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不逢时的数码产品(一)
2020-04-20
快三步是先烈,快半步是英雄。——任正非
时隔半年一次的新品发布会,如今早已成为科技圈大佬们的标配。甚至有的产品会以迅速更新软件的方式,吸纳来自用户的反馈。比如不久前,有小米用户吐槽“带蓝色医用口罩,拍照脸色偏黄”,小米迅速做出回应,承诺在一周内以OTA升级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紧跟互联网节奏的新产品,吸引了我们的大量目光。同时就必然会有许许多多未曾进入我们视野的科技产品,仅仅“昙花一现”之后,就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正所谓“我生不辰,逢天倬怒”。这些产品中不乏生不逢时,或者叫好不叫座的优秀产品,它们同样凝聚了研发人员的许多心血,值得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来作为纪念。
嘿,芝加哥
AT&T PicturePhone
如果不是为了写文章偶然查到了这款产品的资料,估计笔者也不会相信,原来早在56年前,世界上就有人做出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这款让人颇有穿越错觉的产品叫做PicturePhone(可视电话),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会议电话原型机。PicturePhone结合了相机、屏幕、扬声器和麦克风,外形设计颇具科幻感,可以配合当时的标准的12键电话使用。和现在用来视频通话的智能手机相比,PicturePhone的屏幕尺寸绝对够大。PicturePhone的屏幕大小,相当于两部iPhone 8的屏幕拼起来。而且它能够以30帧/秒的帧率播放黑白画面。虽然广告海报设计得看起来非常有感觉,但其实当年的PicturePhone仅支持2秒每次的静态图像更新,而且原型机的通话系统很简陋。
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推出了可视电话的正式机型——PicturePhone Modl,并且邀请公众亲自体验在迪士尼乐园和纽约世界博览会展览会之间打电话的乐趣-并详细记录了体验反馈。然而参与体验的美国民众似乎并不看好它-除了认为PicturePhone的操作系统不够友好之外,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说法是认为它太笨重。没错,虽然椭圆形截面让它看起来很小巧,但相比原型机.PicturePhone ModI的机身长度足足延长了一倍,长长的显像管背后还叠放了好几层电路板…和传统电话相比,这个“异形脑袋”一样的东西,显然非常挤占桌面空间。
美国民众不看好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玩意儿实在是太贵了!贝尔公司当时给视频通话服务订立的收费标准是每月160美元,算上通货膨胀这相当于如今的每月1000美元。如果不是家里有5万平方米的大床可供醒来,笔者相信绝不会有人会吃饱了撑的为这么昂贵的科技买单。简言之,这么惊世骇俗且昂贵的技术,很难—下子被公众所接受。当然贝尔公司估计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贝尔公司也首先尝试了以公用电话的思路向民众做推广普及PicturePhone——先是在美国的一些大都市铺设了可视电话的电话亭,然后以6-9美元每分钟的价格吸引人们来尝试视频通话。结果半年下來也只吸引了70位消费者前来尝鲜,可以说是相当失败了。那么用脚想一想也知道,贝尔公司原本预计在1975年拥有10万部PicturePhone上线的宏伟蓝图,肯定是破产了。巅峰时期的PicturePhone,在全美的订阅用户也仅有500人左右,而且这500人里绝大多数还是在贝尔公司的大本营城市——芝加哥。用了10年时间都没能成功冲出芝加哥的PicturePhone,仅发展到第二代机型PicturePhone ModⅡ就不了了之了。据非官方统计,可视电话的商业计划让财大气粗的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损先了至少5亿美元。
最能蹭牛顿热度的苹果产品
