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城蝶变一瞥

2020-04-20郝志翔郝幸田

企业文明 2020年1期
关键词:重钢重庆工业

郝志翔 郝幸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庆工业博物馆于2019年9月29日面向社会大众正式开放。我们闻讯来到依山傍水的重庆工业博物馆打探,一起领略这次重庆工业文化之旅,感受重钢百年厚重的历史积淀與企业文化。

重庆工业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李子林滨江湾区,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历时4年改建而成,展馆围绕近代以来重庆工业1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重庆对外开埠后民族工业的振兴,以及重庆工业为中国抗战、国民经济恢复、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重庆四大博物馆之一,重庆工业博物馆担负着“记载重庆工业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光荣使命。该馆由主展馆、“钢魂”馆以及工业遗址公园等室内外公共空间工业展品装置式陈列共同构成,着力打造具有创新创意、互动体验、主题场景式的泛博物馆。目前展品量已达16 000余件(项),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生产产品、文献资料、音像资料、专利技术资料、生产工艺、商标广告、生产生活用具用品等具有标志和典型意义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物品,特别是反映重庆近现代工业发展6个历史阶段的有关文物及展品。

步入宽敞的重庆工业博物馆,一股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的参观热情一下就被集体点燃。曾经斑驳沧桑的厂房,变身工业博物馆,继续诉说着重钢半个多世纪的传奇时光,馆藏重庆百年的铁铸风华。 老厂区严格保留着遗存段厂房外立面及其周边历史环境,尊重并保护轧钢车间的立体式钢屋架,内部功能调整不破坏建筑结构形式和风貌,仍然保留着车间和部分机器设备。与昔日不同的是,没有了钢花飞溅的喧嚣,有的只是工业文化的厚重。

主展馆——收藏重庆工业的铁铸风华

主展馆总面积约8 000平方米,由上世纪40年代初的“国保”厂房改建而成,该厂房在近80岁“高龄”时重焕生机。主展馆的6个展厅,分别为序厅、开埠——工业星火厅、抗战——工业大后方厅、三线——工业基地厅、改革——工业转型厅、未来——工业展望厅,展陈从回顾重庆工业走过的百多年风雨历程,到展望“十三五”以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全面展示了重庆工业为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巨大贡献。展陈设计中以“主题装置化,空间故事化”为策略,强化工业元素、工业精神、文化及信息内容,采用装置化的设计和声、光、电、多媒体等手段将历史展现出来,游客观看更加身临其境,让工业遗存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站在主展馆旧址前,枣红色的钢板和高大的玻璃幕墙融为一体,体现出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该馆以“无边界博物馆”为设计理念,利用老厂房遗留的柱、梁基础,采用钢结构体系,使主展馆与整个工业文化博览园在空间上连通、在展览上外延,将有限的展览范围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成为泛博物馆的主要载体。

在展馆内看到,宽敞的空间、墨绿色的钢结构、土黄色的杉木屋顶,显得十分古朴。在杉木之上看不到的部分,还增加了防水卷材、金属复合板等材料;西立面和南立面均增设墙体,让旧址建筑实现了封闭。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在修缮时尽可能保留了厂房的原貌,包括内部历年改造的痕迹和破损的痕迹,以增加可读性、可识别性和历史的沧桑感,如: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堵砂砖墙就得到了保留,它的颜色、质感和厂房初建时所用的青砖虽有一定区别,但经过近40年的岁月洗礼,它也被赋予了历史气息,在展馆中并不显得突兀。乘坐电动扶梯上至二楼,抬头就能看到的“工业星火”四个大字,向世人郑重宣告重钢人的大气磅礴与高瞻远瞩。在厅内陈列了各种微观情形模具、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一工厂兵器生产线设备等展品。工业大后方厅里则陈列着手榴弹等军火的模型。抗战时期,许多军工产品就是从重庆、从大渡口生产出来被运送到前线。

穿过一个空中长廊,便进入了三线——工业基地厅。这里不仅保留了很多机器设备,还对当年的绿皮火车、工人俱乐部等精美还原,让人仿佛回到了那段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时期。厅内置有一辆“长江”牌46型军用越野车,这是重庆长安汽车厂的工人与技术人员于1958年5月在没有任何经验和生产基础的艰苦条件下研制出的中国第一辆越野车,曾亮相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式,成为振奋国人的一个激动场面。

