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共生:人工智能时代及其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0-04-20张学军董晓辉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

张学军 董晓辉

[摘   要] 教育革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开展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革命。在这场教育革命中,需要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类不但要重新认识自己,更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重新认识人与机器的关系。文章首先阐述了人工智能与人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提出了人机共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然选择的观点,并从人机共生的理论基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等视角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人机共教”、教师如何学为人师、学生如何学习、智慧教育、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等角度,论述了人机共生理念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人机关系; 人机共生; 人机共教;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学军(1968—),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教育研究。E-mail:xjzhang99@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图像、语音、自然语言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机器AlphaGo在人机围棋对弈中战胜人类顶尖棋手,不管你是否愿意相信,人工智能时代确实已经到来,“未来已来,将至已至”[1]。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本文指人工智能)关系的讨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大致分为三派: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定会到来,终将超越直至统治人类;乐观派认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它都只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从整体上不可能战胜人类,人类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中间派则认为,不论超人工智能时代是否会到来,人机关系最终将演变为一种平等的、和谐的互惠共生关系,并不存在谁统治谁的问题。

人工智能专家大都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淘汰大量现有的劳动力(既有蓝领,也包括白领),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力,需要及时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需要从儿童开始。在人工智能时代,从儿童开始做人工智能教育,让孩子在与人工智能的交往中“玩中学,做中学”,观察机器、认识机器,培养其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从而在骨子里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成为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已走进中小学,各类编程培训比比皆是。本文认为,培养中小学生的编程能力虽然重要,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中小学学到的人工智能技能长大后很可能会过时。因此,更重要的是通过编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积极参与同机器的互动、交往,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培养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类不但要重新认识自己,更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重新认识人与机器的关系。

二、人工智能与人的能与不能

人工智能有它的優势与劣势,对于人来说,道理同样如此。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在精力、记忆力、计算力、感知力、进化力等方面胜出,但是人类在沟通、情感、价值观、创造力等方面超过机器。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个很厉害的模式识别机器,它能够在一个客观领域,经过海量标注的数据作出精确的判断(分类、预测、决策)[2]。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局限性,如果数据量很少,举一反三是不会的(小数据障碍,即大数据依赖);跨领域是不会的(如淘宝的人工智能不可能帮你批改一篇作文等,即跨领域障碍);需要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支持和协助;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感情(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爱恨情仇),很多科幻片赋予人工智能人性,但这并不真实;不能替代人的创意、交流。如果希望计算机具有真正的智能,必须超越计算(仅有计算是不够的),“主动”做更多的事情[3]。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认为,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视觉、语音)和认知两大领域(语言、理解),目前所有突破仅限于深度神经网络,资源开销极大,自然语言处理问题解决得仍不够好。对于理解自然语言而言,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表述(机器学习层),第二层次是对话(机器智能层),第三层次是意境(机器意识层)。目前,机器的认知仅仅止步于第一个层次,后两个层次才是高等智力的屏障[4]。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百度大脑”项目创始人吴恩达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局限是它只能完成狭窄领域的工作,而人类的惊人之处在于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但是我们给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量总是大于任何人能消化的,从相对少量的数据中来理解无限的可能性,对机器来说,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5]。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盖瑞·马库斯认为,语言中有无数的句子,但孩子却能从有限的数据中习得语言。孩子们一般在倾听、观察后模仿并进一步实践,他们想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自己如何探索世上万物,从中找乐趣。孩子看到一个例子,会想自己还能用它来做什么。而目前的机器看过许多样本,却希望下一个和以前的很相似。人类的大脑经过进化,成为很好的学习者,能学习抽象概念,理解因果关系,这是人类智能的本质[5]。

媒体人杨澜认为,人类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探索世界,即使这个世界同我们祖先面对的已有天壤之别。人类一直在突破自己的局限,创造性地传承知识的同时,也将探索的精神代代相传。机器可以被复制,但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生命体 [5]。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索·波吉奥说:“我很早就进入机器学习领域,下一步是让计算机像孩子一样学习。假如有一天机器足够聪明的话,它会羡慕人类什么呢?我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和爱。”[5]