Apple Newton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平板电脑,一种是iPad,另外一种是其他平板。如果不当成玩笑话来看,这正好说明了苹果iPad的成功之处,毕竟2010年发布至今,虽然销量已经连续5年下滑,但iPad在平板电脑市场的销量仍然维持着全球第一。目前来看能打败iPad的,还是只有新iPad。但其实早在1993年,苹果公司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平板电脑,也就是后来被称为PDA的掌上电脑。关于PDA的含义其实应该是“个人数字助手(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顾名思义,就是辅助个人工作的数字工具,主要提供记事、通讯录、名片交换及行程安排等功能。估计很多年龄稍长的读者也见过它的山寨模样,那就是后来在国内中学生中非常流行的“电子词典”。
在当年,Apple Newton的研发目的是要完全改变个人电脑的形态。苹果公司对其的正式名称是“MessagePad”,而“Newton(牛顿)”则是苹果公司对其所使用之操作系统的称呼(Newton OS)。不过显然“Newton(牛顿)”这个词更有影响力,慢慢地这一操作系统的名称和产品本身名称相混淆了。不夸张地说,Apple Newton绝对是平板电脑的雏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已经具备了现在平板电脑的几乎所有基础功能,比如无线收发邮件和消息等等,同时它也像iPad一样支持触控笔输入,PDA+手写笔在当年乃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商务人士看作高效生产力工具的标配。
不过受限于时代,Apple Newton也有着高价低配的问题,而且笔者猜测,这也是当年AppleNewton没能成功打开销路的主要原因。最初的Apple Newton硬件配置为ARM 610 RISC的CPU,仅有640KB内存和4MB的存储空间。这也意味着MessagePad如其名,在电子邮件、记事本、通讯录以外,很难有太多功能可供选择。而且Apple NewtonMessagePad H1000作为初代版本,手写识别率低到令人发指。但是现在看看Apple Pencil与iPad的组合,我只能说旧瓶装新酒的味道“真香”。AppleNewton存在的意义,也许正是它超前于时代的交互设计理念,这些也对如今的平板电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S.PDA的鼻祖也有一说,是电子词典造型的Psion公司开发的EPOC操作系统电子记事本,它比AppleNewton出现得还要早些。)
后来苹果也结合EPOC操作系统的优点,推出了一款Apple NewtoneMate 300,它拥有实体键盘+触控笔两套输入设备,而且定价799美元,仅比Apple Newton MessagePad高了200美元左右,面向的适用人群也是和电子词典一样的学生群体。但苹果的换将风波让它成了苹果史上最短命的产品,乔布斯回归苹果后不久,便对Newton系列表示出强烈不满,随后就关停了eMate 300在内的Apple Newton全部产品线。但这显然是苹果一个重大决策失误,因为eMate 300为学生提供廉价教育型电脑的思路后来被证明非常有市场。魔幻一点去思考这个马后炮的有趣问题,假如苹果当年进一步垄断PDA这一市场,也许步步高就很难从电子词典起家做得这么成功,再后來也许蓝绿两家大厂在如今的手机市场也就不会有这么响亮的名头了。所以夸张一点说,Apple Newton的夭折,间接成就了iPad和国产手机半壁江山的成功似乎也没什么毛病呢。
全世界第一款电子手表
Pulsar Pl
琶莎(Pulsar)原是一家美国表厂的品牌,和知名表业公司汉密尔顿同属一家母公司。作为全世界上第一个尝试量产数字手表的品牌,琶莎算是玩得很高端了,美国前总统福特、著名歌星猫王都是这家品牌的忠实粉丝。后来琶莎被精工集团收购,继续定位高端路线。琶莎推出的全世界第一款电子手表Pulsar Pl是诞生在1972年,非常奢侈地采用了合成红宝石作为屏幕材料。这一设计让LED显示的红色发光数字会在屏幕上会有漂亮的氤氲效果,而且机身整体镀18K金。Pulsar Pl的发售价为2100美元,当时美国人均GPD也才8000多美元。
