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特色农业“乘风破浪”拓开向海经济“大门”

2020-04-21

农家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北海市钦州北部湾

北部湾绵延起伏,风云际会。北部湾因海而得名,北部湾更是因海而得生。

广西南端的北部湾地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湿润,常年温暖。在这片被海洋滋养的土地上,坐落着三座面朝大海的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

沿海三市海岸线长达1628.59 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水道众多,沿海分布着珍珠湾、防城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湾、英罗湾等10 多个港湾,有南流江、大风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江、北仑河等120 条入海河流。岸线、渔业、旅游、油气、矿产、海洋能等资源十分丰富,为北部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

“一湾相挽十一国”的北部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蓝色潜力,洁净的海域一定也是海产品丰富的海域。北部湾海域盛产各种海产品——金鲳鱼、金线鱼、沙丁鱼、竹英鱼、金枪鱼、比目鱼等14 种主要经济鱼类,2 种枪乌贼和55 种甲壳类海产品,区域内海产品总产量达180 万吨。

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坚持绿色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建设一批渔业特色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现代化海洋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北湾地区向海产业的发展,海洋渔业农业成为当地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渔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北部湾地区向海经济注入活力;海产品深加工产业,也为北部湾地区向海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北海考察,“向海经济”“向海之路”,是他考察调研中反复提及的词汇。靠海吃海,随着广西“向海经济”的蓬勃发展,几座城市以海为居的群众,也以先人一步的速度奔向小康。

特色渔业水产养殖:打造“拳头”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近年来,北部湾地区依托海洋,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向海”型农业,涌现出养殖金鲳鱼、生蚝、海鸭蛋、南珠、文蛤、象鼻螺等可以称雄全区乃至全国的特色农业“拳头”产品。在这些“拳头”产品中“金鲳鱼”和“生蚝”是最为突出的。

渔业养殖 后起之秀

金鲳鱼养殖产业是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兴起的特色产业之一。

钦州的农民展示收获的大蚝。

在北海,金鲳鱼养殖产业主要分布于铁山港。铁山港区金鲳鱼养殖产业始于2000 年,主要分布于石头埠港湾及营盘镇距离大陆南面约10 海里的白龙海面。由于连年养殖丰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是近十多年来铁山港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产值为4.5 亿元,年产金鲳鱼4 万吨。据铁山港区海洋局统计,2020 年上半年该区金鲳鱼养殖户约300户,投苗量约3000 万尾,可产鱼15000 吨以上。

近年来,随着铁山港区金鲳鱼养殖产业的兴起,全市养殖金鲳鱼的农户越来越多。除了铁山港区、银海区众多养殖户使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外,合浦县白沙镇、公馆镇等沿海乡镇,也积极利用废弃的虾塘养起了金鲳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城区、涠管委相继出台文件并对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用于鼓励金鲳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今,北海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之一。北海市与防城港市、钦州市和广东省遂溪连成一片,成为北部湾金鲳鱼养殖大区。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打造和宣传推广,金鲳鱼已逐渐为国内外市场所接受。目前,金鲳鱼主要销往国内沿海城市及大城市和出口欧美国家,北海的“向海经济”也必将因金鲳鱼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北部湾贝类品种备受市场追捧,养殖户积极性很高。北海市通过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不断发展绿色养殖,推广高价值、低污染的养殖品种,重点推广北海沙虫(方格星虫)的滩涂增养殖、生蚝(牡蛎)浮筏生态养殖和象鼻螺浅海开放式底播养殖。北海市通过浅海开放式底播养殖象鼻螺约2.6 万亩,年产量约7.6 万吨。目前,“北海象鼻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正在申报中。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正华介绍,施氏獭蛤(象鼻螺)、织锦巴非蛤(花甲王)、钝缀锦蛤(沙包螺)、大竹蛏(蛏子)是北部湾特有的贝类品种,经济价值较高,适合在全市推广养殖。

在钦州市龙门港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村民在往收购商的船只上运送收取的大蚝。

工人们正在捕捞金鲳鱼。

此外,北海市还创建了一批合浦南珠、北海沙虫、北海文蛤、北海海鸭蛋等沿海水产特色品牌,2018 年,“北海生蚝”“北海沙虫”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52.76 万吨,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广西第一,有力地推动北海市向海产业的发展。

生蚝养殖 茅尾海里产“牛奶”