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从2012年起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系统“东大机器人君”(简称“东机君”)。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新井纪子认为,“什么是人工智能会做的,什么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在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的极限之后,在人工智能与人类协同工作的时候,怎样协调才是最合适的,我们希望日本能够在世界上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见解,所以启动了这个项目”[5]。几年来,“东机君”以考上日本第一名校东京大学为目标而努力学习,从2015年“东机君”的模拟考试成绩来看,达到了人类前20%的水平。尽管如此,要说“东机君”是不是达到了高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水平,回答是完全没有达到,甚至不如人类一两岁的孩子。研究人员发现,“东机君”一遇到需要常识来解答的问题,马上就被难住了。“东机君”现在最擅长的科目是世界史,其次是数学。对“东机君”而言,非常难的一个科目是物理。一般大家可能会以为,既然数学的成绩很好,那么物理也应该不错。但其实物理非常难,因为没有常识就无法解答。在2016年的模拟考试中,“东机君”依然改不掉偏科的毛病,第四次落榜东大。研究人员宣布,“东机君”放弃考东京大学的目标,转为致力于中学生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人类的智能了不起的地方,用一句日本谚语来说,就是能够“知一而晓十”。人类和机器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能从少量的经验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德雷福斯在分析了人工智能面对的常识问题、框架问题等难题后认为,人工智能存在极限[6]。当然这并不表明,研究人工智能没有意义或不可能再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说明当时或以后的人工智能如果不能在理论上突破原有的思路和框架,很难再取得突破性的发展。1980年,哲学家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表明,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源于人类制定的规则、指令,是人类智能的低层次延续。目前,人工智能在语言、思维和文化高阶认知层级上都远逊于人类智能[7]。

三、人机共生: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然选择

(一)人机共生的理论基础

1.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源于生物科学领域。德国的德贝里于1879年首次提出“共生”概念,认为共生是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8],按共生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类型[9]。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共生现象不仅在生物界存在,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存在。因此,共生理论便进入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人机共生思想

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利克莱德早在1960年就提出了人机共生的思想。他认为,人机共生是人类和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动的一个预期发展,它涉及人类和电子设备之间非常密切的耦合[10]。1975年,Arbib从合作计算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人机共生的思想。他认为,对知识表示的重视将通过增加对合作计算和学习的关注而得到加强,人工智能促成了人机共生:提供专门的智能包来增强人的智能。随着用机器增强人的智能,在机器人、场景分析、语言理解和专家系统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必须更好地了解人的智能,以便能够构建高带宽的人机界面,这也是一种合作计算的形式[11]。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在2018年出版的《人机共生:智能时代人类胜出的5大策略》一书中,在分析“谁是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哪些工作是机器无法做到的?”“人类和机器会和谐共处吗?”等问题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指出,人类会强化智能机器,而不是被它们取代,机器会帮助人类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所以不应该将其看作是需要打败的敌人,而是合作伙伴。人类和机器能否和谐共处,选择权在于我们。同时他进一步提出了人机共生的5大策略:(1)超越(建立全局观,弥补人工智能的决策短板);(2)避让(让人做人做的事,机器做机器做的事);(3)参与(让我们与人工智能一起工作);(4)专精(找到那个没人想自动化的领域);(5)开创(创造支持智能决策和行动的新系统)[12]。

(二)人机共生: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

1. 人和人工智能进化的视角

从进化的时间来看,人类的进化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人工智能的进化只有区区半个多世纪。一方面,与人类漫漫进化的历史长河相比,人工智能的进化时间微不足道。但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非常快,人类的进化速度异常慢,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从进化的基本形态或发展阶段来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生物进化(自然社会)—文明进化(文明社会)—智能进化(信息社会)—精神进化(精神社会)[13]。人工智能进化与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时代)—强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时代)—超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人类进化和人工智能的进化都是从低级往高级方向发展,单纯从智能发展的趋势看,人工智能最终会超越人类智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从弱人工智能进化到超人工智能历经三个阶段,主要是物质的进化,更多展现出来的是物质(技术)文明,而人类从生物进化到精神进化历经五个形态,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倡导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不仅有智能的不断增强,更有人类智慧的日益彰显。

未来,人与机器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更高层次的共生[14]。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认为,在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无论是人还是机器,学习过程永远需要数据、时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机器和人类将一起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化[15]。2019年,微軟小冰(智能机器)和人类艺术家共同参展的《小冰“绘”有期》(当代艺术跨界展)表明,人工智能与人类相互学习,共同进化,彼此无限接近,可能比对人工智能担忧的情绪来得更加积极。尽管计算、记忆等方面机器强,但是在全面认识宇宙上,人类有能力和机器共同进化[16]。机器是人类智能的延伸,但机器并非天然具有善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要求人类发挥积极作用,指引人机共同进化,走向至善未来[17]。信息时代的人类智能进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是一种文化技术型进化,这种进化的结果会产生一种人机混合的新型人类,人中有机,机中有人,从而真正实现人机共生[13]。