1975年圣诞节前夕,琶莎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款计算器手表——Pulsar Time Computer Calculatoro它拥有6个数字显示位,支持最高12位数结果的加减乘除计算。这款手表的外壳是在瑞士定制,而电子模块则是在美国制造。琶莎的这款计算器手表拥有镀金外壳和不锈钢外壳两个版本,镀金表限量100支。
虽然琶莎出尽了风头,什么镀金、限量走得都是高端定制路线。但是这依然不能掩饰LED电子表的缺陷,那就是LED屏幕很耗电。为此Pulsar Time Computer Calculator硕大的表身里配备了4枚纽扣电池,而且平时显示屏都是息屏状态,只有当轻拂表盘或者按下表身下方的“Pulsar”按钮,才会在几秒钟之内显示时间。在计算器模式下·屏幕的显示时间则延长到了20秒,但这也够让人手忙脚乱的了。尽管如此,LED屏电子表的续航时间也仅有短短几星期。而且更令人头疼的是,Pulsar计算器手表的数字键太小了,甚至需要用手写笔才能按得足够准确。
当然这些缺陷是用现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当年这些黑科技看起来足够吸引男人了。惠普也在次年推出了带有计算功能的HP-01电子表,HP-01支持更复杂的数字运算,而且同样采用红宝石显示屏。不久之后,续航时间更长的LCD显示屏开始出现。这次市场上出现的拳头产品是Casio C-80,做电子计算器起家的卡西欧首先就升级了更大的按键,而且不再执着于高端人群,开始以50美元的低价策略发售。因此卡西欧迅速获得了主流消费者的青睐——50美元就能拥有一支带计算器的手表,这听起来也太划算了吧!因此曾经走高端路线的Pulsar和惠普HP-01为代表的LED手表,也就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中。
在卡西欧众多经典的计算器手表中,一代神表Casio CA-53W必须被提及。让Casio CA-53W大火的是美国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三部曲,电影让人疯狂的科技感和这款手表得到了完美结合。之后很多大导演也都钟情于这款表现力十足的计算器手表,因此它也成为《蝙蝠侠:黑暗骑士》《绝命毒师》等众多电影电视剧作品的角色同款。没错,这款电子表就是这么火。当然Casio CA-53W的口碑来自电影只是—方面,另一方面这款手表的功能性也很吸引人。除了计算器功能外,Casio CA-53W拥有长达5年的续航时间,50米防水和星期、日期显示功能。
苹果做游戏机是种怎样的体验
Apple Pinpin
也许会有人像笔者一样好奇,如果苹果公司做一款游戏机是怎样的体验?其实苹果公司早就尝试过了。1994年苹果联合万代公司推出了一款多媒体游戏机Apple Pinpin。从上市到退出市场,Apple Pinpin总共只卖出了5万台。5万台是个什么概念?同年发售的任天堂游戏机vb,最终卖出了70多万台,相比之下Apple Pinpin就是个弟弟,只卖了任天堂vb游戏机的一个零头而已。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开始将其品牌授权给制造数码相机、CD播放器甚至游戏机的其他制造商。看到商机的万代公司就联合苹果推出了这款Apple Pinpin多媒体游戏机。Apple Pinpin采用66MHz的PowerPC603e处理器,14.4kbit/s调制解调器并运行精简版Mac OS。4倍速光驱以及电视输出接口让Apple Pinpin不仅可以运行游戏,而且可以播放音乐和视频,甚至可以用来浏览网页。而且从外形看,Apple Pinpin也很像现在的微软Xbox和索尼Play Station游戏主机。更不用说Apple Pinpin的手柄还自带了万向轮,操控非常方便。
但Apple Pinpin一上市就面临了任天堂64位主机和索尼PlayStation的双重夹击。而且据说当时苹果公司的运营情况很差,已经到了被股东牵着鼻子的地步。可想而知,苹果公司在这款多媒体游戏机上的投入是少之又少的。因此仅有万代在独力支持Pin pin的销售和游戏开发。再加上Apple Pippin虽然理念超前,但是对阵的都是售价更便宜的游戏主机,599美元的售价让缺少游戏大作支持的Pippin没能掀起什么水花。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苹果公司主导Apple Pinpin开发的产品经理是李开复。2011年他曾在在微博上认真分析了Pinpin失败的原因。—方面,Pinpin这个产品是主打迷你Mac游戏机功能,对手很强大;另—方面,苹果只为这个项目支付40个开发人员的薪水,其他经费都是由合作伙伴万代提供;最后Pinpin的其他卖点,比如拥有独立开发的益智教育游戏,这在当年游戏主机市场上也并不受欢迎。
