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艺礼器
——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形制分析
2020-04-21毕倩茹詹和平
毕倩茹,詹和平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
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国风·秦风·小戎》中记载:“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义》中有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温润一词,用以形容玉石,指其本身具备光芒,但又内敛不锐利,柔和不张扬的材质特性。温润如玉多用来形容谦谦君子,以其质地特征形容人的品行,暗含对人物的德行与修养的赞美之意。“以玉比德”的象征含义,使玉石被推崇千载,亘古不衰。
玉石身上还带有神秘色彩。自古以来,除选用青铜材质制作祭祀器具外,玉也常被制作生产为祭祀器具[1]。古人们在玉石上雕刻极具深义的造型纹样,制作成庄严祥瑞的礼制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使得玉石成为了神权的象征[2]。不同阶级使用的玉器形制也不尽相同,体现了古代对尊卑礼仪的崇尚,玉石也因此被赋予了尊贵的权威与不可随意僭越的礼法象征。由此诞生了以玉为载体的玉石文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玉璜的起源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高濂著有《遵生八笺》①[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华书局,2013年。是一本养生专著,正文十九卷,目录一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本书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其中第六笺《燕闲清赏笺》上书:“上古用玉珍重,似不敢亵。”古人将玉石视为一种极为珍重的物品,对玉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玉璜,作为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六器”之一。六器,也被称作“六瑞”,分别为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在此时期,玉璜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顺应周代的礼治所存在。
迄今为止发现的璜形制最早出现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溧阳神墩遗址等地曾出土的陶璜,见图1。关于玉璜的起源众说纷纭,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对玉璜的形势有所记载:“璜,半壁也,从玉,黄声。”意指玉璧的一半就是璜;还有史料记载古人看到长虹饮水,两头挂在天间,形似彩虹,但虹这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还无法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解释,因此被视为神明的指引,象征着天意。古人为了“顺应神意”,尊崇祥兆,遂模仿其形态制造出了玉璜。
二、玉璜的功能与形制
古书中多有关于玉璜的神话故事记载,《尚书大传》②[汉]伏胜著,《尚书大传》,商务印书馆,1937年。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本最佳。《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经部十三·书类存目一》:《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中说道:“周文王至磻溪,见吕望,文王拜之。尚父云:‘望钓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吕佐检德合,於今昌来提。’”相传当年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一日钓到一条鲤鱼,剖开鱼腹,从中发现一片玉璜,上书“姬受命吕佐报之于齐”,意思是,周文王奉天命至此地寻姜太公求助,望姜太公辅佐助其完成大业,功成后便会将齐地分封给姜太公,于是姜太公才会日日执竿,空饵垂钓。想必自看到玉璜那一刻起,他钓的便不是鱼,而是人罢,因此之后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典故。除此之外,还有《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的“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3],描述的是禹的儿子夏启佩戴玉璜升天的神话故事。
图1 陶璜
这些故事中,以玉璜为代表的玉器作为信息传递的承载物,无疑在玉石贵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赋予了玉璜作为神器的功能。从夏商周时期开始,玉器便有繁盛的品类,有动物和人物雕像、工具(如纺轮、铲子、斧等)、生活用品(如女性梳妆的簪、耳坠、手镯、梳子等)、仪仗器(刀、戈、剑、釜等)以及礼器(如“六器”)。如此广泛的器具形式,与开采出的种类丰富的玉料不无关系。玉璜作为“六器”之一,是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品,同时还是一种胸饰挂件,早期玉璜作为颈饰单独配戴,后期与玉管、玉牌等配件一起成串佩戴。各种形态的璜见图2。从可考的文献中查阅得知,玉璜的形式种类并非单一形态,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岁月洗礼,伴随朝代变迁而有所变化。
三、各朝代演变
玉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萌芽,但受到生产技艺与社会经济形势的限制,对于矿石的开采条件有限,使得玉璜形制停留在初期原始阶段[4];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玉石加工工艺的进步,促进了玉璜形制的发展,也促使了新的形态纹样的产生;再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玉璜在此时期已经开始盛行。除了手工艺和生产力的影响之外,这一时期,巫术开始兴起,巫术作为史前文明发展下诞生的原始方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也为玉璜添加了一层神性色彩。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各时期玉璜形制特征如下。