在主展馆里摆放着20世纪70年代由重庆汽车制造总厂手工打造的“山城”牌汽车;还有长安系列汽车——面包车、自主品牌轿车、合资企业轿车等约17款车辆。

此外,在主展馆能看到包括1920年重庆炼钢厂250轧机、1905年产的西迁设备大冷压机、1953年重庆机床厂产的中国第一台Y37型滚齿机、1982年造的嘉陵江索道车厢。该车厢不仅是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车厢,也是中国第一条自行研制的大型双线往复式过江载人索道车厢。

除此之外,还见到了1980年曾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嘉陵旋风”的嘉陵摩托车,以及1995年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款民用摩托车等展品。

精心打造的未来——工业展望厅则以观众体验为核心,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的形式,如采用新能源汽车滑轨屏、风力新能源互动展项及多种多媒体手段,将展示技术与展览陈列完美结合,不仅将装备产业、技术服务产业、能源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智能产业、材料产业、汽车与摩托车作为内容进行展陈,更是从观众的体验形式上,将物理动力引擎、触摸装置、红外感知同环绕音效等各种技术有机地结合,把展项变为可感、可触的切身体验,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并使参观者能够充分感受当代科技的精彩魅力。

“钢魂”馆———再现重庆钢厂的“前世今生”

“钢魂”馆面积约5 000平方米,其名称寓意着“民族之魂、钢铁之魂、全民抗战之魂、重庆工业之魂”,是在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上进行活化利用、专题陈列、科普体验,呈现了“钢迁会”成立、西迁、在抗战大后方坚持生产、支援军工的恢弘历史。同时,该主题馆内不仅从物理维度设计了多个钢铁工业科普知识互动展项,详细展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游客可现场体验“挖矿”乐趣,还采用AR智慧化观展平台系统,呈现先进的数字化观展体验。

在“钢魂”馆厂房里,部分生产设备设施被原样保留下来,但却没有了往日机器的轰鸣。生产现场采取图文和场景还原的形式,无声地诉说着中国钢铁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馆中有一条讲述世界钢铁编年史和中国古代人类钢铁技术发展史的时空隧道,可以让人们轻松而深入地了解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步入“钢魂”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幅工业浮雕墙,浮雕右上角的“1938”和左下角的“1949”遥相呼应,象征着钢迁会在重庆的11年时光。浮雕在热火朝天的宏大背景映衬之下,目光炯炯的炼钢工人形象呼之欲出,他们脸上写着勇敢与坚毅,正用勤劳与智慧谱写着重钢的锦绣华章。以年度为单位的重钢发展的大事记,更是瞬间就将时间定格在每个辉煌的时刻,让人久久驻足,遐思不已。浮雕墙下的地面是当年重钢轧钢时排放废渣和废水的基坑原址,现采用钢结构及透明钢化玻璃覆盖地面下的这些基坑,原本布满灰尘和黑色油污,经过清洗如今也成为了一道景观。

往里走,重钢的前身——汉阳铁厂的微观模型、抗战时期重器西迁、从宜昌至重庆拆卸物资等场景一一展现。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部署将现存所有重点工业设施、项目、人才西迁。1938年3月1日,资源委员会与兵工署在汉口合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钢迁会”奉令成立后,担负起将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择要西迁至大后方重庆的重任,同时广泛组织流散在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拆迁工作。从1938年3月开始,至10月21日武汉撤守前截止,在长达7个月的拆迁过程中,钢迁会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汇集无数爱国志士,“细心筹划,大胆施工”,共从汉阳铁厂拆迁机器约3万吨,加上从上海炼钢厂、大治铁厂、六河沟铁厂等处拆卸的设备器材总量达到5.68万吨。钢迁会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头顶日机的疯狂轰炸,直面江川峡谷激流,备尝艰辛,将数万吨的机器设备成功抢运抵重庆大渡口,并在不到4年时间将工厂建成投产。仅用40天完成被誉为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实现了工业西迁的历史壮举,保护了中国工业的精华,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料记载,钢迁会在鼎盛时期有员工15 699人,抗战期间为全国兵工企业生产提供了90%的钢铁原料,成为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那时钢迁会除提供钢材供各兵工厂制造武器外,还试制、制造过飞机炸弹、迫击炮弹、德式磁质地雷、避弹钢板和卡宾枪用钢料等半成品武器,是抗战时期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国之桢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建设时期,重钢工人更是积极投身到火热建设之中。1952年4月10日,重钢成功试轧出新中国第一根重轨——中华式38kg/m重轨,并用该产品铺成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接着,重钢马不停蹄,不负众望,不断开发生产新品种,实现了矿用槽帮钢系列化。1984年军工用复铜深冲扁钢荣获“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为重钢赢得了“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美誉。这座在江岸边绵延不断的十里钢城,用它滚烫的钢水和熊熊的烈火撑起了整个西南地区的钢铁生产和建设。

