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关注学科素养
2020-04-20王爱忠步翠玲
王爱忠 步翠玲
2019年山东菏泽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在延续往年试题思想性、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综合性特点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整体立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育人功能,重视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彰显中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分析
1.堅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2019年菏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材料,加强情境设计,以感染触动学生,帮助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如第24题以某中学九年级(1)班组织以“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等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人民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教育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地位是由国家的性质与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增强政治认同。本题还通过让考生续写的形式,让学生总结4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进而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奉献自己的青春。
2.强化育人导向,引领学生明德修身,涵养品格。
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基本逻辑。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真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2019年菏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通过选材集中反映、情境强化引导、答案明确指向等方式,引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如第13题,通过济南交警魏弘杨弯腰给一位过马路的孕妇系鞋带的暖心场景,教育学生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拥有爱心,学会善待他人生命,积极帮助他人,引导学生培养向上向善的品格和敬业奉献的精神;第15题通过漫画《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启示学生在生活中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第18题,通过对菏泽市广大市民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的思考,激发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第21题第(1)问,通过品读“习语金句”“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结合“立志成为篮球运动员的小明,在校队选拔中落选”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战胜挫折,培养学生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行的品格;第21题第(2)问,结合“班里转来一位少数民族同学,老师让你和这位新同学同桌”的情境材料,引导考生与少数民族同学多沟通交流,平等相处,团结友爱,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第22题通过分析生活情景“让座”,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换位思考,认识尊老扶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落实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3题,借助我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以知识竞赛和宪法宣誓活动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填写法律知识和写宪法宣誓词,意在增强学生宪法意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3.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
突出社会热点,聚焦社会问题,关注现实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灵魂,也是近几年菏泽中考试题选材的总体趋势。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
综观这份试题,所涉及考点源于教材,命题突出教材重点,材料紧扣社会热点。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成为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中国运动员孙杨坚持要求重升掉落的国旗、“中国品牌”华为、港珠澳大桥建成、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济南交警魏弘杨弯腰给一位过马路的孕妇系鞋带、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开幕、我国第一个宪法宣传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等。这样设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分析社会热点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拉近他们和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增强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份好的道德与法治试卷,不应回避热点问题,而应迎着热点上。201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00周年。2019年菏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结合课程标准中“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的活动建议,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节点,设计了第24题,可以说是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炉,关注热点,突出了试卷的时代性特征。
4.运用多种方式,考查主干知识、创新思维。
重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019年菏泽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素养进行考查,检验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夯实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例如,第2题涉及的正确认识自我,第3题涉及的诚实守信,第6题涉及的检察院的职能,第7题涉及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19题涉及的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第23题涉及的国体、民主集中制,第24题涉及的党的有关知识、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针政策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
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是2019年菏泽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又一特色。2019年菏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更加注重学科内综合,以及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应用结合。例如,第14题,既考查了自由,又考查了正确行使权利;既考查了拒绝不良诱惑,又考查了合理利用网络,体现了考查的综合性。再如,第20题,以习近平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讲话这个重大热点为载体,既考查了重大时政,又考查了环境保护;既考查了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又考查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既考查了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贏的中国智慧,又考查了携手合作建设美丽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梦想。第24题,知识的综合性显得更为突出。该题以“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设置学习探究活动,关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节点,第(1)问涉及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执政理念等学科知识;第(2)问实际上考查了初中教材中国情国策知识;第(3)问重在学以致用、落实自己的实际行动,知识覆盖七年级上册内容、八年级上下册内容、九年级上下册内容。能力层面上,该题既考查了分析问题能力,又考查了解决问题能力;既注重发散思维能力考查,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
创新性是中考评价体系重要的考查要求。2019年菏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考生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例如:第12题,让学生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既考查了一年来学生需要了解的重大时事,又考查了教材相关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该题涉及四个新闻事件,增加了考查容量,有助于学生平时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第21题,以“习语金句”为载体,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该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自身实践与体验进行答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第22题,通过“让坐”场景的设置,让学生从道德角度和法律角度谈看法,考查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第23题第(2)问让学生写出宣誓词,第24题第(2)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续写,第24题第(3)问让学生列出主题班会发言要点,都为学生创造了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命题创新性的特点。
总之,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没有了市场,既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又引导学生注重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素养的提升。
二、阅卷情况分析
2019年菏泽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学生的平均分偏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从命题主观性来看,2019年中考试卷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的比例由2018年的5:3:2调整为5:2:3,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考试题的选拔功能,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主要表现为书写潦草、错字连篇、语言不规范、主干知识掌握不够。例如:第23题,第(1)问考查了国家性质、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格尊严和国务院的职能,第(2)问让写出宣誓词,本来是7分送分的题目,而结果平均分只有2.12分,难度系数为0.3。该题成为本份试卷主观题中失分最多的题目,把“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转政”“人民民主专制”“人民民主专治”;把“民主集中制”写成“中央集中制”“民主集权治”;把“人格尊严”写成“人格尊言”“人身自由”;把“执行”写成“行政”“行使”。第22题,相当多的考生“权利”与“义务”不分,“权力”与“权利”不分,“法律”与“道德”知识不分等;不会用学科语言答题,到处是大白话,如有学生答“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2.阅读试题不深入、不认真、不思考,审题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与学习习惯。例如:第21题第(2)问,一些同学只想到了“平等相处、团结友爱”,而没有注意到题目中“少数民族同学”是让回答“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内容;第(3)问,要求学生列举国家为协调城乡发展采取的措施,有些同学答成了共同富裕的原则。第24题第(1)问,要求“运用党的有关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人民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些学生国情国策谈了一大通,而没有注意运用党的有关知识,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执政理念回答问题;到第(2)问续写时,答案还写“坚持党的领导”,不会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没有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等。
3.学生思维能力差,体验少,缺少实践经验。例如,第22题第(1)问,针对的是大学生,有些学生评价的是老人与女儿的行为,且没有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全面思考分析,知识迁移能力差;回答第(2)问“假如你在乘车时发现有人霸占自己的座位,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时,生活经验少,在列车上解决纠纷不找列车员、乘警,而是找司法机关等。
三、备考建议
1.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道德与法治课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核心素养没有错,但不能忽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课程标准所列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我们都必须一一对应教材,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对主干知识内在联系的复习,我们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主题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打破章节界限,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而“看一点,连一线,带一片”,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提升整体思维能力。
2.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要学会关心时事,关注时政热点的大背景,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经常看报纸、电视上的新闻,关心家乡和身边发生的事,特别要关心与自身有关的实际问题与热点问题,学会整合资源,借助热点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学科素养,提高应试技能。
在平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用学科术语,避免答案“口语化”。同时,要加强习题训练,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针对往年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题型,要总结答题的规律:如培养认真审题习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回归教材,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找准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组织答案不脱离材料,条理清晰,要点突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