苹果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Macintosh Portable
2006年,《PC World》公布的最差劲科技产品Top 25排行榜中,苹果产品中唯二上榜的除了Apple Pinpin,就剩下苹果造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Macintosh Portable了。虽然拥有“便携(Portable)”的名头,但Macintosh Portable的笨重超乎想象,用“带提手的台式电脑”来形容这台7kg重的大家伙更合适,几乎和现在全世界最重的消费级笔记本电脑Predator 21X重量差不多。
我们来简单看看它的配置:16 MHz低功耗摩托罗拉68HCOOO32位处理器,1MB内存,256KB存储空间且支持扩展,9.8英寸的640×400分辨率TFT液晶全反射屏,内置的铅酸电池续航时间长达10小时,并支持多种充电方式。除了续航方面的表现.Macintosh Portable的参数配置完全参照的是当时的台式机标准,拥有和台式机对等的性能和扩展性。输入设备方面.Macintosh Portable使用了轨迹球和键盘的组合,而且支持轨迹球和键盘交换位置,方便左撇子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上配置轨迹球以及可交换位置的设计,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创意的设计。而且TFT全反射屏幕最大的好处就是省电,虽然要依靠外部光源才能看到屏幕内容,但却大大提升了电池的续航能力。苹果家的产品总结成功失败原因都很简单,MacintoshPortable也不例外,它没有流行起来的原因也是因为卖得太贵了。苹果甚至早小米9三十年,就尝试了用透明外壳版来收智商税-Macintosh Portable透明版的售价高达7600美元。当年在尝试过二代机型后依旧卖不动的Macintosh Portable匆匆砍掉了全部生产线,结束了自己一年都不到的短命一生。
裸眼3D手机你见过吗
夏普手机裸眼3D系列
2003年,夏普手機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然而当时的中国本土手机品牌杀得水深火热,那时候天天出现在电视广告里的波导手机就是国产手机的领军品牌。挣扎了两年的夏普,随着京瓷、松下、nec等日系手机厂商一起退出中国市场。2008年,预感到中国手机市场新一轮爆发后,夏普和素尼等日系厂商重返中国手机市场。夏普手机在2008年至2011年其间成绩相当不错。作为进口手机的夏普懂得标新立异,独特的日系设计也得到了高端女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很快苹果、三星和国产山寨机厂商开始在国内迅速吸粉,日系手机再次变得不吃香了。于是夏普中国手机业务选择了押宝自家很得意的裸眼3D技术,推出了SH8158U、SH8168U、SH-03C、003SH4款主打裸眼3d功能的手机产品。
此前夏普也计划在美国推出裸眼3D显示屏的笔记本,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最后不了了之。以夏普SH8158U举例:它搭载了高通骁龙1Ghz处理器,性能方面是主流中端机水准。SH8158U配备3.8英寸WVGA分辨率屏幕,分辨率为800×480像素,支持Android 2.2操作系统。这在当年是千元智能机的高端标配。而且SH8158U和SH8168U的屏幕采用了日本原装进口的3D液晶面板oSH8158U还搭载了3D双摄CCD镜头,拥有960万像素,支持720P视频拍摄。使用者只需连按两次拍照键,系统会自动将前后拍到的两张2D图像合成为手机可看的3D图像。网上有种说法,认为HTCG17是全世界首款裸眼3D+3D双摄智能手机。实际上,夏普SH8158U的发布时间比HTCG17早了近4个月时间。
