建筑师来观察这个世界[7-8]。”伯纳德·屈米和丹尼尔·里伯斯金等解构主义设计师认为建筑是一个叙事的载体,能够定义建筑的不是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功能,而是发生在其中的事件,即建筑参与展示的叙事性,体现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空间之间的互动。

首先,解构主义建筑本体参与整个城市展示主题的叙事,多维度提升整体的叙事功能。对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形式和功能的体现,它已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这体现了其社会叙事性。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件艺术品,安静地诉说着城市的故事。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见图5)讲述了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兴衰转折,其奇异的造型和新型的材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见图6)以刻满世代伤痕的墙体和哀悼气氛的空间形态讲述了犹太人那段悲惨的历史;透过扎哈·哈迪德的广州大剧院(见图7),聆听石头的声音,让人们知晓了广州珠江新城背后的发展故事。设计师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解构主义建筑并置在老城之中,用“对比”的叙事手法展示着城市的变迁。

图6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图7 广州大剧院

其次,解构主义建筑营造了一个叙事性的空间氛围,促使展示活动在建筑内部自由发展。正如伯纳德·屈米对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叙事,“你进入一幢建筑,就像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里。你有序地经过建筑的各个部分,就像是电影里的连续情节,这些部分一起组成了这个故事[9]。”例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三条故事线展示了空间形态里特异的结构、倾斜的地面、不成直角的墙角、斜插的墙体、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线,从而展示了生命力,构成了完整的叙事剧本[10]。解构主义建筑里除了“对比”手法外,设计师还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呈现展示空间,例如“隐喻”的手法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运用,馆中“记忆的空间”展示着名为《秋之落叶》的现代艺术品,地面上铁铸人形圆脸狰狞着似呐喊哭泣的灵魂。《秋之落叶》创造了隐喻性极强的展示空间,当人们走过时,强烈的感官体验发人深省,见图8。

总而言之,不论是对城市的展示,还是对空间的展示,解构主义建筑都强化了其中叙事的功能。

(二)解构主义建筑观打破了展示空间的封闭感

解构主义建筑的设计勇敢地打破了展示空间的封闭状态,有效地提升了展示空间的连续性。设计师善于在深邃封闭的空间中插入向室外开放的“透明空间”和向各个维度延伸的“延续性空间”。观众在透明空间和延续性空间之间转换,空间的封闭感得到缓解。多个空间之间相互贯通,解构主义建筑内参观者的动线和视线得到连续性的释放,展示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连贯。

解构主义建筑师在作品中对“透明空间和延续性空间”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展示空间的墙壁被“镂空”,或被大面积的玻璃取代,使内部空间和外部景观相互渗透,犹如中国园林中的“借景”手法,间接地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室内,如德国维特拉公司消防站设计,见图9。空间渗透手法的运用不仅消隐了空间规则且封闭的边界,让空间的延续性得到了改善,而且尽可能地减少了人与展示信息和建筑的隔阂,使内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融合得更好,从而有效地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感。另一方面,建筑师对室内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进行了象征性的分隔,有意识地对室内墙体和空间进行位移、交错和翻转等,打开空间中的“墙面”,使空间产生交集,保持最大限度的通透和连续,使动线无阻隔或尽量减少阻隔,增强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借鉴,从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如德国维特拉公司消防站内部空间设计,见图10。建筑师运用解构主义手法,创造了观众在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空间与信息之间自由转换的可能。

(三)解构主义建筑观改变了展示空间的静止状态

解构主义改变了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的静止状态,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从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到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大剧院、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ROCA 伦敦展厅等作品,设计师改变了建筑及建筑空间的静止状态,创造了动态感十足的艺术品。弗兰克·盖里建筑造型中夸张的线条,若即若离的状态,其建筑外观如同摇曳在风中的火苗,见图11。扎哈的维特拉消防站犹如被定格在空中炸裂开来的碎片,具有向城市上空翻滚的态势,见图12。

