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插图之力 叩说写之门

2020-04-20黄慧婷

教师·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写话插图

黄慧婷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具象思维为主导,而部编本教材的插图丰富,极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巧妙运用文本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写话信心以及观察、表达的能力,是为学生打开写话大门、激发学生文字潜能和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插图;写话;观察力;想象力;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30-02

教师应合理开发文本中的插图资源,利用学生对图画的兴趣,抓住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典型且趣味性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插图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一、借助插图,降低说写难度,树立说写信心

(一)由词到句,促进表达

对词汇量不多的学生来说,写话无从下手。如果我们结合形象直观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或许就能给学生带来一些灵感,让其进行初步尝试。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七字词句运用的第2题,有一幅孩子们在草地上活动的图画,要求看图写词语,再说一两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片,围绕图片的地点、人、事、物等信息写词语,如“山上、天上、牛、白云、小鸟、同学、我们、开心”。学生说一两句话的时候,可以不受所写词语的限制,从图片中观察所得的内容都可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哥哥和妹妹在草地上奔跑”。再逐步引导他们把话说得更具体一些,如“哥哥和妹妹手拉着手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他们唱啊跳啊,开心极了!”

其实,学生在脑中搜索词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有序观察的过程了,这些词汇无形中已经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这样由词汇拓展到句子,学生就有了很大的信心说话写话。

(二)从仿及创,激发表达

《明天要远足》一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共3小节,第1、第2小节的语言排列结构相同,笔者采用仿写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续写诗句。

那地方的(      ),

真的像(        )说的,

那么(           )吗?

学生埋头在插图里寻找,看到椰子树、海鸥等,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想法了:

那地方的(椰子树),

真的像(爸爸)说的,

那么(高大挺拔)吗?

那地方的(鸟儿),

真的像(妈妈)说的,

那么(自由自在)吗?

又如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教材中有一幅插图,展示了柳树、大树及果实、凤仙花,并标注了各自种子传播的方法(乘着风、蹦着跳着、炸开),图片及文字也给学生提供了想法。学生仿造课文中句式:

(        )有办法 ,

(                ),

(                )。

(                )。

(柳樹妈妈)有办法 ,

(她给柳絮宝宝带上降落伞),

(乘着风,起飞了)。

(孩子们就飞到田野山洼)。

(果树妈妈)有办法 ,

(她把果实宝宝献给鸟儿),

(鸟儿开心得蹦着跳着,飞往四方)。

(孩子们就鸟儿的粪便四处安家)。

正因为有了插图这一有效载体,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动植物各自传播种子的方式,加上课文范例的指引,学生准确生动地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天真而烂漫。因为插图为学生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拐杖”,所以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还可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

二、借助插图,培养观察习惯,抓住说写重点

(一)有序观察,条理表达

定格插图,则需要引导学生对画面展开细致观察。低年级学生分析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不高,观察时易被无关要素吸引,主次不分,抓不住重点,此时观察的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图画的内容,明白图画中是谁、在哪、要做什么以此抓住关键信息。第二,观察细节,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关注人物、环境等,看清人物外貌、服饰、动作以及所在环境等,由此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条理性。

学生理清人物与背景、图与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观察主次、细节等给予具体指导。确定主次,把握重点,这样说话、写话时才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如部编版第一册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有三幅图,第一幅,小兔站在一个大南瓜旁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南瓜运回了家,兔妈妈好奇地问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按照图画排列的顺序议一议每幅图,再让学生讨论:小兔是怎样应对这样一个大南瓜的?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小兔到底是怎样运南瓜的,第二幅图的空缺,留给学生想象。在教师的引导式提问引领下,学生对这三幅图有了初步的感知,并按照主次展开串讲,一个故事就有雏形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重点图画展开具体表达。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对比观察,点拨表达

有的课文有两幅及多幅插图,这些插图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我们可以对比插图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内容和中心。

如《夜色》诗歌的教学中,诗歌分为2小节,每小节各配一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对应第一小节内容,孩子望着窗外的黑夜,表情充满恐惧;第二幅插图也是对应第二小节的内容,爸爸带着孩子在夜晚散步,心情十分愉悦。在教授诗歌第一小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设想: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一瞧心就乱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一看到插图上黑漆漆的夜,一下子就仿佛置身其中。有的学生皱着眉头说:“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可怕极了!好像有妖魔鬼怪要出现了!”还有的说:“我怕家里那只可恶的老鼠又出来吓人!”在学第二小节时,结合插图鼓励学生说一说“在夜晚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也接受了黑夜美的一面,说:我看到了星星在黑夜里闪闪发亮,好像一双可爱的小眼睛;月亮散发着迷人的光辉,好温柔好温柔。看插图可以联想出美妙的东西。最后,可结合诗歌再观察这两幅图的景色变化以及学生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我”變成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从而理解“我” 对夜色由害怕到接受的心理变化,理解诗歌正是要告诉我们: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

三、借助插图,拓展想象空间,丰富说写内容

图画是文字的说明,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一)扩写,让插图动起来

课文插图是静态的,呈现某个瞬间的形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创造想象,使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使单一的画面丰盈起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让学生从诗歌“鱼戏莲叶间”展开想象,先让学生欣赏课文的游鱼插图,并指导想象:鱼儿在莲叶间做了些什么?绝美的水墨画中清清的池水、碧绿的荷叶、可爱的游鱼给了学生想象的动力:鱼儿在荷叶间玩捉迷藏,东藏藏,西躲躲;鱼儿在玩吐泡泡的游戏,比比谁的泡泡又大又圆;鱼儿在欣赏湖面美丽的荷花;鱼儿在水里进行游泳比赛呢……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时,学生在体会了树和喜鹊的孤单后,教师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树和喜鹊有了邻居之后很快乐,喜鹊每天天一亮,叽叽喳喳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又叽叽喳喳地飞回窝里!叽叽喳喳一词说明了喜鹊不再孤单,有人陪他们聊天了!它们叽叽喳喳地说些什么呢?学生结合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讨论:早上好!昨晚我做了个美梦呢!梦里我吃到了又肥又美的虫子。晚上好呀!很高兴和你度过美好的一天!咱们明天见!晚安,祝你好梦!学生质朴纯真的话语打动了笔者,多么美好的友谊啊!树和喜鹊们再也不孤单了!多好呀!

文本中的某些地方留给了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有的表达含蓄,有的简练,留有悬念,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在写得简练、含蓄的地方下功夫,可以联系前后插图,展开具体描写,写出情感。

(二)补白,对插图做延伸性想象

文中的插图是为衬托文章主题服务的。其中,单幅、少幅插图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意境,进行延伸性想象;也可引导他们展开发散性思维,想象不同的结局;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安排画面。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中,课文的结尾有悬念,留下令人思索的话题,再看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可以追问学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种葫芦的人明年如果再种葫芦,会有收获吗?”以文本的终点为起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编写故事。让学生的想象又跳出插图,从有形联想到无形,由此及彼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如《坐井观天》一课,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在文末拓展写话: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再也不愿做井底之蛙了,于是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创编,可以大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当然,这中间肯定有部分学生的想象不合情理,但在这些想象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成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创作,并给予鼓励,以此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长久之趣。

低年级的写话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写话思维模式,依托课文插图创设写话环境,在反复长期观察训练中,培养能力,积累素材,构建思维框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黎明.巧用课文插图 架设说写桥梁——利用插图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J].小学教学参考,2014(16):76-77,78.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写话插图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词语教学的智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