距离北海100 公里之外的另一座沿海城市钦州,同样得到了来自海洋的丰富馈赠。

风平浪静的茅尾海深处,龙门港镇南村年近五十的郭太钟轻快地踩在蚝排上。因常年漂在海上,郭太钟晒得黝黑,他弯腰又起身,毫不费力地从海水中提溜起一串20 多斤重的生蚝。

年收入20 万元,对渔民出身的郭太钟、陈玉霞两口子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一个月工资8000 元,年底还有分红,一年赚十五六万,我老婆在旁边的养蚝基地打零工,一年能赚个三五万。”郭太钟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撬开一个成人手掌大小的生蚝,丰满肥白的蚝肉在阳光下闪着光泽。

“吃生蚝,去钦州!”作为我国大蚝的主产区及苗种供应地,钦州因养蚝闻名,被誉为“中国大蚝之乡”。经过多年发展,大蚝成为钦州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这里的大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称。钦州茅尾海,也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大蚝天然采苗基地,全国70%的蚝苗产自北部湾钦州海域。在这片海域上,成规模的蚝排星罗棋布,已建成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 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 个,大蚝养殖面积15.2 万亩,年产蚝苗达1.6 亿支(串),年总产量27.4 万吨,大蚝苗种及养殖产值有望突破30 亿元。钦州大蚝养殖面积、产量、苗种生产在华南地区均排第一位,种苗供应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及越南等国。加工生产的原汁蚝油、蚝豉系列产品畅销粤、港、澳等地,初步形成“育苗—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并带动了水泥、竹木、化工(聚氯乙烯)、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大蚝已成为北部湾海产品响当当的品牌。2011 年,“钦州大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钦州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浮筏吊养、网箱养殖等海水生态养殖,全市海水养殖面积21.3 万亩,规模养殖大蚝、鲈鱼、金鲳鱼、石斑鱼等名贵海养品种。目前,全市海水产品产量超过40 万吨,海洋渔业一产产值超过60 亿元人民币,海洋渔业成为当地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新兴现代特色产业:迈向“深海”

每年的10 月底开始,备受欧美市场青睐的北海金鲳鱼,又到了捕捞季节。在北海市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养殖核心示范区,蔚蓝的大海上,一个接一个的养殖网箱,颇为壮观。“经过6 个月深海养殖,投苗时只有两公分长的小小金鲳鱼,如今长到了0.6公斤左右,特别肥美。”铁山港区养殖协会会长李乃志表示今年收成不错,一个周长80 米的抗风浪养殖箱,投苗6 万多尾,如今收成4 万多公斤,周长100 米的网箱,收成约6 万公斤。

捕捞船在一个网箱养殖场停下,工人们把网箱收紧至1/3,活蹦乱跳的金鲳鱼成片地浮出水面。捕捞船上的起重机拉起网兜,将金鲳鱼一兜一兜捞进船舱。不到一个小时,就捞起满满一船金鲳鱼。

深水抗风浪养殖产业是北部湾地区近年来新兴的现代特色海洋产业,当地政府把做大做强深水抗风浪养殖产业作为打造向海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致富的示范项目来抓。

北海市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集中于铁山港区石头埠港湾及营盘镇南部海面,主要养殖金鲳鱼。2015 年起,铁山港区在石头埠原有自发小规模网箱养殖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克服了没有功能养殖区的困难,利用81 公里深蓝海岸线,规划发展20000 亩深水抗风浪养殖产业,打造“万亩深海养殖基地”,推广深海抗风浪养殖,并于2017 年转型升级海水养殖产业,成功创建自治区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铁山港区深水抗风浪养殖(核心)示范区。

在核心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下,到2019 年底,铁山港区网箱养殖户已达300 多户,传统网箱拥有量已达4600 口,深水网箱276 口,养殖面积超过32 万平方米,养殖年产量5 万吨,年产值5.8 亿元。铁山港区已发展为广西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等地,以加工销售为主,占比60%,冰鲜鱼销售占30%,活鲜鱼销售占10%。金鲳鱼产品还连续4 年出口到欧洲,连续18年出口到美国。

铁山港区深海网箱养殖带动农户就业。

同时,深海网箱养殖带动数千名群众就业,群众每月收入在3500 元至6000 元。龙头企业还成立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当地提供饲料销售、水产品加工、物流、劳务等岗位,吸纳富余劳动力,带领周边群众、贫困户共同致富。同为北部湾海域的中国西部第一大港—防城港,港口区三面环海,海域面积辽阔,滩涂面积约1.2 万公顷,渔业资源丰富。辖区有企沙渔港、渔澫渔港、红沙港、潭油港、独山港等渔业港口,其中企沙渔港是广西第二大渔港,也是国家农业部重点建设的中心渔港之一。

