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类纪录片的叙事研究——以纪录片《西南联大》为例

2020-04-20赵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西南联大

赵江

【摘要】本文以2018年的优秀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为例,分析了《西南联大》之所以成功的几个原因,首先,叙事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日记、口述片段、历史影像资料的合理使用既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又具有感染力;第二,叙事策略的标新立异,横向叙事与纵向叙事有机结合,宏大叙事与微末叙事的有机结合,使得纪录片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心理特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关键词】历史类纪录片;叙事元素;叙事策略;叙事价值

1. 引言

2018年11月7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脱颖而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其在腾讯视频平台的评分高达9.5分,豆瓣评分高达9.3分,目前播放量已突破1000万,且仍在持续上涨,创造了2018年历史类纪录片的最好播出成绩。2018年12月24日,2018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嘘声评选结果揭晓,《西南联大》成为唯一获得掌声的纪录片作品。

长期以来,历史类纪录片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一直以来存在官方色彩很浓,弘扬英雄史观,解说词严肃呆板等弊病,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遇到此类纪录片都会望而却步。因此,对《西南联大》进行研究,能够为制作受观众欢迎的历史类纪录片提供有力借鉴。

2. 《西南联大》的叙事元素

纪录片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纪录事实传递信息与观念,在纪录与讲述事实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叙事。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就是说纪录片所拍摄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环境、事件、人物,这些是纪录片必不可少的叙事元素。而《西南联大》的叙事元素则更加独特,其主要包括西南联大校友和教授的文章、日记,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图片,人物访谈等三个核心元素,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从学校筹建、搬迁、选择校舍、正式建成,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一系列历程,也展现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良知和担当意识。

(1)文章、日记的运用,既有说服力的描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又是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在《西南联大》中,大量引用了西南联大知名校友的文章,日记片段,不但留下了众多描写西南联大生活和个人感受经历的片段,而且文笔造诣水平高,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除了能够领略文化大师非凡的文学造诣外,也能深深的为文化大师们努力拼搏的精神所打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纪录片第四集描写日军轰炸昆明的场景时,直接引用了费孝通的文章《疏散》中的片段,将当时日军的惨绝人寰写的生动贴切,引人深思。

(2)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图片的大量运用,对纪录片情节起了重要的支撑和衔接作用。由于西南联大的历史停留在1946年,距离现在时间遥远,观众会产生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感,但历史影像资料、图片在纪录片中的巧妙应用,结合旁白以及文章、日记的描述,使得观众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历史影像资料、图片还有支撑和衔接情节的重要作用,为了达到的这样的目的,纪录片制作方进行了很大努力,如导演徐蓓在谈到该纪录片的资料搜集时说,创作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走访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地,收集了众多影像、书信和日记等珍贵一手史料,其中300多张历史图片为首次面世等。

(3)通过人物访谈及口述历史片段,使观众产生亲切感。通过口述者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细腻的视角对历史人事细节化的描述,往往能够还原历史现场氛围,给观众真切的历史现场感,这正是口述历史纪录片独特的魅力之所在。《西南联大》中,口述历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纪录片制作方找到了目前健在的西南联大学子、教师后代进行口述,与其他元素实现了呼应,使对这段久远历史的描述显得更加生动客观,也因为观众亲切感的产生起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口述历史”抛弃了过去全知叙述的手法,通过一个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重新叙述历史,并且观众也感觉到了和他们更为贴近的历史,纪录片中主人公所叙述的历史,仿佛也就变成了自己的历史。

3. 《西南联大》的叙事策略

《西南联大》的成功与其使用的叙事策略也有着密切关系,它的叙事策略也在历史纪录片中独树一帜。

3.1 宏大叙事与微末叙事的有机结合

我国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大多把眼光聚焦在了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中,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也会趋向于宏大叙事,即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叙事,如纪录片《故宫》《中国历史》均属优秀的通过宏大叙事呈现的纪录片作品,但随着近些年,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那种通过自上而下的视角呈现的作品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基于平民视角的微末叙事方式成为纪录片的首选。

可是,众所周知,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立、发展及解散均与社会历史大背景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拍摄关于这个学校的纪录片,极易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但另一方面,如果纯粹的使用平民化视角去展示西南联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又会缺乏历史厚重感,因此,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宏大叙事与微末叙事的有机结合,让纪录片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受众接近性,就成了制作方需要考虑的问题。

徐蓓的处理手法是,除了纪录片的背景采用第三者叙述外,关于当时生活、学习的场景,以及大师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全部采用他们著作中的原文,用独白方式进行展现,以构筑还原当时的情景、氛围,此外,众多访谈片段也成为了实现这一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如在纪录片讲到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大背景时,结合西南联大学子、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讲述,展现了其在战火前线翻译情报的生动细节,令人潸然泪下。

3.2 纵向叙事与横向叙事的有机结合

所谓纵向叙事在历史类纪录片的应用,即以时间为线索,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以时间线为主要参照。如2008年拍摄的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纪录片《中国1978-2008》,该纪录片共31集,每集纪录片以年份为标题,每一集展示一年内发生的事件,在单集内又以具体的月份进行划分,时间是该部纪录片唯一的参照。这种完全纵向叙事的纪录片,极易给观众产生一种记流水账的印象,且缺乏生动性,所以,《中国1978-2008》这部纪录片并未吸引众多目光。而横向叙事着重描述同时期不同地点或不同人物的生活片段,在历史类纪录片中,一直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运用,如2018年央视拍摄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录片《必由之路》中,第一集则首先讲述了我国如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并由此作为延伸,開始又按照时间线索展开历史叙述。横向叙事具有生动性,但对于缺乏历史常识的观众来讲,则会产生时空错乱感,无法理清历史发展的头绪。

《西南联大》纪录片另辟蹊径,它没有将横向叙事作为讲述历史的辅助手段来用,而成为了主要手段,同时,在阐释历史大背景时,又有十分清楚的纵向时间线作为支撑,实现了横向叙事与纵向叙事的有机结合。它打破了一直以来历史类纪录片所遵循的“主要以时间线索为依托”的“潜规则”,设想出5组共生关系,定位西南联大的价值坐标,而这5组关系正是5集纪录片的分集思路。第一集《八音合奏》讲述清华、北大、南开的历史渊源,第二集《刚毅坚卓》讲述象牙之塔与战火里的中国,第三集《大学之大》讲述学术、教育与战争之关系,第四集《火的洗礼》讲述抗战烽火中的师生,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西南联大与云南的关系。但是在单集的叙述中,其时间特征又十分清晰,如第一集,在讲述三大名校的历史渊源时,第四集在讲述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时,又有极为明显的时间架构。这样的一种有机结合,最终使得我们领略到了更为深刻的西南联大精神。

4. 结语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要在当下时代做好历史类纪录片,认识时代特征,并与时俱进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类纪录片应该从传统的叙事方式跳脱出来,在叙事元素上进行创新,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叙事策略上进行转变,不再固定于千篇一律的叙事策略之中,同时,在制作纪录片时应该认识到,在当下媒介环境中,受众选择文化作品的依据中,情感也占有重要位置。

近些年,随着媒介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以及在纪录片的创作上投资力度的加大,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武俊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郑晓华.当代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J].新闻世界,2009(09):164-165.

[3]金震茅.文献纪录片宏大叙事的内涵、价值与意义[J].视听,2011(02):3-6.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西南联大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西南联大:8年与80年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