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21宋兴伟
宋兴伟
(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均较高,经相关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相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更高[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因脑部易出现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而脑部动脉血管如因病变而出现闭塞的情况,则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些年来,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2]。在医疗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的当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神经介入神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次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6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治疗,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于我院实施诊治的66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 例。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龄44 ~76 岁,平均年龄(57.48±6.87)岁。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16 例,年龄45 ~75 岁,平均年龄(57.54±6.54)岁。本次研究纳入患者均符合《2018 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研究前患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知情并批准进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美国GE 公司生产);导引导管(美国Gordis 公司生产)。
对照组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予以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注册证号S20110052)0.9mg/kg 静脉推注治疗,用药治疗最大剂量≤90mg,首先在1min 内将药物推注10%,而后再将剩余药物对患者予以持续性推注,推注时间应维持在1h 内。
观察组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治疗,术前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6mg/kg 静脉推注治疗,用药操作方式与对照组患者无异,推注完成后对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其血管闭塞状况。应用seldinger 穿刺技术经由患者右股动脉进行穿刺,成功穿刺后置入股动脉鞘,再实施插管治疗,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慢慢向病变血管部位靠近,而后再使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20 万U 加入0.9%氯化钠溶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626)50ml,混合后维持1ml/min 的速度经自溶性导管泵入,手术治疗后再经脑CT 检查脑部情况,如无出血发生则在24h 后予以患者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 口服,1 次/d,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血压以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成效主要分为三个标准,分别为显效:经治疗患者NIHSS 评分降低>90%;且没有发生病残;有效:经治疗患者NIHSS 评分降低46 ~90%;无效:经治疗患者NIHSS 评分降低<18%。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对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估,量表分值在0 ~45分之间,0 分表示没有出现神经缺损情况;1 ~15 分表示神经轻度缺损;16 ~30 分表示神经中度缺损;31 ~45 分表示神经重度缺损,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越轻。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详细记录的所有项目所得数据都应纳入SPSS22.0 软件中进一步分析,计数资料比较应使用χ2检验,并且用率(%)表示,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术前、术后NIHS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NIHSS 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5d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5d观察组 33 14.33±2.24 5.43±1.31对照组 33 14.24±2.31 8.31±1.44 t 0.161 8.499 P 0.873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近几年来,临床上常见的以脑卒中为典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逐步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致残的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属于临床高危型疾病。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均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局部血栓的情况,或者是外源性栓子脱落,从而引发脑动脉栓塞[3-4]。现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以溶栓为主,而溶栓治疗又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一般情况下,<80岁的患者在发病早期阶段应用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通过研究发现,年龄越小的患者,在治疗后效果更佳。神经介入疗法是溶栓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利用微创技术应用靶向给药的方式对患者脑部病变血管予以修复,有效阻滞脑部病变进展,从而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5]。
相关研究表明,患者一旦发病6h 内及时对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避免患者脑血流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有效防治早期血栓形成,具有操作便捷且治疗低廉等优点,但是患者在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大动脉再通情况不佳,这是一个显著的缺点,加之静脉溶栓所应用的为全身抗凝,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并发症较多。本次研究对观察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临床有效率、NIHSS 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相较对照组更优,这说明该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可以将修复血管发挥至最大化,同时应用尿激酶又可以将远端小血栓进一步溶解,防止血管再次发生闭塞情况,有效提高溶栓效果,且可以减少术后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还能避免发生并发症,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利于预后改善,患者病情能尽快恢复,联合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