近年来,防城港坚持绿色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建设一批渔业特色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现代化海洋产业。

目前,防城港市有2 个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分别为防城区白龙珍珠湾海域及港口区红沙湾海域,该区拥有近海深水抗风浪网箱累计476 口。白龙珍珠湾离岸深水海域非常适合养殖金鲳鱼,眼下又正值收鱼旺季,每天均有大量金鲳鱼从这里上岸。从船舱里卸下的金鲳鱼,经过挑拣、过磅、包装、装上车,经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各地,预计2020 年产量1.2 万吨,产值达2.5亿元。目前在珍珠湾海域已建成以大北农、中海、蓝湾、海牧等规模企业为核心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新增深海抗风浪网箱275口,养殖水体面积达270 万立方米,年产金鲳鱼等商品鱼约2 万吨,累计建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5万多平方米,已成为防城区新兴的特色产业,极具发展潜力。

除金鲳鱼外,深海网箱养殖同样也适用于石斑鱼、花鲈、金鼓鱼等名贵鱼类和吊养珍珠螺的养殖,有利于减轻近岸和浅海养殖的压力和生态环境修复。

特色精深加工产业:珠蛋先行

渔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北部湾地区向海经济注入活力;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产业,也为北部湾地区向海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

面对五彩斑斓的西域山川,有许多画家进行了色彩的大胆尝试,这也不愧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尤其是冰川与绿树黄花同时映入我们的眼帘时,作为“视觉动物”的艺术家真的很难经得住这种色彩美的巨大诱惑。但人们在表现山川之“象”时,却不能仅仅停留在“像”的层面上,是中国画,就需要考虑格调的问题。冰山与烈焰如何兼具一身?是以色貌色还是以形写神?视觉的巨大冲击需要以思想的高度升华为转机,才能演变为山水之境的历史重生。

北海南珠,是北部湾渔业养殖的另一个著名品牌。近年来随着珍珠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南珠的产量和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成为珍珠产业公认的标准。

北海具有3000 年珍珠采集历史,被誉为“南珠之乡”。但前些年,北海南珠一度陷入困境,全市珍珠养殖仅剩几十户。北海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审视,决定重振南珠辉煌,打造“万亩南珠产业核心示范区”将南珠纳入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划定23.5 万亩南珠养殖专用海域,扩大南珠养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19 年,新增南珠养殖面积7400 亩,总面积达1.04 万亩,收获南珠917.82 公斤。

“9 月10 日开始,工人在新投产的化妆品生产线上同步开工,为完成9 月初刚接到的30 万盒化妆品订单日夜加班作业。”北海黑珍珠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说,作为北海珍珠高值化医用产品与化妆品产业链开发与示范项目的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已新建成2.4 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新增3 条高端化妆品生产线,引进最先进的智能设备,生产能力比之前提高了5 倍。这是广西立足海洋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链为载体,打造向海经济的一个缩影。

海鸭蛋也是北部湾地区的特色产品。

海鸭主要生活在浅海滩涂上,以海滩中的鱼、虾、蟹、贝类、藻类为主要食物,这类鸭群所产的蛋称为海鸭蛋。主产区在我国南部北部湾海域国家红树林保护区(湛江、防城港、北海、钦州)、广东电白、台山等沿海地区。

合浦南珠圆润饱满。

咸鸭蛋香飘四方。

咸鸭蛋是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用海鸭蛋做成的咸蛋,口感独特,由于其摄入的食物为海边的鱼虾蟹,故营养十分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不少客商慕名前来采购,海鸭蛋加工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北海有669 公里海岸线,红树林滩涂肥沃,大量的海鸭散养于此。每当海水退潮,海鸭便以滩涂上的小鱼、小虾、小螃蟹为食,生出的海鸭蛋蛋黄晶红透亮,嫩而鲜香。海鸭蛋经过腌制、烘烤等工艺加工后,散发出浓浓的咸香味,蛋黄松沙流油。

目前,北海市已形成养殖、分级、加工、包装、物流运输等相对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扶贫与海鸭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产业链延伸发力。北海除加工烤制海鸭蛋外,还加工制作蛋黄酥、蛋黄月饼等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身价。

为了带动广大农户发展海鸭蛋产业,北海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广西合天宝龙食品有限公司与合浦县8 个乡镇400 多户养殖户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带动贫困户186 户每户增收8800 元以上。该公司共有7 条自动化生产线,海鸭蛋加工日产量达50 万枚,年产值达4000 多万元。

