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就业之争背后的理性思考
2020-04-20刘英团
刘英团
在过去10年间,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岗位,生产环节及部分服务环节都在减少人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未来没准都将发生变化。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全球至少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需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而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至少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到那个时候,经济是会停止增长还是会实现爆炸性发展呢?日本驹泽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井上智洋认为“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究竟选择哪一种未来”,并“对现有社会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就业大崩溃:后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经济学》(后文统称《就业大崩溃》)一书中,他不但回顾了过去100年间经济与技术领域的思想家们的思考,还试图揭示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经济的最终解药,这大概也正是我们人类在老龄化、低欲望化和人工智能压力之下的唯一救赎之路。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低成本和高效益又使得“能用机器的就不用人”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未来20年里,事务性工作有很多都会被自动化所代替。在《就业大崩溃》中,井上教授首先运用概率及统计性方法考察了Al发展在未来对经济的发展及对就业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通过比对Al与人“深度”学习带来的突破及成果和语言上、生命上的“壁垒”,并结合日本推进的“全脑架构”项目及“机器人的身体感觉”加以辩证分析,井上教授认为,就像Al无法判断什么是“使人类心情愉悦而又有新意的旋律”一样,它也很难进行“人类认为有意义的突破性创意”。即便是采用全脑架构方式的“强人工智能”,也无法自主创造出人类认为有价值的发明(发现)或者艺术作品,“具有突破性的构思或者创作出触及人类灵魂的艺术作品”等还需要人类自己去完成。但在服务类领域,机器人步步紧逼人类。正如井上教授所言,“作曲不出彩的作曲家、不善于理解他人细微感受的护理人员等也很有可能在竞爭中输给强人工智能机器人”。
以2030年为界,之前可以称为“弱人工智能时代”,之后则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井上教授认为,“如果Al技术今后能够取得巨大进步,未来也有可能变得不同”。《就业大崩溃》最为独到之处,还在于井上教授通过讨论创新与经济增长、技术性失业之间的一般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定位现在Al技术的发展。他认为,“Al与人类处于局部互补、整体替代的关系”。虽然Al的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并不是说Al的产业规模扩大多少,GDP就会相应增加多少,即“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其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迷人。所以,政府不应当把Al作为产业培养,反而应着力促进其研发工作,以创造出更多的AI新技术。事实上,Al技术的突飞猛进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无所作为,必然使得失业不断地扩大并长期存在。正如井上教授所说的,“只要宏观经济整体的需求不随科技进步而增加,失业问题就无法解决”。
在“机械化经济”中,“劳动”与“机器”协作进行生产活动。井上教授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活动将会‘全面实现机械化……人类将不再是社会所必需的劳动力,只有Al及机器人在直接进行生产活动……机器将从‘生产的手段变成‘生产的主力”。也就是说,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投入只有Al及机器人等机器,而劳动则不再需要或者必需。基于这种现实,我们人类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仅以工资作为收入的劳动者”和“仅以利息和分红作为收入的资本家”这两种类型。随着对人类劳动需求的减少,纯粹的劳动者的收入相应也会减少,并最终趋向于零。这样,即使Al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爆发式提高,也只有拥有资本的少数人富裕发达,大多数劳动者反而因此变得更加贫困。为了使劳动者的收入得到保障,这就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编辑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