徜徉于“钢魂”馆内,仿佛置身于我国钢铁工业历史知识的海洋。这里记录着辉煌的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书写了抗战大后方军工生产的民族传奇。这是一段血与火的时代记忆,更是用钢铁、用生命铸就的民族脊梁。

工业遗址公园——创意独特的环艺体验

工业遗址公园占地约42亩,位于园区西侧,这是一个以文物建筑和工业遗存为背景,以工业群雕为特色,兼具博物展览和观光游乐功能的主题公园。里边不仅布局大量珍贵工业设备展品,构成工业博物馆室外空间重要展陈序列,同时还通过艺术家创意打造了多个工业先驱人物雕塑和多座展品装置艺术主题雕塑。艺术家们凭着技法与灵感将破旧无用的工业部件重加拼凑、着色,组成了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工业迷城”,现已成为全国首屈一指、创意独特的视觉环境艺术体验区,旨在让游客在领略重庆百年工业精彩缩影的同时,还可体验工业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完美结合。

环顾整个园区,一些带着历史之蕴的建筑和大型工业设备映入眼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巨大的齿轮设备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没有往日机器的轰鸣,巨大的机械部件棱角分明、黝黑坚硬的钢铁躯干仿佛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像碉堡一般的钢水炉、高大的烟囱傲然挺立,为重庆工业重镇立下汗马功劳竖立的庞大机械设备,冷峻的身影与可转动的轴叶格外显眼,向游客无声地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历史,表现着钢铁冶炼的不屈精神。

走进园区,首先看到的就是“产业忠魂”板块。艺术家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塑造出了高6米、宽2.5米的造型新颖、坚如磐石的炼钢工人站姿雕像,象征产业工人的精神永存,是工业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个由金属线条构成的炼钢工人雕塑,极具力量感,代表了当时战斗在冶炼车间的工人形象。

此外,在这一板块,民生公司创始人、有“中国船王”“北碚之父”之称的卢作孚、聚兴城银行创始人杨粲三等一个个重庆工业先驱人物的雕像,高高矗立在重庆工业博物馆园区大门附近极富重庆地域特色的条石堡坎台阶上。

更具有視觉冲击力的就是静静“躺”在水泥基座上、全球唯一的被称为“镇馆之宝”的由重钢集团捐赠的8 000(HP)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该机由英国谢菲尔徳梯赛特戴维兄弟公司制造于1905年。1906年由张之洞等办汉阳铁厂时从英国购进,先后安装于广州、汉阳。1938年,该机随“宜昌大撤退”西迁至钢迁会大渡口厂区。1952年4月10日,这台长10米、高2米、重250吨的巨无霸蒸汽原动机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重轨——中华式38kg/m重轨,并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钢轨生产提供动力,后于1985年重钢节能改造后退役。这台马力蒸汽机见证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的重钢历史。据说1995年,英国人想以百万元的价格回购未果,因为它代表了百年前世界工业的最高水平,必须留在中国,让重钢的历史得以传存!还因为当年它有节奏的蒸汽轰鸣声响彻钢城上空,犹如战斗的号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重钢人的生产热情。

