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妈爱环保 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2020-04-20香菱

妇女 2020年4期
关键词:风琴裤兜毛线

香菱

一个高大健硕的男人跪在干涸的土地上,双手捧着一只大碗,张开大嘴,一脸痛苦地向上天哀求着什么。在他面前,一滴硕大的水珠似乎要落到碗里,那或许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或许是人类的最后一滴泪……这就是王风琴的手工艺作品《水》。

现年66岁的王风琴是“省级百名巧匠”,是“石家庄市巾帼行业明星”,是“环保宣传巡讲员”,是“社区爱心人物”……

变废为宝 她的双手有魔力

“姐妹们,大家看哈,这款毛线鞋起头25针,第一行织8针,第9、10针不织……”2020年1月初的一天,在石家庄市裕华区的一间社区会议室里,王风琴站在台前,手里拿着一双可爱的、带有白色小绒球的红虎头鞋,耐心给学员上编织课。因为人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或请她指导,王风琴乐呵呵地一一上前,手把手地教大家。

“大家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废旧毛线多织几双这样的小鞋,既可以送人,也可以卖!”像平时一样,王风琴每次上课,都不忘叮嘱大家尽可能将家中废物物尽其用,甚至以此创收。

王风琴的双手仿佛有魔力。只要有空,她就织毛衣,钩鞋、帽,再用一些零碎的材料编各种小玩意儿,做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亲戚朋友们个个爱不释手,大家都夸她手巧,纷纷将家里的线头线脑拿给她,让她变成“宝贝”。

其实,早在少女时代,王风琴就是大家眼中的“巧手”了。那时候,父母的同事或朋友结婚,都会请她帮忙做手工。前段时间,她遇到一位90多岁的阿姨,老人家开心地抓着她的手说:“你这个丫头,巧了一辈子!当年我的结婚枕头还是你绣的呢!”自己都六十多岁,还被年近百岁的老人惦记,并称为丫头,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让王风琴感动了很久。一同跨越时空的,还有王风琴年轻时代的作品,比如,她用毛线钩的虎头鞋,给儿子织的小毛衣,最有特色的是一块盖箱子的方巾。那时,王风琴还没有恋爱,想着自己结婚时,家里会陪嫁皮箱,她想织一块方巾用来铺在箱子上。于是,她自己画图设计花样,结果,点缀好四周后,她发现中间很空,画朵花又不协调,便灵机一动,在中间加上当年的年份:1977。上个月,王风琴在自己的粉丝群里晒出方巾的照片,没想到,微信群顿时炸开锅,惊呼声、感叹声、赞美声此起彼伏,很多人感叹说:“王老师,你1977年就织得这么好了,真是了不起呀!“王风琴也不无自豪地说:“这块方巾真是见证了历史,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了。”

在王风琴家里,还有很多变废为宝的小东西,像报纸做的纸篓、储物筐等。一次,她将洗衣液瓶子剪成双面心形的花盆,瓶身还剪了几个小孔,再种上多肉。一位同事见到后爱不释手,王风琴送给同事。不久,同事一次性给她送来6个洗衣液瓶,还开玩笑道:“你给我一个,我给你6个,我是不是也为环保做贡献了?”“是啊,是啊!”王风琴笑着回应,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做环保,王风琴打心眼里开心。

奉献爱心 编织带动公益

在做实用小物件的同时,王风琴也做出不少工艺品,她曾用废麻绳和旧扣子做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老鹰。两年前,为呼吁人们节约用水,王风琴用钉子、毛线和木板做出一个手工艺品:男人跪在干涸的土地上,渴求水的作品,也就是本文开头描述的那幅作品。后来,这幅作品获得石家庄市手工艺大赛的二等奖,还有企业要买下它,但王风琴认为自己是出于做公益的初心才制作《水》,便婉拒了那家企业。