图2 各种形态的璜
图3 新石器时代制玉技术
图4 打磨工具
图5 笔者在南京博物院实地调研
图6 新石器时代合缀璜
1)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玉璜出土数量最大的地区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往后历代皆有延续。主要时期集中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以及良渚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制玉步骤一般为片切割、线切割、管钻和刻画,新石器时代制玉技术和打磨工具见图3—4。笔者前往南京博物院调研发现馆内现存大量新石器时代玉璜藏品可考,见图5,这一时期玉璜常见形制种类多样,大多为素面无纹饰。杨玉彬在《史前玉璜清赏》[7]中将其概括分成短弧形、半环形、半壁形、折角拱桥形、镂空半圆形、不规则形等几类,其中新石器时代合缀璜见图6。玉璜一端或者两端有钻孔,肉身较薄,长度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有所不同,前期略短,后期长度有所增加,新石器时代不同样式形态的玉璜见图7。
2)夏商周时期。从商代起,玉器的开始有了装饰的作用,不单单只作为实用器具。制作工艺上也比从前更为精巧,使用轮轴和砂浆进行磨制[8]。玉料种类更为广泛,涵盖了青玉、白玉、黄玉、墨玉等。除了作为礼器及佩戴饰品,还作为丧葬用品使用。
至周代,人们给玉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含义[9]。周代强调“礼”,从用玉上,也体现出周代的等级制度。例如,天子用纯玉,上公一等使用四玉一石,玉量往下逐级递减,不仅在规格形制上有所要求,而且连玉制陪葬器的位置摆放也有相应规定,各种细节都反应出周代的等级差别,以此凸显社会秩序。周代出土的玉璜,在形式上有所突破,纹饰也有所增加,从图案附着形制慢慢发展为装饰游离于结构之外的形制。
图7 新石器时代不同样式形态的玉璜
图8 春秋战国时期玉璜形态
图9 西汉石璜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由于手工艺人从奴隶制中被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各国的战乱兼并,也导致了文化、思想等方面碰撞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朝历代更迭,不只对社会氛围有所影响,在工艺品、技艺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产量提升,在制作技术方面也有所强化。这一阶段的玉璜装饰纹样更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着突破进展。技法变化多样,在保留部分商周时期的纹样形制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本时代特征的图案[10]。多用重叠穿插的“回”纹图样,一改商代的对称和周代的反复连续[11]。战国时期的玉璜纹样造型更为多变,构图也更加活泼。春秋战国时期玉璜形态见图8。
4)汉代以后。汉代玉器种类可概括为礼器、用器、明器和印章。西汉早期的玉璜沿袭了战国时期的纹饰和工艺[12](见图9),研究者常把这一时期的玉璜与战国时期并入同类研究。汉代之前的玉雕,大多以造型为主,到中期,制作技艺有所提高,装饰方法上也有所发展,创造出透雕、浮雕、粟纹、刻线等加工手法[13]。西汉中期,玉璜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行至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玉璜制作步入颓势,逐渐形成衰微的局面。由此,玉璜的产量逐渐降低,直至明清时期,玉璜仅作为皇家玉器,为少数贵族所拥有。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璜盛行开始,整体的半壁形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变化主要存在于纹样图案的复杂程度。自古文人墨客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物品的作用,不单单体现在使用价值上,更多的还形成了一种精神[14]。
四、结语
玉璜,作为装饰器物、玉神器,承载着人们精神的寄托,反映着古代社会发展的进程。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玉器的发源地之一,该区域出土的玉器造型独特、制作精良,且数量种类繁多,以此为基础诞生了灿烂的玉器文明,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丰盈,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玉璜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源,传播到全国各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本文以时间为轴,描述了玉璜随朝代更迭而产生的形制演变,以古籍记载为例,分析了玉璜背后,古代人们赋予它的文化色彩。
古语有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戴玉饰的习俗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出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玉璜也随社会变迁,被不断叠加新的职能色彩,如以玉器装饰、辟邪、划分阶级。随着雕琢工具的改良,现代工艺的进步以及当代人审美的转变,玉饰制品也呈现出风雅各异的形式姿态,玉石的灵性被一代又一代传承并留存至今。玉璜自新石器时代产生后,历经朝代更替,分布范围从长江三角洲扩散至全国各地。玉石文化到了后世,虽然不再代表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象征意义也从权力演变成品味的代表,但是其背后被传承的祥瑞之意,正是它生命力源源不息的动力。通过对玉璜不断演变的形制、纹样、图案等装饰结构的研究,以此为突破,洞悉中国古代工艺在历史漫漫长河中的进步与发展,了解社会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的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