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探讨
2020-04-21王茜周宇辉王雨婷郑荣秀
王茜,周宇辉,王雨婷,郑荣秀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天津30005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累及中小动脉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唇红皲裂、皮疹、结膜充血和颈淋巴结肿大,好发于婴幼儿男童,是发达国家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1]。KD 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最严重的是心血管系统,当累及冠状动脉时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未经及时恰当治疗的KD 患儿15%~25%会出现冠状动脉损害[2],因此,早期识别KD 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高危人群,及时治疗、同时密切随访尤为重要。本研究将2016 年2 月-2018 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以期尽量减少CAL 的发生,改善KD 患儿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 年2 月-2018 年11 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91 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按照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 grography,UCG)结果,将它们分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CAL 组,n=23)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 组,n=68)。
1.2 诊断标准
1.2.1 KD 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中KD 的诊断标准参照2002 年日本川崎病研究会的第5 次修订诊断标准[3]:(1)发热持续5 d 以上;(2)多形性皮疹;(3)眼球结膜充血;(4)口唇皲裂、杨梅舌;(5)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肿,恢复期甲周膜状脱皮;(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满足上述6 条中的5条,或满足4 条同时UCG 提示有冠脉损害,即可诊断典型川崎病(Typical Kawasaki disease,TKD)。当患儿满足发热5 d 以上,但其他临床表现只满足2 条或3 条时,在除外其他发热性疾病时,如猩红热、司琼综合征、药物过敏综合征等,可以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
1.2.2 CAL 的诊断标准[4-5]CAL 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1)冠状动脉扩张:a.冠脉内径按照年龄划分:<3 岁,>2.5 mm;3~9 岁,>3 mm;≥9 岁,>3.5 mm。b.冠脉内径超过相邻冠脉内径的1.5 倍。(2)冠状动脉瘤:冠脉内径≥4 mm;或冠脉内径超过相邻冠脉内径的2.0 倍;或UCG 提示冠脉呈瘤样扩张。
1.2.3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的诊断标准[6]KD患儿初次应用IVIG 后仍持续发热36 h 以上或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
1.3 研究方法 收集91 例KD 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latelet-to-neutrophil ratio,PN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钠(sodium,Na)、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N 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及阿司匹林(aspirin,ASP)的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软件,定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若为正态分布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为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用频率及所占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变量再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1 例KD 患儿总体情况 91 例KD 患儿中,男性58 例(63.7%),女性33 例(36.3%),男女比例是1.76:1;经K-S 检验,KD 患儿的年龄呈正态性分布,年龄范围在2 月龄~10.75 岁,(2.3±2.15)岁,其中5岁以下的有80 例(87.9%)。诊断为TKD 78 例(85.7%)、IKD 13 例(14.3%)。临床表现中,发热的发生率为100%;经K-S 检验,发热天数呈正态性分布,最短发热3 d,最长发热14 d,(7.66±2.21)d。出现眼球结膜充血的有75 例(82.4%);多形性皮疹的有70 例(76.9%);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有70 例(76.9%);指趾硬肿的有64 例(70.3%);指趾膜状脱皮的有57 例(62.6%);杨梅舌的有52 例(57.1%);肛周潮红/脱皮的有49 例(53.8%);口唇皲裂的有48 例(52.7%);卡疤红的有33 例(36.3%)。将91 例KD 患儿住院期间进行的所有UCG 检查进行汇总,发生CAL 的有23 例(25.3%),其中仅发生冠脉扩张者21 例,发生管状动脉瘤者2 例。治疗方面,91 例KD 患儿均采用大剂量IVIG(2 kg/kg)联合ASP 治疗,发生IVIG 无反应的患儿有21 例(23.1%)。
2.2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单因素分析
2.2.1 定性资料 将91 例KD 患儿的性别、主要诊断、IVIG 初始治疗方案、ASP 初始治疗方案、初始治疗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IVIG无反应的发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表1),结果示IVIG 无反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定量资料 首先对两组中的定量资料进行K-S 正态性检验,结果示血红蛋白、总蛋白满足在CAL 组及NCAL 组中均呈正态分布,故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而年龄、发热持续时间、NLR、PLR、PNR、血钠、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IVIG使用时间、ESR、CRP、PCT、NT-proBNP 及IVIG 给药时间不满足在两组中均呈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表2)。结果示年龄、PLR、PCT、ESR、HB 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将筛选出来的变量(年龄、PLR、PCT、ESR、HB)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小、PLR 升高、HB 降低是KD 并发CAL 的独立危险因素(表3)。
表1 两组患儿定性资料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data between CAL group and NCAL group
表2 两组患儿定量资料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quantitative data between CAL group and NCAL group
表3 KD 并发CAL 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Tab 3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AL complicated by KD
3 讨论
KD 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 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男童多于女童。本研究中,KD 患儿男多于女,男女比例1.76:1;5 岁以下儿童占87.9%。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不同地区的高峰季节不同,发病率最高的日本以冬季最多[7],而我国北京[8]、重庆[9]报道的,均是以春夏季为主。KD 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其中以发热最为常见,然而并不是所有临床表现均在同一时间出现,也不是所有患儿都会出现上述表现,关于其他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尚无统一结论。而本研究中,除发热外,以眼红、皮疹、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此外,有研究认为,卡疤红及肛周改变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10]。K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数观点认为[11],KD 是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在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引起的以血管炎为主要病例改变的多器官受累的综合征。