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直线,只有曲线才是大自然的线条。扎哈·哈迪德也是这样认为的,她曾经说过:“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她认为美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对称,而是动感,因此流动感成为她建筑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自然界中的“风、水、沙丘”等没有固定形态的流动元素都成为了她的建筑中体现流动性的具体表现因素。她利用曲线展现了建筑的动感,赋予了建筑复杂性和自然美,建筑与自然的这种仿生,造就了一系列的动态空间。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犹如被“风”吹动的“飘带”,飘逸灵动的姿态,律动感满溢,体现了扎哈独到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建筑师特有的柔美,见图13。通过广州大剧院的“圆润双砾”,设计师想要表现的并不只是两块静止的石头,而是石头被江水冲刷所带来的流动感。ROCA伦敦展厅由外到内呈现出被水雕琢的状态,以此来表现建筑和展示空间的流动性,使观众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水运动所带来的痕迹,见图14。扎哈·哈迪德对流动元素和连续曲线的运用,由内而外地展现了解构主义建筑中呈现的空间流动性。

图8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秋之落叶》

图9 德国维特拉公司消防站

图10 消防站内部空间设计

图1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外观

图12 维特拉消防站外观

图13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图14 ROCA伦敦展厅内部空间

(四)解构主义建筑观增添了展示空间的趣味性

解构主义建筑增加了展示空间的趣味性,能有效吸引观众,无形中促进了展示空间与参观者的交流。解构主义建筑的叙事性、通透性及流动状态共同造就了形状各异的内部空间形态,自然而然地增添了展示空间的趣味性,激发了观众探索的好奇心。

与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的奇特建筑外观相比,其内部展示空间的设计似乎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需求。观众在解构主义建筑中找不到一块相同的平面和空间,围绕着解构主义建筑结构的是层层环绕的走廊与展示空间相连接,流动感十足的建筑内部,看似简洁,却像迷宫一样曲径通幽,仿佛优美起伏的旋律。“移步易景”的空间效果让观众在封闭与开放、私密与公共的空间体验中转变,以此缓解了展示空间中人的疲劳度,使人每到一处都感觉新奇。并且观众在走动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认识到建筑与城市、空间与展示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效果,广州大剧院内部空间见图15。空间的通透性让室外景色和阳光进入室内,墙面在光线的映衬下显现出明暗和光影变化的趣味,让人在光影变幻之中产生思考和想象,增添了人们探索的好奇心,体现了展示空间趣味性的特点,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空间见图16。

三、解构主义建筑观对当代展示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有学者认为,解构则必然与结构联系在一起[11]。解构并非对系统性结构地简单拆解、摧毁或否定。它所探讨的对象是关于本源、形而上学与构成本源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11]。因此,解构主义建筑结构的背后是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社会现象的反应,是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审美方式的转变。抛开哲学属性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渗透到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的革新中,进而带动了建筑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空间的多样化[12]。技术和材料的突破推动了解构主义结构的大胆创新,进而推动其功能和空间的多样化。并且,当前从展示设计的理念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对展示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的关注较多,对展示空间形态多样性的关注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单一的建筑结构的限制,但在解构主义建筑观的推动下,设计师须重新认识该展示空间的设计,来达到其理念、结构、外观和空间的协调统一。解构主义建筑观下展示设计空间观的革新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行之有效地推动了展示空间设计多样化的发展。

图15 广州大剧院内部空间

图16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部空间

首先,解构主义建筑观推动了当代展示设计中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异形化”。建筑结构决定了空间形态,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空间作为建筑结构的外在表现,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建筑的形态;反之建筑的结构也限制了空间的边界,框定了空间的生长方向,以此来达到建筑造型与室内空间的协调统一。解构主义建筑的结构区别于一般建筑的框架结构,传统建筑的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具有统一规格的框架结构,其中的梁、柱及墙面等建筑结构在纵横方向形成框架,有其固定的规格和建造标准,因此塑造的内部空间也是规矩的“方盒子”模式,限定了层高,规定了门窗尺寸和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等,一切按部就班地排列组合,从而导致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和表现形式显得呆板和单一,过于理性且功能至上。