2. 人机关系的视角

未来的智能社会是由人与机器一起创造的。一方面,如果没有人类智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没有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促进与推动,原本缓慢的人类智能的进化则很难加快步伐。因此,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互补与相互促进是创造智能社会的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智能社会是人机共生的社会,人与机器在竞争中谋共生,在共生中求竞争。人和机器既和平共处,又友好竞争,和谐共生保持智能社会和平、稳定样态,智能竞争推动智能社会发展,和平、竞争与发展是智能社会的主流[18]。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机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20世纪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人机关系呈现为典型的主仆关系,人居于主人、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机器位于仆人、从属地位,起辅助作用。这种主仆关系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不和谐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屡见于各种报道、电影中的人机大战便是例证。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人机关系更多地呈现为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人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机器仍然居于从属地位,但是与之前的主仆关系相比,机器的地位有所上升。不少企业、公司采用了在一定范围内人机协同工作的方式,如京东在仓储、物流领域采用机器人与人合作共同包装、配送商品。可以设想的是,到了强人工智能时代或超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在智能方面全面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时,人机关系更多地会呈现为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和机器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双方互惠互利、和平共处。钱志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最终不是主仆关系或替代关系,而是共融关系[19]。人机关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密切结合,人机关系不仅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且是通过物的中介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20]。这就表明,人机共生,人与机器要和平共处、友好竞争,背后真实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要和平共处、友好竞争。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公平竞争,那么对于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同样成立,因为从本质上说,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由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

3. 技术发展的视角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机共生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渗透,人类开始进入人机共生时代,如工作中工人“肉身搭配机械臂”只是人机共生的初级形态[21]。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对自然人进行深层改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出现深度人机融合的“赛博格人”等新型智慧生命体。“赛博格人”终将从初级的肢体和器官替代,演进为人工智能装置对人脑的功能增强以及人脑对机器的意识控制[22]。美国斯坦福大学于2016年发布的《2030年人工智能生活报告》中,将人机相互补偿和增强的智能协同系统列为未来人工智能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脑科学规划当中把脑机智能作为三个核心问题[23]。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各种智能技术不断聚集,集成功能强大的智能技术体系;具有类脑功能的在线智慧共享体系(社会大脑)推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层变革与发展;智慧共享体系不断完善、升华后,进一步推动高智慧机器的出现,从而实现从人机协同、人机混合到人机共生时代的产生[24]。

四、人机共生理念下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人机共教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将迎来“人机共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不同阶段,“人机共教”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弱人工智能階段,“人机共教”主要是指人和机器共同“教”学生知识,但知识仍然由人类教师主教,机器处于辅教地位,如AI助教系统模型[25]。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工智能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机器学习,因此,机器只能部分地、简单地模仿人类教师的教,知识的内容也被局限在容易记忆、理解的知识(低阶认知)范围内,较为复杂的批判性思维、知识的迁移与创新(高阶认知)则很难让机器来“教”[26]。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机共教”以人教为主、机教为辅,大部分知识由人类教师来教,少量的知识由机器来教。在强人工智能阶段,“人机共教”仍然指人和机器共同“教”学生知识,但人类教师和机器教师均处于主教地位,只是分工不同,如AI教师伙伴[27]。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其智能和人类处于同一水平。对于机器擅长的陈述性知识、计算性及推理性知识,机器在模仿人类教师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自主性地“教”。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机共教”人类教师和机器教师均是主教,没有主辅之分,只不过各自负责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来教而已。在超人工智能阶段,“人机共教”指人和机器共同“教”学生,但是机器主要负责“教书”(教知识),人类教师主要负责“育人”。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已经超越人类,而且执行效率很高,因此,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主要由机器来“教”,人类教师主要承担如何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工作,从而使教育回归本位。

(二)教师如何学为人师

首先,人工智能时代,要以人类难以被人工智能超越的重要特质为基础,培养教师的一系列关键素养,如道德素养、情感素养以及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创新素养、哲学与审美素养等[28]。其次,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促进者、学习伙伴、情感的呵护者,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AIQ (人工智能商数,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水平)[29],不懂人工智能的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会被懂人工智能的教师替代;教师的任务由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承担,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知识可以由机器来教,但是人只能由人类自己来育,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主要指育德、育心,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对于育人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人品人格、道德修养;有的学者认为,先立德才能成就树人,德育是核心,而且应当德育为先;有的学者认为,育人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有的学者认为,育人就是育仁爱之心、正直之心、感恩之心、静心、慧心、勤奋与坚韧之心;有的学者认为,育人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影响人、理解人、规范人、赞美人、等待人。本文认为,育人就是大爱育心,大美育德;育人要以爱育心,以心育德,以德育人。而人工智能则主要在教书方面扮演助教、学习分析师、智能代理、教育决策助手等多种角色[30]。

