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在感染科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4-21林丽燕刘宏飞陈丽萍何丽丽
林丽燕 刘宏飞 陈丽萍 何丽丽
(连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广东 连州 513400)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患者使用常规的静脉穿刺处置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临床穿刺护理工作,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1]。虽然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职业暴露的可能性。但是在使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过程中,由于与常规的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有所不同,在穿刺与拔针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职业暴露问题[2]。护士易被受到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 是护理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在感染科,患者大多数是患传染性疾病的,因此职业暴露后的风险较大[3]。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应运而生,目前在我院感染科率先进行临床应用,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感染科2019 年9 月—2020 年2 月期间住院的88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 例和对照组44 例;对照组44 例用常规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男性29 例,女性15 例,年龄1.3 ~84 岁,平均年龄(55.2±2.1)岁。观察组44 例用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男性30 例,女性14 例,年龄1.9 ~83 岁,平均年龄(55.9±2.3)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操作人员同为5 人,均为女性,年龄21 ~43 岁,平均年龄(29.6±1.1)岁。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我院感染科收治患者;因疾病需要拟进行静脉留置针护理操作;可配合操作。排除标准:静脉留置针禁忌症,如留置部位活动受限,留置部位有炎症、伤口、疤痕,化疗后患者侧肢体,留置动静脉瘘的肢体,认知、沟通障碍无法进行本研究的满意度评价者。
1.2 方法
常规处理:选择易固定、不易滑动、弹性、充盈较佳,直、粗的静脉血管,避开静脉瓣、关节、疤痕、炎症、硬结及破损部位。在距离穿刺静脉上方8cm 以上的位置扎好止血带,应用0.5%碘伏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8cm×10cm,碘伏待干进行静脉穿刺。
(1)对照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将输液器的头皮针与留置针的肝素帽连接,排气,松动留置针外套管5 次,嘱患者握拳,将静脉下端皮肤用左手拇指绷紧,再将针柄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调整针尖角度,与皮肤之间呈15 ~30°角度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针芯退出0.5cm,降低进针角度(约5 ~15°),再进0.2cm 连针带管送入静脉内,打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流速,同时手持针柄缓慢向外将针芯退出,将针芯丢弃在指定的收集锐器的容器中。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按操作规程,用无菌敷贴固定留置针,并在胶布上注明留置针导管留置的日期与时间。
(2)观察组:采用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者手持留置针的导管组件,逆时针轻轻转动防针刺保护装置的连接座直到稍有阻力为止,确认防针刺保护装置与导管组件已连接牢固。将输液器的头皮针与留置针的肝素帽连接,排气,旋转取下保护套后进行静脉穿刺。嘱患者握拳,将静脉下端皮肤用左手拇指绷紧,再将针柄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调整针尖角度,与皮肤之间呈15~30°角度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针芯退出0.5cm,降低进针角度(约5 ~15°),再进0.2cm 连针带管送入静脉内,打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流速。同时手持针柄缓慢向外将针芯退出,直到针芯的针尖完全进入防针刺保护装置内针芯不能再向外抽为止;顺时针转动防针刺保护装置的连接座直到稍有阻力为止,向外拉防针刺保护装置可与导管组件分离,将针管组件和防针刺保护装置一起丢弃在指定的收集锐器的容器中。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按操作规程,用无菌敷贴固定留置针,并在胶布上注明留置针导管留置的日期与时间。
1.3 评价标准
对照两组患者的再穿刺率、针刺伤发生率、留置针总费用,护理人员对留置针操作的满意度评价(操作便捷性、防护效果),患者对留置针的方便性及满意度[4-5]。以及两组患者因为留置针所引发的出血、感染、静脉炎、血管堵塞等问题需要进行再次穿刺处置[6],两组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与留置针的总费用。满意度评价均采取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7],每种评价方式均为100 ~0 分的分数,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留置针不良反应再穿刺率,针刺伤发生率,留置针总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需再穿刺率(3.26%)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针刺伤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留置针费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接受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需再穿刺率比较[n(%);±s]
表1 接受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需再穿刺率比较[n(%);±s]
组别 例数 穿刺次数 再穿刺率 针刺伤 留置针总费用(元)观察组 44 92 3(3.26) 0(0.00) 40.73±3.67对照组 44 95 5(5.26) 4(4.21) 39.78±2.99 χ2[t] - - 0.458 3.958 [1.943]P - - 0.499 0.047 0.054
2.2 护理人员对留置针操作的满意度评价
患者对留置针的方便性及满意度对照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留置针操作的操作便捷性、防护效果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留置针的方便性及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护理人员与患者对留置针评价比较(±s,分)
表2 护理人员与患者对留置针评价比较(±s,分)
患者的满意度观察组 44 5 98.55±0.57 99.52±0.13 98.42±0.66 99.54±0.26对照组 44 5 97.45±0.68 97.13±0.81 97.22±0.67 98.37±0.86 t - - 2.772 6.514 2.853 2.912 P - - 0.024 0.000 0.021 0.020组别 患者例数护士例数操作便捷性防护效果患者的方便性
3.讨论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穿刺完毕拔针后,由于针芯是完全裸露的,锋利的针芯尖端容易导致针刺伤;而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则多了个防针刺保护装置,穿刺完毕退针时可以使针芯进入防针刺保护装置内,并连同防针刺保护装置一起拔除[8-10]。针芯尖端被防针刺保护装置完全锁住,不会造成针芯裸露的,不会造成针刺伤[11]。血液、体液接触及针头刺伤被公认为是卫生保健工作者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针刺伤是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针或其他利器穿透卫生从业人员皮肤并造成锐器损伤,成为主要的职业危害,针刺伤会极大提高卫生从业者发生血源性感染的风险,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也应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相关培训,提高相关认知,提升工作的严谨性[12]。
本研究中观察组针刺伤率(0.00%)低于对照组(4.21%)(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防针刺型留置针不良反应再穿刺率(3.26%)低于对照组(5.26%),观察组总留置针费用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可比性。观察组护理人员对防针刺型留置针操作的操作便捷性、防护效果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防针刺型留置针的方便性及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感染科应用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进行处置,可获得与传统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处置的相同效果,对患者而言不但不影响方便性,还更为明显的减少总刺伤发生率。虽然会增加了一部分的费用,但是患者对防针刺型留置针的满意度更高,护理人员对防针刺型留置针操作的便捷性与防护效果的满意度更高,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