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上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0-04-20陈依玲
陈依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57-01
几十年的语文教育,让我爱上了语文,更多的也让孩子跟我一样爱上语文,这样的潜移默化,让我引以为荣。不过我也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有的放矢、有路可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我曾经接手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拼音不过关,识字少,许多学生读一篇百字的文章也是断断续续。面对这样一群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我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尝试着从课前的预习着手,尝试引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收获颇丰,感悟颇深。
首先,培养自己的方法。古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开学的第一课我没有急于学习课文,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课前预习需要做些什么。在教师激励性的引导下,孩子们讨论非常激烈,最终定下预习方案: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能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3.把自己有感受的地方、做好批注;4.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做好记录。
其次,形成自学的习惯。奥维德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因此,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将以上的要求转化为行为,而且尽可能成为一种习惯,学习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我一项一项给学生讲解、示范,教会他们方法,接着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激趣的话语当然少不了)。第一次这样上课,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读懂了什么”和“有哪些问题不明白”环节时,孩子的有说不完的话。
再次,强化自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开端,我趁机激趣,孩子学习效果立竿见影,接下来几课的学习让我尝到了预习的甜头: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总能幸福地感受到一种字正腔圆的美,而且大多学生读得比较流畅。汇报预习效果时,孩子们发言积极,滔滔不绝。质疑时,“为什么”“怎么样”等词汇频繁出现——看来,他们能够提问了。此外,他们还能进行勾画批注,写下的感受也极具真实性。但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出于对孩子积极性的保护,我不愿去打断孩子们的发言,却造成了常有拖常的现象,这样不可取,自己当学生时最讨厌拖堂的老师。
最后,加强自学的信心。我们始终坚信拿破仑所言: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的课堂该怎么改进呢?经过深入的反思,在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学习自信心的前提下,我决心提高预习的质量,从“读懂了什么”和“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入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倾听孩子们“读懂了什么”了解其“已知”,这样更利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更高效地进行“未知”内容的教学。此外,还教会孩子们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预习课文,想想自己“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进而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古语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始终坚信课堂教学中应当提倡、引导、鼓勵学生大胆质疑,伽俐略发明望远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不都源于质疑吗?学生提出问题,我鼓励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深入思考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确定不能解决,可以请教别的同学,这样的训练,让每个人既看到了别人如何质疑,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思考。相互答疑解疑,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举几得。后来,我还利用每天午读时间前十分钟,专门设为问题探讨时段,一到点,教室热闹极了,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投入地交流着。
习惯在不断养成,能力在不断提升,过了一段时间,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交流语言简洁了,课堂上的质疑更有深度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自学能力,应该从课前预习开始。我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