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20-04-20刘逍杨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刘逍杨

【摘要】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与融入策略,力求以古诗词教学为平台,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13-01

基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古诗词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字之内涵、体会中华语言之美感、領悟传统文化之情感,使学生不仅能够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更领会古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的文化与情感。因此,本文尝试从品“诗言”、诵“诗韵”、悟“诗魂”三个层面,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与融入策略。

一、品“诗言”,感知传统文字之内涵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更是优中选优的千古佳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指导学生感知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魅力,使学生经历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了解到热爱的心理历程,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首先,品“文字”。古诗词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揣摩,有着“匠心独运”之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味这些文字,感知中华语言之精妙;其次,品“修辞”。很多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通过品味修辞,能够体会到作者行文中心思之巧妙和中华语言文字之神奇;最后,品“手法”。古诗词中所说的“手法”通常指的是表现手法,而非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各种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中华语言文化含蓄内敛、意境悠远的特点。学生通过品味手法,能够感知中华语言文字之魅力。

例如,在《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中,一个“染”字,既体现了莲花在淤泥中奋力挣扎的姿态,又体现了莲花洁身自好的意志,既传神,又传情;同时,本篇古诗词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花传志,既体现了作者的高尚节操,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敛深沉。可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品“诗言”,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知我国传统文字之内涵,使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并热爱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二、诵“诗韵”,体会中华语言之美感

我国绝大部分古诗词都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少数不讲究对仗的古诗词也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的诵读指导,使学生在诵“诗韵”的过程中感知中华语言之美感:首先,音读。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古诗词的音律之美;其次,意读。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最后,情读。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古诗词的情感之美。通过音读、意读与情读的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到中华语言的美感。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步骤,带领学生诵“诗韵”:首先,音读。初看,这篇文章的对仗并不工整,而一经诵读,学生就会发现,全文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其次,意读。当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律之美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心中带着联想,在脑中带着画面来朗读。此时,学生会感到诗词中传递出来的大河奔涌、群山耸立的气势,体会到古诗词中波澜壮阔的意境之美;最后,情读。在诵读的第三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曹操,带着情感来读,则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作者乐观豪迈、俾睨天下的壮志与情怀。通过音、意、情的层层递进,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怀美,使学生深刻感知中华语言之美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之渗透。

三、悟“诗魂”,领悟传统文化之情感

每一篇古诗词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情怀,都是我国传统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悟“诗魂”,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之情感:首先,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篆刻在中华民族骨骼里的深刻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其次,高洁品质。在很多古诗词中,作者都展现了自己或歌颂了他人的高洁品质,教师应该通过古诗词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学生在传统道德品质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志存高远,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内核,教师应该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体会这种精神内核,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例如,《卖炭翁》展现了作者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操;《陋室铭》体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个人品质;《观沧海》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古诗词中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品质和观念,不仅是古诗词之魂,也是中华精神之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悟“诗魂”,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品质的融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综上所述,在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冲击,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力与感染力逐渐下降。然而,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祖国之魂,如果舍弃了传统文化,就等于舍弃了民族的根基和脊梁。因此,本文尝试发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优势,使学生在品“诗言”、诵“诗韵”、悟“诗魂”的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字之内涵、体会中华语言之美感、领悟传统文化之情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 参  考  文  献 ]

[1]秦晶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2]张维维.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统编本教材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9.

[3]廖苏珊.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2019(0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