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改革史专题复习

2020-04-20龚圣贤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0年3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

龚圣贤

中外改革史是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从考查内容上看,命题点比较多,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从能力要求上看,侧重考查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点梳理】

一、管仲改革

1.时间:春秋时期。

2.人物: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3.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4.作用:齐国国富兵强。

二、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人物:商鞅、秦孝公。

3.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4.主要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⑤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⑥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⑦统一度量衡。

5.影响: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5世纪。

2.性质:封建制改革。

3.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4.主要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四、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

3.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

5.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6.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7.救国方式:变法、改革。

8.性质: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9.目的:挽救民族危亡(首要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根本目的)。

10.内容(措施):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1.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12.结果:失败。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3.失败的原因:清朝的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14.作用: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1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必须进行革命。

五、中国现代的改革

1.土地改革

(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①时间:1950年。②机构:中央人民政府。③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做法(具体实施):①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5)结果(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历史意义:①政治方面: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②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

2.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

(2)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

(3)措施:对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1954年起,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4)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5)存在的缺点(出现的问题):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6)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②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时间、地区及内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②主要方式(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影响(作用、意义):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②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③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启示(感悟):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適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④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科教兴国。

4.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①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最大)。②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青岛、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3)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昆明等城市。

(6)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对外开放格局:①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②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六、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

2.领导者:孝德天皇。

3.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3.时间及领导者: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4.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评价:①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进步性: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③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八、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内忧外患):

(1)内因:幕府统治危机。①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②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2)外因:外族侵略,民族危机加深。1853—1854年,美国舰队两次闯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日本被迫同意开放港口。

2.时间:1868年。

3.领导者:明治天皇。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方面,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善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6.评价:①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积极作用(进步性):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③局限性: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④消极作用: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九、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许多弊端。

2.领导人:列宁。

3.时间:1921年开始实施。

4.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十、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经济严重下滑。②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2.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3.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主要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②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⑤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作用: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7.局限性: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十一、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戈爾巴乔夫改革:实施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知识拓展】

1.怎样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入侵,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领导阶级相同:都以最高统治者为首。③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的实力不同,中国的皇帝没有实权。②国内的形势不同,中国当时顽固派势力力量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为变法扫除了障碍。③结果不同:中国变法仅103天就失败了,而日本取得了成功,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体制创新的?

(1)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使经济得以恢复。

(3)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创新之处在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等。

4.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提升训练】

1.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D.文成公主入藏

3.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4.《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材料中“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仔细阅读下面“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对外开放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B.开放14个沿海城市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掀起了新的大潮

C.进一步开放沿江、内陆省会城市和沿边城市

D.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A.农村实行政社合一

B.农业合作化完成

C.封建土地制度废除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D.大化改新的影响

11.“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12.“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實际上,法令在农民中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B.日本明治维新

C.美国南北战争D.中国土地改革

13.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始于19世纪60年代 ②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③改革后都野蛮侵略中国 ④都涉及土地私有权的改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由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突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15.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文中“另一条道路”是指实行( )

A.斯大林模式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6.“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毁灭”这个超级大国的苏联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17.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8.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B.国家采取放任自流政策,让企业自主摆脱危机

C.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新经济时代

D.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

19.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向中央汇报工作时,希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邓小平当即果断指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最先拥有“自主权”的城市有哪几个?

材料二:1978年以来广东及全国经济增长变化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4年间广东经济有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我国农民创造的责任制形式,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4)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应该走什么道路?

(5)随着港澳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世博梦、航天梦、航母梦等的实现,“中国梦”正在一个个成为现实。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历程中你有何感悟?

2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新的经济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材料二:1933—1937年,罗斯福政府拨款120亿美元,用于筑路、造林、水利等工程,解决了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它的内容包含: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残废、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1)材料一表明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它“新”在哪里?“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第一轮高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等,从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开展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将改革开放推向新一轮高潮,中国经济又一次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围绕加入WTO利弊问题的争论,中国再次迎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中央果断加快入世谈判,中国成功入世,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里实现快速增长。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2013年2月初,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该意见确立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等改革目标。

(4)分析材料四,從起因和目标两方面,概括出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5)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美两国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6)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C 6.C 7.B 8.D 9.D 10.B

11.D 12.A 13.D 14.B 15.C 16.C 17.C 18.D

19.(1)深圳、珠海和汕头。

(2)广东经济增长速度由1978年远远落后于全国,到1984年迅速追上全国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在深圳等市开设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等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

20.(1)“新”: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2)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改革开放的深化都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或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进行;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需要;深化改革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深化改革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5)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有正确的领导;有制度的保障。

(6)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中国经济
“改革”就是涨价吗?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