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与途径
2020-04-20王少光刘雪寒
王少光 刘雪寒
摘 要: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其中,“立德”是核心,“树人”是目标。唯有先立德,方能树人。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呢?文章依次从策略和途径两方面进行探索,力求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50-02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知识教育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德育。一个人即使掌握的知识再多,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也很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废人。在初中阶段,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科目之一就是语文。如何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来落实立德树人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德育
语文教师在讲解教材时,要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黄河颂》,作者慷慨激昂地赞美黄河,极具感染力。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赞美黄河,但实质是通过对黄河的赞美来表现伟大的民族精神。教师要有目的进行讲解和引领,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从而增强爱国精神。朱自清的《背影》以及冰心的《荷叶母亲》的主题是感恩和爱,对此教师要通过深情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文中那些蕴藏着浓浓的爱的小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描写的虽然是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即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要悲伤放弃,要勇于面对,一步步解决困难。教材中类似的课文还有《再塑生命的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对这类主题的课文,教师只要稍加引导,都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讲解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文知识层面,还要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1.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感丰富的诗歌或者散文的教学中,朗读法至关重要。如在教学《黄河颂》时,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对黄河、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那么朗读法就派上用场了。教师进行了相应的朗读指导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有节奏、有情感的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诗歌中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因此,在对这类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朗读法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
2.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法是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如直观演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图画或视频再现等。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有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体会。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可在文章讲解之前播放一首歌曲《父亲》,或者播放关于父爱的视频,将学生带入这种情感里,为后面的情感教育做铺垫。
3.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法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教完《桃花源记》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文中的渔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就需要用讨论法来让学生明白看问题要有两面性,既要看到渔人身上的坏,也要看到渔人身上的好。学生讨论后,很快便能得出渔人身上的坏是指背信弃义;不可取,但是,他身上的敢于冒险精神却是可赞扬的。这种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的方式往往比教师直接说教更深刻。
(三)走出课堂,落实到日常生活细节中
语文教材中有些故事内容可能离学生日常生活太远,以致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其中蕴涵的德育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使德育真正地融入学生的成长生活。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里说的是当生命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勇敢面对,把困难一步步化解。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举例,如告诉学生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要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一步步去化解困难,不能随意放弃。
再比如,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發生了矛盾,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讲给学生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能明白为人处世要懂得换位思考,并把它付诸实际行动,而不要只是喊口号。
二、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
1.在课前导入环节落实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教学做好铺垫,将学生带入情境。所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如,在讲解《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课前导入环节对学生进行提问。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感觉学习难不难?”生:“难。”师:“那假设你们现在眼睛看不见了难不难?”生:“太难了,不敢想。”师:“那如果你们现在不仅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呢?”生:“我的天啊,这样根本无法生活了还怎么学习,简直不可能。”师:“是啊,实在是太难了,简直不可能,可是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她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将不可能化为了可能。她不仅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学习,还成了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海伦凯勒。”生1:“天哪,她是怎么办到的,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生2:“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都能成为作家,老师我太佩服她了!我们要向她学习!”这样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冲击,能为后续的德育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分析文章写作背景环节落实
语文教学中,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分析文章写作背景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前提。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流露,如果不对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分析,那么作品的教育意义将大打折扣。
比如,在教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时,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闻先生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明白当下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的。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要将闻一多先生的身份、社会背景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闻先生的爱国之情。如果在教学之前未介绍闻先生以及此次演讲的背景,学生将无法深刻地体会闻先生的这种爱国情感,无法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3.在分析人物形象环节落实
分析人物形象,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及道德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
比如,在教《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通过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邓稼先身上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爱国精神。在讲解《桃花源》一文时分析渔人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渔人的背信弃义不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藤野先生》一课教学中,通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心、治学严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落实立德树人。
(二)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1.在写作指导中落实
写作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写作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抒發情感,表达观点。
如开篇点题能直接表达感情。《背影》开头第一段直接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的动作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以此来表现浓浓的父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认真观察,在写作中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或刻画形象。
2.在写作评改中落实
写作评改除了对作文中存在的缺点或优点进行评改外,还应对学生的作文中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行相应的思想指导,从而落实立德树人。
比如,当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嫌父母啰唆、管得太严格时,教师应该及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作文评改开导学生,让他们懂得体谅、理解父母。
再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正面临某种困惑,有些学生平时害怕向教师寻求帮助,便会写在作文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引起重视,通过写作评改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从而落实立德树人。
3.在写作评讲中落实
写作评讲在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要在班上进行评讲,把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问题指出来。教师还可以在班上选取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朗读,尤其是一些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作文,如能表达亲情、爱国之情、真善美等主题的文章。因为这些优秀作文都是来自身边的同学,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
例如,开展有关德育的辩论赛,如“初中生该不该抽烟”“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开展与德育有关的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每星期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利用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阅读书单推荐给学生,给学生规定最低阅读量,并让学生每两周写一篇读后感。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从而落实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王丽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王民英.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J].现代农村科技,2016(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