(三)学生如何学习

首先,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学会人机共生的思维方式。机器有机器的长处,人有人的长处,人与机器要和平共处。学生要从小培养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在与人工智能的交往中,观察机器、认识机器,培养其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利用人工智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有效促进学习。其次,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包括:(1)主动挑战极限,在挑战中完善自我;(2)从实践中学习;(3)关注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优势;(5)主动向机器学习;(6)既学习人—人协作,也学习人—机协作;(7)学习要追随兴趣[31]。再次,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转换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产品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会成为较为典型的学习方式[32],学生要适应这个时代,选择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人机共生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合作式学习也会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33]。对于终身学习,有的学者表示担忧,认为在“后人类状况”下,存在学习走向自身终结或终身学习两种可能[34],但是从本文人机共生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担心不足为虑,走向终身学习是必然趋势。最后,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要适应新的学习文化。一方面,“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已成现实,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智慧学习环境比比皆是,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人脑,基于创新学习的学习文化优势突出。同时,人需要思考的就是站在比人工智能更高的山峰,培养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价值理念分别植入人与机器,在人机命运共同体和人机责任共同体之上建构人机价值共同体[35]。

(四)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全人教育,它的主要特征是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36]。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希望在人机共生理念下,借助人机协同机制培养有智慧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校长等),需要构建人机协同理念下以“感而知”“描而知”“掘而知”和“学而知”四层理解力为纽带的数据智慧机制 (包括数据关系组织机制、信息模式识释机制、知识原理派生机制)[37],构建人的智慧和机器智能并重的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培植以数据、教学、文化三大智慧为核心内容的人机协同新型指数认知,数据智慧增强教学智慧,文化智慧理念导向下融合数据和教学智慧,三大智慧协同配合并不断迭代、演进,助推指数思维引导下三大智慧的指数跃升,从而呈现人机优势互补的教育新生态[38];智慧教育需要构建全面智能感知的学习环境,创建人机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39],实施基于人机协同的、面向精准教学的个性化适性学习策略[40],开展人机协同的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价;智慧教育倡导建立未来学习中心,倡导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个性化教学[41]、新师徒制和“人性为王”的教育,倡导人机相互学习、共同进化机制下的精准教育和终身学习[42],倡导人机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与社群文化。

(五)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倫理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融入并赋能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教育发展得更快、更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侵犯学习者个人隐私问题,人工智能造成的学习者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问题,智能教学机器的身份与边界问题等。2018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的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非常关注伦理问题,设置了道德与伦理选修课程7个板块32门课程供学生选修[43]。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预见我国的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也会越来越重视道德与伦理课程的设置。2019年,首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形成的成果文件——《北京共识》,其内容涵盖包括伦理问题在内的10个议题,《北京共识》强调促进人工智能相关准则的“落地”,但是目前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机制尚不清晰,一个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建立教育领域的“可信赖人工智能”。首先,要在坚持人与机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观念基础上,倡导人与机器在教育中的和谐相处、公平竞争,并确保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建立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需遵循的问责原则、隐私原则、平等原则、透明原则、不伤害原则、非独立原则、预警原则与稳定原则[44];最后,在确保师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安全、透明、可预测、可解释、可审查、可追溯、可负责的人工智能+教育[45]。

五、结   语

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力,需要及时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在这场教育革命中,需要培养学生与人工智能交往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人类不但要重新认识自己,更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重新认识人与机器的关系。本文在对人工智能与人的优缺点阐述的基础上,从人机共生的理论基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等视角阐述了人机共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然选择的观点,并进一步从“人机共教”、教师如何学为人师、学生如何学习、智慧教育、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等角度,重新思考了人机共生理念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科技创新加速教育变革[EB/OL].(2017-12-03)[2019-07-29].https://www.sohu.com/a/208132432

_529087.

[2] 搜狐.李开复:AI如何改变世界[EB/OL].[2019-09-05] [2020-03-10].https://www.sohu.com/a/338910341_663097.

[3] PETER K. Computing machines can't be intelligent(...and Turing said so)[J].Minds and machines,2002(12):563-579.

[4] 雷锋网.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理解自然语言:表述,对话,意境[EB/OL].(2017-10-28)[2020-03-10].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10/iwl8kYjAIJZDTD7L.html.

[5] 哔哩哔哩.《杨澜访谈录》人工智能系列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第1-10集 [EB/OL].(2017-12-06)[2020-03-1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971406/?.

