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和实践
2020-04-20申英
申英
【摘要】计算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灵活性。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文章从严格要求计算习惯养成,提高数学计算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实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能力;鼓励心算,提高计算能力;抓住笔算关键点,提高计算能力;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计算能力等八个方面,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方法;实践
小学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由情景创设、小组交流、课堂练习时间组成,对于计算能力的训练时间少之又少,所以这就使得学生的计算能力偏弱,缺乏必要的计算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考试计算失分增加。传统课堂上,常采取课前练习、课堂例题、课后练习这样的计算训练模式,学生往往计算进步不明显,找不到重点,效率也较低。本文有针对性地就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怎样使学生对计算感兴趣做一些研究。
一、严格要求计算习惯养成,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有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影响学生计算能力强弱的主要原因。计算的习惯有多方面,比如,审题的习惯,学生看了一半就去做题,导致错误;书写工整的习惯,学生书写字迹潦草,符号书写不规范,导致错误;计算完没有验算的习惯,导致错误。那么怎样养成习惯,避免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方面,要注重审题。比如,三年级有这样一道计算题:3只青蛙2天吃掉害虫600只,那么请问,3只青蛙1天吃掉害虫多少只?1只青蛙2天吃掉害虫多少只?学生在解答这题时,需要看清题目意思,把题目中的条件信息加以整理,可以整理成列表形式,同时要思考怎样利用有效条件加以计算得出结果,最后检查答案的合理性。又如,在做一些选择题时,可以画出关键词,如不能、不正确、不合理,这些都是关键词。比如解答题时,用笔画出解答题括号里面的要求。另一方面,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业中或者练习中,不少学生碰到计算数字大、计算步骤多的情况,就比较急躁,或者放弃计算;而计算比较简单,有的学生就直接口算,导致计算错误。所以课堂上和平时训练时,教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去做。比如,课堂上完成书本计算题,课堂作业本上要求笔算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作业中的错题,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笔算要求去订正,多次订正经常错的题目。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算法多样化就是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每个单元都可以锻炼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笔者让学生探究多种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做计算,有的同学用摆小棒的方法做计算,有的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做计算。又如,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有的学生先算出两条长的和,两条宽的和,最后算出周长;有的学生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最后算出周长;还有的学生,直接把四条线段相加。再比如,解决实际问题从条件出發:篮球有50个,排球比篮球多15个,足球比排球多20个,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有的学生提出排球有几个,有的提出足球有几个,还有的提出三种球一共有多少个。可见不同的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式子和方法解决。
三、实现算法优化,提高计算能力
算法优化就是提高学生计算的技巧,课改后教材更注重计算的优化,而日常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对计算熟练和准确率的掌握,而忽视算法的优化。要实现算法从量变到质变,就要在数学课堂上灌输和渗透计算简便运算,进行计算技巧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比如,解决实际问题从条件出发,有这样的实际问题: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一共73元,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一共49元,一盒饼干多少元?一盒巧克力呢?这题学生有多种算法:(1)73-49=24(元),24÷2=12(元),12×4=48(元),73-48=25(元);(2)73-49=24(元),24÷2=12(元),49-24=25(元);(3)73-49=24(元),24÷2=12(元),12×2=24(元),49-24=25(元)。学生一共提出了三种做法,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是比较简单的方法,找出最优的办法,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准备。再比如,在除法运算时,先让学生计算出:66÷2÷3=和66÷6=,960÷4÷2=和960÷8=,900÷3÷2=和900÷6=,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结果,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那你觉得在计算时,怎么做能够简化计算?能举些例子吗?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观察,最后发现简便计算也是算法的优化。
四、鼓励心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学生就获得过口算加减法的训练,到小学二年级开始涉及估算,其实都是为笔算的熟练度和正确率做准备。那么怎么科学地训练口算呢?针对不同年级,训练方法应该有区别,对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凑十法,如果学生连凑十法都掌握不熟练,会直接影响后面加减法的运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乘法口诀要烂熟于心,要通过背、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简算,提高计算能力。那么怎么训练学生的估算呢?可以每天给学生安排5分钟的计时口算训练,可以课前进行,精选口算题,由易到难,持之以恒,如此一定可以形成口算技能。最后增加易错的口算题,增加学生口算思维的灵活性。计算前进行估算,能够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出错,计算后的估算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另外,可以布置必要的口算家庭作业,夯实基础,让学生把天天练习口算的习惯坚持下来。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五、抓住笔算关键点,提高计算能力
笔算的关键点就是计算的算理。每一种不同的运算,其实都是有规律的,学生掌握好规律,计算才能事半功倍。具体有哪些方法?比如,计算不进位的计算时,教师课前可以制作口算卡,利用课前三分钟,集中训练学生,在连续的训练中,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有这样的例题:“幼儿园购进12箱迷你小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列出算式“24×12”,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先求2箱小南瓜一共有多少个,就是先求2个24是多少,再求10个24是多少,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这样学生就知道乘法计算的步骤,就能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步骤了。最后,再向学生强调数的位置,让学生对齐数位。通过教师算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的算法了。
六、分析错误原因,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在复习阶段,会经常出现很多错误,如果学生盲目做试卷就会出现反复的错误,成绩得不到提高。所以,错题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薄弱的地方。只要把握住错题,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针对学生的错题,找一个时间来帮他们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注意点。教师再进一步改变错题的形式,改变传统授课的形式,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获取和巩固计算的技能。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时,经常漏掉进上来的1;在学习退位减的时候,经常忘记减掉退掉的1;不少学生在学习乘法连续进位的时候忘记进位或者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这些常见的问题学生应多加强训练。
七、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计算能力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不能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中,家长可以给孩子社会实践的机会,多让孩子练习口算和心算,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超市购物,鼓励孩子计算所购置的生活用品的总费用,这样能够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会很乐意去计算,也使得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如,家长带孩子一起观看体育比赛,可以让孩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这个数量关系,计算一下每个运动员的速度,从而得出速度最快的运动员。再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和同伴玩“24点”的游戏,通过这个益智游戏,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能熟练运用加减乘除进行口算。
八、強化理论学习,提高计算能力
不论是数学的笔算还是口算都是建立在数学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理解清楚算理,懂得计算法则,计算的效率和深度才会提高。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综合算式的计算,这部分是这册书的重点,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在学习时,没有清楚综合算式的计算法则才导致大面积错误。综合算式计算法则要求学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学生没有清楚这个计算顺序就容易发生错误。又如,三年级上册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很多学生也会发生错误。很多学生没有清楚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不是100,导致有的学生认为“1分=100秒”。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从教学的质量上去改变现状,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变题目的编排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喜欢上计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