然而遗憾的是,裸眼3D技术的使用虽然具有轰动效应,但裸眼3D有其本身的局限性。首先它采用高频闪烁的方式实现裸眼3D,长期使用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你甚至都很难用它支撑看完一部标准长度90分钟的电影。而且裸眼3D的可视角度很狭窄-在触摸操作的时候,因为视觉集中不在一个点,使用者也会感觉非常难受。因此裸眼3D应用于小屏、低亮度且使用可触摸屏的手机,本就是个不太成熟的搭配方案。再加上原本只有3D技术支撑的中端机配置,要卖四五千元的高端机售价,这就不能怪消费者不买账了。
事实上,裸眼3D作为夏普的看家本领,每隔几年就会被夏普拿来试探市场。比如之后的2014年元月,夏普为自家的85英寸8K电视加上了杜比音效+裸眼3D效果。科技网站Gizmodo在体验过之后表示,这台电视上的裸眼3D效果并不好。原因其实和之前的一样,观看角度限制了85英寸电视的发挥,如此大的观看角度,在视觉中心延伸之外的3D画面效果会随着尺寸的增加越来越差。Gizmodo网站甚至直言不讳地称:“夏普的这台电视根本就没有观看角度,3D效果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坏掉了。”而纵观裸限3D的历史,也不是夏普一家在这项技术上栽跟头。各大知名厂商推出的裸眼3D手机、游戏机及电视等产品,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25年前的VR眼镜
任天堂Virtual Boy
1993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将两组同时生成的图像输出至双眼,并使之看起来像是一幅立体影像空间”。当然它和今天的VR技术还是有很大差距,因为这项技术只能用红与黑双色图像呈现。时任任天堂第一开发部部长的前任天堂灵魂人物横井军平,第一次在看到应义塾大学看到这项研究成果的时候非常兴奋。早在1985年,美国创业公司Reflection科技利用LED屏幕进行线阵扫描的方式,开发出了应用于飞行员训练的3D环绕头部追踪设备Private Eye。横井军平曾对Private Eye的创意大加赞赏。这次有了双眼立体成像技术支持,横井军平自信地认为,3D游戏眼镜的创意将会横扫市面上的游戏机,为未来的游戏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这种标新立异的产品一经提案,就给任天堂的管理层带来了极大震动。但是除了时任任天堂社长的山内溥,几乎所有人都对这项工程表示强烈反对。不过在山内溥的大力支持下,Virtual Boy项目还是启动了。横井军平迷之自信地不断鼓吹下,山内溥甚至打算让Virtual Boy取代Game Boy成为任天堂新的经济支柱。随后,Virtual Boy的原型机在1994年年末开始参展当时日本及美国的各大游戏展会。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业界惊叹于Virtual Boy的超前思维,但试玩的玩家反馈却认为它很糟糕。先不说Virtual Boy在图像方面和已经有了CG画质图像的PlayStation主机根本没法相比,单说设计方面Virtual Boy也暴露了一个大问题——Virtual Boy的原型机和后来的VR眼镜同样是直接固定在玩家头上的,当玩家稍微晃动头罩,就会引起显示器的液晶偏振现象,从而导致图像严重紊乱。换言之,想要玩好这台标新立异的VR设备,你必须稳如泰山才行……
解决不了这一缺陷,对Virtual Boy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原本如果再增加半年开发时间,笔者认为Virtual Boy应该有力法解决这个Bug。但是对手素尼的新一代32位主机PlayStation开始呈现热度高涨的情形,山内溥坐不住了,突然决定提前将完成度不高的Virtual Boy推向市场。好在横井军平临时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给Virtual Boy眼镜下面加了一个简易支架。于是Virtual Boy就从最初的头戴式设计变成了放置在桌面上的固定游戏设备,虽然彻底解决了晃动问题,但Virtual Boy也脱离了最初便携式设备的华丽构想。提前发售也让Virtual Boy的首发游戏内容遇到了时间瓶颈,原本公司其他部门就不支持这个项目,逼着横井军平临时拉来第三方游戏工作室,才终于凑够了10款游戏随Virtual Boy同步首发。