在解构主义建筑观中,传统建筑中的空间问题得到突破。观众在解构主义建筑中不仅找不到一块相同的面或建筑构件,而且空间的格局不再只有传统的几何形式,建筑师大胆地将空间破碎、移位、翻转和重组,衍生出一系列符合复杂建筑结构的异形空间。理性的展示空间被富有叙事性、弹性、通透性、流动性和异形的解构主义“新空间”取代。并且不规则的异形空间模式避免了“方盒子”空间里的封闭感,人在空间内的动线变得更加有趣。这不仅深化了建筑的主题,而且贴合了建筑的结构和造型。解构主义建筑的种种特征使室内空间与建筑之间的融合更加自然,促使观众对建筑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对室内展示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解构主义建筑空间的多样性促使其内部展示设计的特点更加突出,促进了展示空间设计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解构主义建筑中异形空间的产生和塑造对展示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实现了展示空间与建筑异形空间的和谐[12],从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空间形态的看法,促使设计师对展示空间进行再设计。

其次,解构主义建筑观推动了当代展示设计中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展示设计的发展正在进行着巨大的转型,现代展示设计中展示内容的数字化,传播过程的虚拟化和无纸化,使展示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前卫。传统的陈述性展示空间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的精神需求,必须寻求新的展示途径。解构主义建筑下的展示空间是传统展示空间形式的创新,解构主义将展示的信息和观众融入到空间中来,创造了自由随性的展示空间状态,以“空间体验”为主的个性化展示成为突破口,依靠解构主义建筑理论下的展示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为观众创造趣味十足的空间体验。

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是以模型、图形和文字为主的静态展示,解构主义建筑观下的展示空间设计开始从有形的物品展览向无形的空间体验转化,将展示的信息隐喻、融合到解构主义建筑空间当中,像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已经不再是史料和照片展览的代名词,它通过解构主义理论和空间心理学,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沉浸式”的展示空间环境。不同形态的展示空间内蕴含着不同的展示信息,传递给观众不同的空间感受。设计师通过解构主义建筑本体和内部展示空间给参观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体验,并且希望观众在走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的变化。解构主义建筑观下的当代展示设计,形成了以空间体验为主的参观,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创造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状态,不断丰富了展示信息的传递方式。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建筑观下的当代展示设计改变了观众传统的空间观念,推动了展示空间形态朝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了当代展示设计的理念,创新了当代展示设计的方法。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丰富推动了传统展示设计中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开始从被动式的读取向主动式的感受转变,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具有张力,从而使观众感受更为深刻。

四、结语

时至今日,解构主义不断地被运用到建筑实践和设计实践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观点。同时,解构主义建筑的理念和方法受到许多年轻设计师的喜爱,并且在各个设计领域被广泛应用。虽然距离解构主义的初衷渐行渐远,但是解构主义的建筑观不断影响其他设计领域。设计师借鉴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为研究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并且为当代建筑创作,以及展示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人们对于解构主义建筑在建筑学和建筑历史上的解释和评价,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或功能上的表象问题,但是随着学者对解构主义建筑观的深入研究表明,其存在的意义诚如在一个人一身素色着装中突然出现的一件亮眼的珠宝配饰,解构主义建筑的出现很好地展现了其在建筑学和建筑史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标新立异的建筑形式之中是解构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的融合与对立、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解构主义建筑形式的背后看到的是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革新,哲学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的介入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由于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性设计思维的介入,使解构主义展示空间的发展更加多样和前卫。研究过程中,对建筑进行剖析使人们窥探到室内空间的内涵,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展示空间的认识;解读设计师的想法、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对展示空间的设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解构主义建筑观的影响下,展示空间设计朝着多样化和异形化的方向发展,为展示设计的空间类型和人们在展示空间中的观展体验创造了无限的可能,进一步推动着当代展示设计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建筑师空间
胖胖的“建筑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塑与解构
当建筑师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