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消瘰丸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
2020-04-21李贞晶李国明
李贞晶 李国明
(鹤山市中医院 广东 鹤山 529700)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n cough,PIC)又称“感冒后咳嗽”,是指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以后仍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持续时间3 ~8 周,属于亚急性咳嗽的一种,是呼吸内科门诊常见病。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有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气道上皮损伤,进而引起气道上皮细胞的激活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引发后续的炎症反应[1]。2005 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指出感染后咳嗽大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6%~10%。一些研究证明,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大约11%~25%会发生感染后咳嗽,在流行季节发生率可达25%~50%[2]。在工作繁忙的现代社会,感染后咳嗽引起的长时间咳嗽往往会带来工作和生活的困扰,加大经济和心理的负担,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就诊(包括门诊和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研究。对照组常规使用止咳化痰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加味消瘰丸加减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于本院就诊(包括门诊和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性32 例,女性18 例,年龄28 ~56 岁,平均年龄(32.22±0.23)岁;治疗组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龄27 ~55 岁,平均年龄(32.23±0.20)岁。两组患者在基础信息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止咳化痰、局部雾化、抗组胺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消瘰丸辨证加减,基础方药组成:玄参15g、贝母10g、牡蛎20g、杏仁10g、桔梗15g。本方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加减,风寒咳嗽者酌加10g 麻黄、8g 荆芥、10g 防风、5g 紫苑、5g 冬花、5g 百部;风热咳嗽加菊花10g、银花10g、连翘10g、枇杷叶5g、龙脷叶5g;内有郁热痰黄者酌加黄芩8g、瓜蒌10g、桑白皮10g、知母5g;脾气虚者酌加太子参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8g、陈皮10g;阴虚者酌加地黄10g、麦冬8g、沙参10g;久咳者加鹿衔草15g;咽喉阻塞感者可酌加猫爪草5g、浙贝母8g;气滞者可酌加枳壳10g、柴胡10g;夹瘀者可酌加丹参8g、三七10g。方剂药物水煎服,1 剂/次,每日2 次,连续治疗10d 观察疗效。以10d 为1 个疗程,10d 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1.3 诊断标准
(1)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以后继发的咳嗽;(2)感染得到控制后咳嗽症状不缓解;(3)血常规及X 线胸片未见异常;(4)排除其他引起咳嗽的病因:如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等[3]。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性别不限;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 ~65 岁;近3 个月未参加其他药物治疗研究的患者;对患者进行研究的宣讲并取得其理解及签署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由哮喘、食道返流、慢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等引起慢性咳嗽的患者;合并器官衰竭的患者;有药物过敏史者或者过敏体质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服用ACEI 类药物者。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2)症状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利用简化咳嗽积分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针对两次评分进行统计比较。(3)两组治疗经过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标准拟定, 临床控制:咳嗽症状消失;显效:咳嗽显著减轻;有效:咳嗽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简化咳嗽积分和咳嗽症状积分呈高度直线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咳嗽严重程度的有效工具[4-5]。因为本研究的选取的患者是基层医院的病患,为使患者更容易明白和完成咳嗽症状积分问卷,本研究选取的评分工具是简化咳嗽积分。由医护人员口述并讲解简易咳嗽积分表,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评分,由医护人员做好相关记录并统计。
简化咳嗽积分: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颁布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推荐的方法进行。评分越高表示咳嗽越严重,具体评分见表1。
表1 简化咳嗽积分表
1.7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咳嗽症状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P值>0.05,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咳嗽症状评分总分对比,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简化咳嗽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简化咳嗽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治疗前,两组咳嗽症状评分P >0.05,两组症状无差异;治疗后两组咳嗽症状评分比较,经t 检验,t=2.5,P=0.014(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咳嗽评分 治疗后咳嗽评分对照组 50 4.08±1.05 2.10±1.43治疗组 50 4.10±1.05 1.44±1.20 t 0.095 2.500 P>0.05 <0.05
2.3 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病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8 例,其中嗜睡2 例,疲劳乏力2 例,口腔溃疡2 例,便秘2 例;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有5 例,其中嗜睡1 例,疲劳乏力2 例,口腔溃疡1 例,便秘1 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患不良反应比较(例)
3.讨论
本文的观察基于李国明名中医工作室大量的临床病例。江门市名中医李国明三代行医,对岭南中医学形成其独特的见解。岭南之地,自古是多“瘴气”之地,岭南时病,多是热气熏蒸,或爆发或久积而发。李国明名中医在大量的临床病例中总结出在岭南地区发病的感染后咳嗽,从中医角度而言,多是因感冒初期外邪未能及时疏散,或治疗未能彻底,导致邪由外入里或邪气滞留,进而化热,或郁而化火,在肺经表现出反复咳嗽,迁延不愈,临证润肺、化痰火,亦需顾护阴液、益气扶正,以免气阴消耗过度。这类患者多处于感染邪气的早期阶段,通过加味消瘰丸加减治疗,具有显著的价值。消瘰丸具有清润化痰、软坚疗效,是治疗结郁、痰火的经典方,本方在消瘰丸基础上加上杏仁、桔梗;杏仁可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桔梗止咳化痰,也有散结化痰火之效;生牡蛎擅敛阴潜阳、涩精、化痰、软坚,本方重用生牡蛎,起益阴潜阳、化痰散结之消,也防阴精过耗散。药味少,但组方严谨,药效专注。
感染后咳嗽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在特定的季节、环境中,感染后咳嗽的发病会显著增高。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6],另外目前患者对治疗的要求逐渐提升,迁延不愈的咳嗽导致了人群生理、心理的变化,加大了经济的负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慢性咳嗽[7]。根据目前的诊疗指南,目前治疗的手段主要是抗组胺治疗、雾化治疗以及一些止咳化痰药物的对症治疗,西医治疗中尚缺乏令人满意的特异性治疗方法[8]。因此上述西医治疗方式的应用,不仅取得不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长时间应用会导致胃肠负担,引发便秘等不适反应。且停药后会不断复发,长此以往形成耐药性,无法得到合理救治[9]。
通过本文数据证实,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68.00%,由此数据也说明,西医采用的常规治疗方式,仅仅能够对病症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中药的各种中药材联合应用,达到综合性效果,调节患者机体,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也因此治疗有效率得以提升[10]。同时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说明研究组应用的中医汤剂,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对症加减,降低了药物带来的不良效果。
本文探讨使用加味消瘰丸作为基础方加减辨证治疗感染后咳嗽,使感染后咳嗽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咳嗽症状的积分均得到明显的提高,且联合中医用药减少了一些副反应发生的可能,补充了西医治疗上的部分空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