有一幅图很形象地画出了玩固定在桌面的Virtual Boy的有趣情景,你要撅着屁股坐在地上,保持前倾才能让头部凑近眼镜,这个过程中双手也帮不上忙,因为你手里正握着游戏手柄呢。着急忙慌被推向市场的Virtual Boy始终解决不了舒适玩耍和游戏丰富性的硬伤。而且一份来自竞争对手的污蔑性报道,更是让Virtual Boy的销售雪上加霜,该报道指出Virtual Boy所使用的虚拟成像技术会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视力。报道发表之后Virtual Boy的销售陷入了完全停滞状态。
Virtual Boy是任天堂迄今為止最失败的产品,同时也是任天堂最具革命性的产品。即使用今天挑剔的眼光看,这款主机的造型也是非常前卫科幻的——拉长的手柄设计十分超前,看到的第一眼你很难将它和25年前的游戏设备联系起来。2016年VR领域开始真正火起来,任天堂又重新注册了Virtual Boy的商标。但现在看来这应该一种保护性注册的行为,之后任天堂并没有在VR领域有太大动作。但这些狗屁倒灶的商业行为并不能阻止粉丝对这款设备的钟爱。独立游戏开发人Jay Mattis就曾发布了用于Oculus Rift VR头戴设备的Virtual Boy模拟器,并把这款软件托管在Github上面让大家自由下载。
最有野心的游戏掌机
英伟达Shield Portable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任天堂和索尼牢牢统治着掌机领域。其间不乏挑战者陆续出现,英伟达Shield Portable掌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英伟达Shield Portable发布于2013年,它诞生之初叫Shield,但后来英伟达又陆续推出了Shield系列平板、Shield电视盒子等新产品,为了名称有区分才加上了Portable这一后缀。国内玩家也给它起了个贴切的绰号“神盾掌机”。
和同时期的其他掌机,比如3DS相比,Shield Portable的形态上的辨识度可以说非常高了——它看起来就像是在Xbox的游戏手柄上硬插上了一块屏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设计依然很时髦不是吗?尤其是它银色的扬声器和LOGO部分的设计细节,处处都让人感觉这个掌机界的“小兄弟”来头不简单。Shield Portable是英伟达的首款Android设备,搭载了自家Tegra 4芯片,为了成功驯服这颗性能傲人、发热也惊人的芯片,ShieldPortable甚至还内置了一枚小风扇。另外5英寸720P屏幕、2GB内存和7350mAh大容量电池的配置,在当年也让对手望风披靡。
由于采用了兼容性最强的Android系统,理论上Shield Portable可以兼容市面上大多数的小屏游戏。虽然受到屏幕尺寸的限制,有些游戏的转换体验并不理想,但这也足以让Shield Portable备受关注。但是坏就坏在英伟达并没有花太多精力为市面上已有的游戏做兼容和显示方面的二次开发,玩家想要找到一款在Shield Portable上完美运行的游戏,还真不是一件轻松就能办到的事情。但实际上,英伟达从自身优势出发,还是赋予了这款掌机很多不常见的创意功能。比如配合英伟达自家的中高端显卡的GameStream功能,可以让PC游戏通过无线网络串流到Shield Portable上直接玩。另外,英伟达2018年力推的GeForce NOW服务雏形,当时还叫做Nvidia GRID,可以将游戏的运算过程放在云端,这项服务也可以在Shield Portable上实现。
说完了优点,就该说说Shield Portable的致命缺点——它实在是太重。Shield Portable的重量为600g,对比来看Xbox的常用手柄只有167g,差不多是Shield Portable的四分之一了。如果想要用Shield Portable,你可能需要进化出两条怪力麒麟臂才能略显轻松。同时因为屏幕大小的原因,你又很难把它放在桌面上玩。而且和主机玩家或掌机玩家相比,被市场惯坏了的PC玩家是有—说一的难伺候,这也让掌机这一形态,很难走入PC玩家的主流视野。而且这么贵的掌机,让主机玩家也很难接受,因为会少了摔手柄的乐趣。但我们必须要肯定,Shield Portable在工业设计方面和对游戏方式的探索上,已经是超越了自身年代局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