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的“课堂”
2020-04-20寒江
寒江
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世界各国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研学旅行使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那么,世界各国的研学旅行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由贵族兴起的游学
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研学旅行被称为“大陆游学”。早在17世纪,英国王室就有教师带领王子们周游列国的先例;到了18世纪,英国游学领域逐渐兴盛,受众也从单一的贵族化向大众化转变,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日益高涨,政府也开始为研学做出了制度的规范,并将研学纳入地方性教学大纲之中,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英国的发展历史长,拥有大量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博物馆,所以英国学生的研学很多以此为主,学习英国传统礼仪、雕塑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实践课程。很多英国家长还会选择带着孩子一起旅行,有些没有家庭出游计划的学生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出游,在旅途中学习知识。
俄罗斯:掀起来华“度假热”
俄罗斯学校每到三四月会放10天春假。虽然这时大部分地区仍被严寒笼罩,但学校还是会组织外出活动。一些地方政府在春假期间会推出福利性活动,当地的孤儿和贫困家庭学生可获得免费观看儿童剧的机会,或被安排到当地保健中心度假。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沿边开放,不仅吸引了大批俄罗斯毗邻地区居民来华旅游购物,还在俄罗斯中小学生中掀起一股来华“度假热”。据中国满洲里口岸工作人员介绍,每年3月24日起,俄罗斯学校的很多中小学生会在老师和家长带领下到中国境内研学。
法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法国孩子们的研学方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做喜欢的事情”。有些孩子喜欢跟随父母去世界的某个角落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文化;有些孩子愿意选择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孩子交换度假,他们会在假期到英国、西班牙或是意大利的某个家庭,一面放松,一面进修,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法国人有句格言,“旅行造就年轻人”,因此,法国孩子们更喜欢学习“在路上”。
还有一些孩子喜爱到不同的博物馆去参观,他们享受博物馆蕴藏的知识量以及带来的震撼,法国政府也很鼓励这种行为,让他们免费参观博物馆,享受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设施。
日本:延续传统的修学旅行
研学旅行在日本被称为“修学旅行”,时间因学校而异,但一般都是在秋季的9~10月和春季的3~4月,日本的修学旅行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教育方式,起源于1946年,因是受日本政府支持的,所以在费用方面不会给学生家庭造成负担。修学旅行的方向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实施中,学校会依据学生的年龄不同而侧重有别,时间一般为期一周。其中小学生主要就近参观名胜景点或是集体泡温泉;初中生不仅需要去名胜景点,而且要把教科书中出现的国会议事堂、东京塔等列为参观景点;高中生则倾向把参观地点定位在自然体验方面,常去冲绳、广岛、长崎等地。另有不少学校,特别是一些私立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出国修学旅行,并将此作为特色写入招生简章里。
中国:建设研学旅游基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讀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句,提倡知行结合,在追逐远方的路上完成诗意的探索。在中国,“研学旅行”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带诸弟子周游列国,到徐霞客遍访天下名川大山,写就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都堪称是“研学旅行”的经典。
到了现代,研学旅行已经变成了课堂的延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方式,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推广。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鼓励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游学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和目的地。
能够让众多国家如此重视的研学旅行,绝非人们所理解的“带孩子出去玩一玩”“看看外面的风景”,而是有着清晰的教育主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各国的研学旅行,尽管研学文化、产品不尽相同,但是让孩子走出家门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人生的诗意在于远方,每一寸走过的路,都会化作内心的灵性。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孩子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广阔,人生也将变得更加宽广,这才是研学旅行的真正意义。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