与厂房部分的厚重和沧桑相比,园区内广场部分显得更加艳丽与明快,广场中遍布着各种由机械零部件制作的雕塑,有的还被刷上了艳丽的色彩,仿佛孩童手中的积木。留存的建筑墻面上也多了彩色的涂鸦,如一座外表酷似小黄人其实是用旧的双洞液压机,20世纪80年代特钢所用5吨锤等设备及部件构建的气势恢宏的钢铁城堡,通过丰富有趣的造景和充满幻想的艺术涂鸦,让原本冰冷的机械设备幻化成一座新奇的工业迷城,体现了探索工业的无限乐趣。创作者将老的建筑和钢铁楼梯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阳刚不失阴柔的立体画。漫步其中,时间仿佛凝滞,机械的轰鸣声依然在耳边回响,如今的老厂区已不见斑驳的锈迹,而像是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让人只觉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再往园区里走,游客还可以和一架运—5型飞机亲密接触。广场上的雕塑——“振翅腾飞”,这是中国第一代轻型多用途飞机,它来自中国民航史上第一家民营航空企业——重庆三峡通用航空公司。飞机虽陈旧斑驳,但结构完整,前端向上,似乎随时可以展翅翱翔。第一眼见到它,就仿佛从它身上看到或听到了中国航空工业和中国民航业半个多世纪发展中许多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故事。

前来观展的游客自然也不能错过位于园内巨大的蒸汽机机车头展品。这两台庞大的老式蒸汽机车头机身上的“1905”字样及生产厂商信息仍清晰可见。两个火车头中间,是工业风的园区LOGO,配上INS风的栏杆,呆板的工业设备摇身一变成为重庆工业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打卡地。名为《驶向未来》的机车头,是由1971年重钢所用0357号蒸汽机机车头和1983年重钢所用1253号蒸汽机机车头组成,成为整个园区的精神符号,象征着从曾经的工业老厂区出发,驶向崭新蓬勃的无限未来。

园区内的“奔流浇铸”主题雕塑利用重钢曾经使用过的重达20吨的巨大废弃炼钢炉前承接钢水的铁水罐与消防水池结合,形成钢水与池水循环流动的大型互动水景装置,以表现浇铸的雕塑场景,仿佛从巨大的钢包中缓缓流入池中的是滚烫的钢水,和着炼钢工人的汗水,昔日热火朝天的炼钢景象瞬间重现眼前,使游客得到视觉听觉的双重体验,感受钢花四溅的火红年代。

一个名为“涅变重生”的雕塑,表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特钢所用钢包和料缸展品,该雕塑将炼钢炉前承受钢水的钢包与绿植结合,组成具有工业美感的巨型盆栽,象征着重庆工业不断迭代发展,在涅变中焕发新生。

沿着厂房旁边的一条路走到底,远远就看见那高高矗立在吊车横梁之上并守望着身下这片热土的18位工人勇士铜像。组雕总体长12米、高1.5米,他们或坐或立,造型各異,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故事。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溃退时在重钢厂内重要设备周围安放了1吨炸药,妄图炸毁重钢。这18位勇士自发组织拆运炸药出厂,不幸壮烈牺牲,用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保住了重钢,保住了新中国的工业血脉。这组特殊的雕塑就是为了纪念和缅怀护厂烈士们而制作的。

园区不仅注重景观造型的美学,对于传递历史也毫不马虎。园区内有一长廊景观,这是上个世纪的钢厂工人每日乘班车往返于住处与厂区间生活的“通勤车站”。长廊里的几个工人雕塑形象栩栩如生,生动直观地表现出了当时的候车情景,以唤起几代重钢人对老区生活的记忆与怀念。

穿梭在这片热土之上,每一寸土地、每一件事物,都有钢铁留下过的痕迹;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画面都是难忘的故事。通过实地参观,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重庆工业的辉煌历史,对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倍感自豪;丰富了对钢铁工业的再认识。那就是:中国工业从闭塞落后,到奋起直追,再到如今“中国制造”享誉世界,重庆工业身处其间,在中国工业历史上抒写了重要一笔,几代工业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必将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不管明天怎样,我们都不该忘记历史,不该忘记几代人的热血奉献,这或许也是工业博物馆所传递的价值所在。

(第一作者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重钢重庆工业
重庆客APP
这里保存着重庆的钢铁记忆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工业人
在这里看重庆
搭个舞台与历史对话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重钢3号高炉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