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早期三次会议与建党伟业

2020-04-20徐光寿郝玲玲

党政论坛 2020年3期

徐光寿 郝玲玲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創建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国、从团体到政党、从雏形到完备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前后持续两年之久,绝非一次会议或短期之内就能一蹴而就的。党的创建过程中有三次会议特别重要,包括1920年8月上海早期党组织成立会,1921年7、8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三次会议的成果依次递进,逻辑联系密切,都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也都完成了相应的任务。虽然每次会议在内容上难免存在个别重叠之处,但都是建党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个纲领;民主革命纲领;第一部党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国、从团体到政党、从雏形到完备的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三次重要会议,分别承担起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920年8月的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是一个局限于上海地方、只具备政党雏形的无产阶级革命团体;1921年7、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地方性革命团体壮大为全国性的革命政党;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从而确立了党内的根本遵循,标志着建党伟业的最终完成。

第一次会议: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立会议

1920年5月,在联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代表维经斯基的推动下,陈独秀组织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同时酝酿建党问题。

据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上海史》记载,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位于环龙路老渔阳里(后改称铭德里)2号的陈独秀寓所开会,具体日期无法查考,但可以确定是在6月20日之前。新发现的《俞秀松日记》残篇证实,参加五人会议之一的施存统于6月19日晚登船赴日本,与施存统所说的6月20日启程赴日本之说一致。就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共产党。这次会议明确建立的是共产主义的政党,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领导人(书记)。会议起草了党纲草案,共有10条内容,其中包括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在征求李大钊的意见后,将组织正式定名为“共产党”①,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的产生。因此,这次会议实际上应是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筹备会议。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经过酝酿和准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先后参加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周佛海等。此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全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上海发起组开创了党的历史上十个“第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创办了第一份旗帜鲜明的机关刊物《共产党》,发布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宣言》,建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开办了第一所工人学校劳工半日学校,组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举办了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成立了第一个出版机构社会主义研究社,领导了第一次罢工上海烟草公司工人罢工,等等②。这些“第一”,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标志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干事创业的优秀品格。其中最重要的有三:

首先,正式亮出了“共产党”旗号。在上海发起组成立的同时,由陈望道翻译、上海发起组审校的《共产党宣言》首次出版,并且一版再版,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中国大地最早公开亮出的“共产党”旗号。

其次,《中国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布。1920年11月7日,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周年之际,上海发起组创办了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分为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共三部分,是全国建党的纲领性文件。《宣言》阐明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界限。《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和《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上海党组织终于旗帜鲜明地正式亮出了“共产党”旗号。

最后,帮助和推动全国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上海发起组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在组建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工人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中心组”和“发起组”的地位。同时,上海发起组作为党的中心组,在联系指导各地共产党建立早期组织,为筹备全国代表大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起着临时中央的作用。在上海发起组的帮助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华侨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相继建立,为全国性党组织的正式建立提供了组织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立不能等同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上海发起组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不具备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党的中央机构尚未正式建立,没有建立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不具备成为一个现代政党的主要标准。因此,上海发起组只是上海地方的无产阶级革命团体,不能把1920年8月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当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二次会议:1921年7、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建立联系。经过交谈,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尽快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陈独秀时在广州,未出席中共一大。他向大会提出关于组织和政策的四点书面意见,让陈公博带到会上,要求在讨论党纲党章时予以注意。这四条意见,一是“培植党员”,二是“民权主义之指导”,三是“纪律”,四是“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题”③。陈独秀虽未出席,但他这四点建议在经过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讨论后被写入党纲。

又据《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一大会议日程安排是:7月23日晚开幕,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汇报本地区党、团组织的情况。7月25日、26日,大会休会,起草供会议讨论的党纲和今后工作计划;7月27、28、29日三天,连续分别举行第三、四、五次会议,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7月30日,第六次会议开到晚间时遭到法租界侦探干扰,被迫中止。7月31日(或8月1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讨论和通过草案,选举执行机关,完成了最后的议程,标志着中共一大的闭幕。