北海市已申报海鸭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确定保护范围,涉及10 个乡镇,面积为1457.9 平方公里。

作为广西钦州特产之一,海鸭养殖,一直是当地的传统产业,海鸭蛋在2012 年就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钦州茅尾海,江海交汇,海岸线曲折,拥有250多公里的海岸线,浅海滩涂生长着红树林,还有各种各样海螺、小鱼小虾等海洋生物,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4.04 万公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钦南区沿海成为海鸭养殖的天然牧场。

海鸭蛋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广西沿海具有鲜明特色的大产业,整个产业链带动了沿海农村海鸭养殖以及包装、加工、销售、快递、旅游等相关领域人员就业。近年来在电商、物流等因素的推动下,海鸭蛋成为广西销量最大的鸭蛋,在全国的鸭蛋市场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据北海市商务局统计,2019 年北海市海鸭蛋产值达10 亿元,年销售鸭蛋近10 亿枚。

特色农业产业:椒豇同辉

北部湾经济区除了有丰富的海产品,还有多种特色农作物。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沿海冬春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

广西有多个蔬菜生产基地,蔬菜远销国内外多个城市和地区,也是“南菜北运”的主要起点和重要基地。

有“辣椒之乡”之称的钦州,是全国“南菜北运”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第二大冬种辣椒外运生产基地。当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冬季光热资源,利用冬闲田种植冬辣椒有二十多年历史,产区主要分布于那丽、那彭、那思3 个镇,其简称“三那”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目前已辐射到东场、久隆、沙埠等镇种植,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年均种植辣椒10万亩,产量超过15万吨。当地合理搭配辣椒品种,主要种植尖椒、线椒、螺丝椒等品种;同时巧妙安排种植期,选在全国辣椒产品稀缺季节的3-5 月上市,由于种植面积大,产品质量好,所产的辣椒畅销四川、重庆、江西、安微、湖北、湖南、河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2019 年“钦州辣椒”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这是钦州市辣椒产业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也是辣椒产业的区域公用品牌。继冬种马铃薯之后,辣椒成为了钦州市冬种产业助农增收的又一支柱型产业。

在另一个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北海市,被称为“豇豆之乡”,是我国重要的豇豆产区。进入4 月,除春种春播外,北海市也进入了农作物收获季节,此时的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东江村春季豇豆也正式上市。合浦县拥有非常适合豆角生长的温、光、水等条件,该县廉州镇的廉北、堂排、冲口、大江、马江、廉西等村村民多年来保持着种豆角的传统。从2016 年开始,通过以奖代补、产业指导、小额信贷等帮扶政策,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种植豇豆,以南流江流域两翼规划石湾、石康、廉州等镇为中心,辐射11 个乡镇打造“万亩豇豆产业基地”,推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订单农业,同时通过打造“万亩豇豆优势产业集中片区”延伸农资、包装、运输、餐饮等产业链,拉动增加就业促脱贫增收。据统计,截至2020 年4 月,合浦县豇豆种植面积为15.8 万亩,产量36.34 万吨,产值14.22 亿元。

此外,近年来,北海市依托土地平整肥沃和海洋资源丰富优势,谋篇布局“陆、海”文章,加强产业规划和引领,打造“万亩产业基地”,加速扩大产业带贫覆盖面。

除了打造“万亩豇豆产业基地”,北海以乌家镇为主要依托辐射带动,创建了“万亩水果产业基地”,在乌家、石湾等乡镇建设4.2 万亩水果产业基地,带动辖区80%以上农户参与基地建设,生产柑橘、香蕉等水果,年产值超2.5 亿元,辖区农民(贫困户)年增加总收入8000 多万元,农民(贫困户)务工15000 多人次,人均年收入2.4 万元。

以银海区福成、平阳等一带设施大棚发展核心区,创建了“万亩设施大棚冬春蔬菜基地”,种植的辣椒、西红柿、南瓜等农产品,产品远销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大棚设施产业是北海市近年来较具特色的产业,也是带动劳动人口较多、帮助农民增收最快的产业。目前北海市有设施农业2 万亩,至少带动1 万人就业。

通过这些万亩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建设,辐射带动了周边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北部湾地区向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钦州市那丽镇冬辣椒提前上市 当地群众抢收辣椒供应市场。

猜你喜欢

北海市钦州北部湾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钦州海鸭蛋中重金属铅、镉的含量特征
北海美 北海靓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鹭舞北部湾
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2013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