[6] 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M].宁春岩,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92-298.

[7] 蔡曙山,薛小迪.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从认知科学五个层级的理论看人机大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145-154.

[8] 卜玉华.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学校生态群”模式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5 (24):15-23.

[9] 袁纯清. 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15.

[10] LICKLIDER J.C.R. Man-computer symbiosis[J].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1960(3):4-11.

[11] MICHAEL ARBIB.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operative computation and man-machine symbiosi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1975,C-25(12):1346-1352.

[12] 托马斯·达文波特,茱莉娅·柯尔比.人机共生:智能时代人类胜出的5大策略[M].李盼,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95-238.

[13] 郝宁湘,郭贵春.人工智能与智能进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 (3):26-30.

[14] 搜狐. 人机共生体——建筑师的人工智能时代[EB/OL].(2018-01-08)[2019-08-01].https://www.sohu.com/a/215469362_658293.

[15] 新浪科技.人机共同进化:业界探讨AI未来之路[EB/OL].(2017-10-24)[2020-03-10].https://tech.sina.com.cn/roll/2017-10-24/doc-ifymyyxw4553809.shtml.

[16] 蔡恒进.论智能的起源、进化与未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0):24-31.

[17] 蔡恒进.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敬畏的天命[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36.

[18] 童天湘.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9):1-8.

[19] 网易号. 钱教授课堂: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是共融关系不是主仆关系[EB/OL].(2019-01-01)[2019-08-01].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3RSVI5R0521RS1O.html.

[20] 常晋芳.智能时代的人—机—人关系——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J].东南学术,2019 (2):75-82.

[21] 第一财经. 社论:人机共生时代来临,中国社会该如何准备[EB/OL].(2017-12-01)[2019-08-01].https://www.yicai.com/news/5378074.html.

[22] 王志刚.关于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批判[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6):92-98.

[23] 亿欧.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人工智能新发展——混合智能理论、方法及应用[EB/OL] . (2017-07-09) [2019-08-01] .https://www.iyiou.com/p/49582.html.

[24] 张为志.人机共生: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J].国家治理,2019(4):16-20.

[25] 杨彦军,罗吴淑婷,童慧. 基于“人性结构”理论的AI 助教系统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12-20.

[26] 宋灵青,许林.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逻辑起点与边界——以知识学习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6):14-20.

[27] 余胜泉,王琦.“AI+ 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14-22,29.

[28] 项贤明.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为人师? [J].中国教育学刊,2019(3):76-80.

[29] 王作冰.人工智能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83-86.

[30]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31] 李开复,王咏则.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278-284.

[32] 赵慧臣,唐优镇,马佳雯,等.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8(10):20-26.

[33] 王竹立.论智能时代的人—机合作式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9(9):18-25,33.

[34] 吴冠军.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 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1-16.

[35] 肖峰,胡小玉.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和谐的多维建构[J].河北学刊,2019(2):50-56.

[36] 搜狐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如何实现人机协作的智慧教育?[EB/OL].(2017-11-24)[2020-01-03].http://www.sohu.com/a/206303550_99905135.

[37] 彭红超,祝智庭.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机制:智慧教育的数据价值炼金术[J].开放教育研究,2018 (2):41-50.

[38] 祝智庭,俞建慧,韓中美,等.以指数思维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1):5-16,32.

[39] 汪时冲,方海光,张鸽,等.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9(2):25-32.

[40] 彭红超,祝智庭.人机协同决策支持的个性化适性学习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2):12-20.

[41] 朱永新,徐子望,鲁白,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5-30.

[42] 伏彩瑞,关新,朱华勇,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13-29.

[43] 季波,李魏,呂薇,等.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的美国经验与启示——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94-199.

[44] 杜静,黄荣怀,李政璇,等. 智能教育时代下人工智能伦理的内涵与建构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19(7):21-29.

[45] 张慧,黄荣怀,李冀红,等. 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解读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3-11.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revolution develops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eds to develop an educational revolution corresponding to its times. In this educational r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prerequisite for cultivating this ability is that human beings not only have to re-recognize themselves, but also re-recogniz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machines as well.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beings, then puts forward that man-machine symbiosis is the natural choic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laborates it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n-machine symbiosi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nder the concept of man-machine symbiosis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machine co-education", "how teachers learn to be teachers" , "how students learn", "intelligent education" and " how education faces the ethical problems brought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machine Relationship; Man-machine Symbiosis; Man-machine Co-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
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应对失业问题的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工作核心算法初探
《人工智能时代》博弈不确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