从一大的会议日程安排可以看出,一大共召开了七次会议,其中六次在上海召开,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并闭幕。因此,准确地说,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李书城寓所和浙江嘉兴南湖,都是中共一大的会址。历史给嘉兴南湖的准确定位就是,它也是中共一大的会址,属于中共一大会址之一。

截至目前,學术界尚未发表过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首创了多少个“第一”。简单梳理归纳,至少也有10个“第一”: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了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人,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发布了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口号、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党员的标准和发展党员的基本要求、党的组织和纪律要求,以及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统一战线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三:

首先,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党的一大考虑到党员数量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的情况,决定暂不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只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指导机构。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央领导机构的成立,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的重要标志。

其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据日本学者石川祯浩考证,这个纲领包括:(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加入第三国际④。虽然不是党章,但纲领中已包含了党章的部分内容,规定了党的组织、性质、任务、纲领、组织和纪律,是党章的雏形,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为党的二大制订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中共一大通过《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对工人的领导,注意在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中发展党员,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这表明,党自成立之时起就十分注意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建立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认为,现代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党的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已经具备了作为政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的基本形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从而标志着党的诞生。

然而,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毕竟不够完备。这些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宣言》相比,仍然停留于理论政纲阶段,就制定指导当前政治活动的政纲而论,未有进展。最重要的是仍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⑤。毕竟,初生的中国共产党还很脆弱,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缺乏具体的革命斗争经验,“是否能够直接立刻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经过什么步骤才能最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不可能认识清楚”⑥。

第三次会议: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公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学说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等9个决议案,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张国焘、蔡和森则分别负责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等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文件和决议。有人归纳其重要性为8个“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构建民主共和国的蓝图,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党对中国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的要求,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⑦。

“这8个‘第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有政党历史的‘第一,在中国政党史上具有无比重要的开创性意义”⑧。其中最重要的有二:

首先,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大会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包含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不仅明确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且明确党在目前历史条件下也就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酝(酿)成民主革命到最高潮流,以期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⑨。该《宣言》不仅公开树立起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旗帜,而且要通过这面旗帜把广大党员集合起来,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而奋斗,具有明显的举旗定向作用,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制订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是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并且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而制定的,共有6章29条。虽然并不完备,此后每次大会都会修订,但是,党章的制定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他规定了党员条件、党的组织、党的纪律等,从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严密组织、铁的纪律的政党,成为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与社会组织的显著标志。二大党章的制订,完成了无产阶级政党一项根本性的建设,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遵循,标志着建党伟业的最终完成。

此外,党的二大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理论创新,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当然,就建党伟业而言,党的二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仍是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和第一部《党章》的制订⑩。党的二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里程碑,不仅对于党的自身建设,而且对于整个党史,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从政党学概念看,现代政党一般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特征: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这其实就是确定政党是否成型的3条标准,也即政党形成的3个必要条件。

对照这3条标准,1920年8月成立的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尤其是党的一大和二大,逐步建立健全了党的中央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1920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尤其是1921年7、8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都清晰地确定了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而上述所有重要文件,以及党的二大制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都鲜明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阶级性。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持续两年之久的完整历史过程,绝非一次会议或短期之内就能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这三次会议都很重要,不仅会议成果依次递进,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而且都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都完成了相应的任务。无论是上海早期党组织成立后的10个“第一”,党的一大的10个“第一”,还是党的二大的8个“第一”,虽然内容难免存在个别重叠之处,但都是建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都体现了开天辟地的鲜明特色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1922年中共‘二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大业的圆满完成。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成果,编号:2017BHC017

注释:

①张申府:《张申府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②肖甡:《略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和贡献》,《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③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④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3页。

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產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7页。

⑦张云:《论中共二大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文汇报》2012年7月16日,第8版。

⑧⑩ 徐光寿:《“三次跨越”与“三个选择”——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85页。

⑨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67-77页。

曾景忠:《中共“二大”是党的创建任务完成的界碑》,《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