CAL 是KD 最常见且最危险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KD 合并CAL 的高危人群很重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日本在1991 年提出的Harada 评分,和2006 年提出的Kobayashi 评分。但由于种族不同、检测方式不同,这两种评分体系在我国并不适用[12-13],所以,对于我国KD 患儿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目前主要报道的KD 患儿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4 个方面:流行病学方面、临床表现方面、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方案方面。
首先,流行病学方面,很多研究认为男性是KD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14-16],本研究中,考虑样本量不大,未发现CAL 组与NCAL 组在性别上的差异。另外,年龄小也被认为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但不同研究对于小年龄的界定不尽相同。张艺等[16]认为3 岁是临界值,而时艳艳等[17]认为1 岁是临界值。本研究结果示年龄小是KD 并发CAL 的独立危险因素,待样本量扩大,进一步研究年龄小的临界值。
其次,临床表现方面,发热持续时间长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18]。本研究中,未发现CAL 组与NCAL 组在发热持续时间上的差异,考虑发热持续时间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诊断及时与否、治疗及时与否、是否存在IVIG 无反应、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等等。对于KD 的其他临床表现,尚无报道有被认为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19]。
再有,实验室检查方面,由于KD 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所以实验室检查对于KD 无论是诊断还是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随访都是很重要的。(1)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数反应了体内的炎症情况,淋巴细胞数反映了体内免疫系统的情况。NLR 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是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 是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比值,它们较单一指标更综合的反映体内的炎症及免疫的情况。在KD 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大量激活,分泌多种活性物质诱导血管炎的发生;淋巴细胞中的T 细胞和B 细胞过度活化导致免疫紊乱;血小板在发生血管损伤后活化,释放多种活性因子,一方面刺激血小板的生成、功能亢进,另一方面增加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导致血管损伤和炎细胞浸润,形成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目前,PLR、PNR、NLR 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20-22],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而KD 是全身性血管炎,以累及冠状动脉最为严重;大量研究认为,WBC 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小板升高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11,18,23-24],因此PLR、PNR、NLR 可能与KD 发生CAL 有关。本研究中,分析了PLR、PNR、NLR 在CAL 组与NCAL 组中的差异,结果示PNR、NLR 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LR 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PLR 升高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PLR 是血小板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计算而来,已有研究证明血小板升高、淋巴细胞数减少与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相关[25-26]。PLR 是将两方面预测因素结合起来,同时体现血小板凝聚和炎症反应,较单一血小板数或淋巴细胞数用于CAL 的预测更有意义。关于PLR 在KD 中的应用,已有报道认为PLR 与IVIG 无反应有关,而未发现与CAL 的关系[27-28],分析原因,(1)可能与单中心研究、研究对象自身差异性、样本量不同、检测方法、标本采集时间等因素有关。需要通过动态观察PLR 在KD 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同时扩大样本量、多中心进一步研究PLR 在KD 合并CAL 中的意义。此外,血红蛋白降低,被认为是KD 并发CAL的危险因素[16],本研究与之相符。(2)CRP、ESR:CRP及ESR 都是反映体内炎症的指标,已有的研究认为,它们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15,18,24],本研究中,未发现CAL 组与NCAL 组在CRP 上的差异,而ESR 在CAL 组与NCAL 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它并不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3)肝功能:白蛋白降低、肝酶升高都被认为是KD 并发CAL 的危险因素[16,18,23-24,29],本研究中,未发现CAL 组与NCAL 组在总蛋白、白蛋白及转氨酶上的差异。考虑与样本量小、检测方法、标本采集时间及研究对象异质性有关。(4)PCT:PCT 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但在KD、自生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升高。范江花等[30]认为PCT 升高是KD 并发CAL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PCT 在CAL 组与NCAL 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它并不是KD 并发CAL的危险因素。(5)血Na:廖先华等[31]认为并发CAL的KD 患儿血钠较低,且点会进一步加重冠脉损伤,本研究中,未发现CAL 组与NCAL 组在血Na 上的差异,低钠的患儿多是饮食欠佳,补充电解质后多较快缓解。(6)NT-proBNP:NT-proBNP 水平升高对于KD 的早期诊断及预测CAL 均有辅助作用[30,32],本研究中虽然在CAL 组中NT-proBNP 浓度较NCAL 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最后,治疗方面,KD 的治疗方案主要是IVIG联合ASP。(1)对于ASA 的用法,主要参照日本的方案,初始予大剂量30~50 mg/(kg·d),热退后减为小剂量3~5 mg/(kg·d),对于治疗时已无发热的患儿,可以初始剂量即为小剂量[33],同时乔玉等[34]认为ASP 的剂量与CAL 的发生无关。本研究示ASP 初始治疗用量在CAL 组与NCAL 组中的无差异,与报道相符。(2)对于IVIG 的治疗方案,目前指南推荐的是2 g/(kg·d)一次性输入[6],本研究结果示1 g/(kg·d)×2 d 与2 g/(kg·d)×1 d 在CAL 组与NCAL组中的无差异。另外,对于IVIG 的应用时间,以既往研究认为[1]发热5 d 内使用不能降低CAL 的发生率,而IVIG 无反应的发生率会增加;最新的指南认为[6,35],应尽早使用IVIG。本研究中,IVIG 的使用时间在CAL 组与NCAL 组中的无差异。再有,CAL 组中IVIG 无反应的患儿较NCAL 组更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IVIG 无反应的患儿应警惕CAL 的发生,密切随访UCG。(3)GC:对于初始治疗时应用GC 对CAL 发生风险的影响尚有争议[36-38],本研究中初始治疗时是否应用GC 在CAL 组与NCAL 组中的无差异。美国最新KD 指南认为[6],对于可能合并CAL 的高危人群,可在初始治疗联合应用GC。
综上所述,年龄小、PLR 值升高、血红蛋白降低是KD 合并CAL 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于IVIG无反应的KD 患儿应警惕CAL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