说起做公益,王风琴可是当地有名的“热心肠”。这源于她1996年的那次经历。当年,因河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单位组织资助贫困家庭的活动。当时,王风琴的家境不是很宽裕,但她还是拿出了500块钱,左裤兜放了300块钱,右裤兜放了200块钱。她想着,要是自己要帮的那个家庭条件好一点,就掏右边的裤兜,要是条件差一点,就掏左边的口袋。然而,到了那户人家后,看到他们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她含着热泪掏空了两个裤兜。打这以后,王风琴就经常给周边的贫困人群捐钱捐物。为了挤出这份支出,她更努力地编织,作品攒多了就拿到市场去卖。见她总是很忙碌,老伴儿劝她不要太辛苦,可王风琴就是停不下来。善良的老伴儿心疼她,也理解她,开始骑着电动三轮车陪她一起去卖作品,还帮着她一起编织。

自己能靠手工创收,贫困家庭不也能以此来改善窘境吗?意识到这一点后,王风琴开始免费教他们编织。出乎王风琴预料的是,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来找她学编织。她的编织课排得满满的,由于每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同,通常学织一只鞋就要两节课,而每节课都是从下午两点钟到傍晚,因此,王风琴回家时基本天都黑了,有时甚至是晚上八九点钟。

虽然忙得像陀螺,王风琴却乐观爱笑,总是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去敬老院上编织课时,很多和她差不多大的老人都不相信她有66岁,每每这时,王风琴都会爽朗地笑道:“哈哈,是编织让我显年轻,你们也可以做到!”在她的带动下,老人们都变得积极了,敬老院也热闹多了。

一次,王风琴去天津旅游时,石家庄一家医院的主任给她打来电话,请她去医院为癌症患者上节编织课。王风琴挂了电话就改签车票,坐最近的一班火车往回赶。到了石家庄,不用她回家,儿子已将她所需的材料送到了医院。那天,王风琴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教那些癌症病人们编织中国结。当大家都完成各自的作品后,王风琴鼓励他们:“看,你们编的中国结红红火火,你们也要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的话感染了病人们,大家纷纷含泪点头。一位大姐抱着中国结,抹着眼泪感谢她:“老师,没想到我还能编这个东西,是您让我知道,原来生活这么美好。”王风琴上前紧握住她的手,眼泪溢出眼眶……

时至今日,王风琴提到这件事还是很动容,也很感谢儿子对她的支持,正是有了全家人的参与和付出,她的家庭也荣获“绿色家庭”、“巧手创富”示范户、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多项荣誉,成为当地人人羡慕的幸福之家。

传承手艺 家有“环保小卫士”

王风琴的编织手艺不但受到成年人的欢迎,就连孩子们也乐在其中,她的小孙女更是她的“铁杆粉丝”。王风琴的朋友圈有这样的一段视频:小孙女一脸稚气却神情专注地坐在炕上,她左手的食指和小指上缠着一根长毛线,右手拿着钩针,熟练而灵活地在一块紫粉相间的毛线织物上上下翻飞……

“我孙女从3岁开始,就跟着我学做手工了。”说起宝贝孙女,王风琴皱纹里都笑开了花:“小家伙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独自用废报纸制作了一只螃蟹,还获得了幼儿园颁发的‘环保小卫士的称号呢!”现在,小孙女8歲了,早就不满足于用报纸做小马、小鹿、小狗了,而是喜欢缠着奶奶教她做编织。“爱护环境、传承编织都要从娃娃抓起。”王风琴说孩子们聪明伶俐,好奇心强,很容易学习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因此,她也特别喜欢给孩子们上编织课。“其实孩子们学得并不算很快,但每次教他们时,他们都会喊‘奶奶‘奶奶老师,还有孩子跑过来搂我、亲我,那个时候,真的感到好幸福!”

当然,醉心于这份幸福之时,王风琴总不忘告诉孩子们,要热爱环保、热爱生活,积极地将家中的废旧物品做成富有创意的小东西。变废为宝,老有所乐,在创收的同时还能献爱心,一双巧手编织的美好生活真是多姿多彩!

编辑/刘洋

猜你喜欢

风琴裤兜毛线
我喜欢的口风琴
小裤兜
比较:毛线谁最多
口风琴带来快乐
小画匠
井口的红飘带
别人的裤兜
可爱的毛线兔
偷懒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