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的途径

2020-04-20符辉军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阐述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的内涵,基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沿用“满堂灌”教学模式的现状,论述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性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互动性 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133-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课堂互动性,丰富教学互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教学互动中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包括了师生之间互教互学,生生之间交流、合作、讨论等方面。但是在许多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还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仍处于单向知识输入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少,导致课堂氛围低迷,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些交流互动只存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启发和引导,造成了只见“对话”不见“思维”、只见“交流”不见“引导”和“启发”的现状,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性的途径。

一、在情境中互动,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才能获得良好的課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创设“生活化”“启发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内在“潜伏”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农村小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互动中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今天小英和妈妈一起去银行存入100元,再取出100元,看到存折上打印出来的数据分别是“+100”“-100”。

师:同样是数字100,代表的含意相同吗?

生:不同。

师:既然不同,如何用数学语言分别表示出来呢?

生:存入100元用正数表示,取出100元用负数表示。

(教师引出负数的概念)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负数?

……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创设了有趣的“分饼”情境,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有趣的游戏活动。笔者给每名学生发一块圆形的芝麻小饼,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将这块芝麻小饼平均切成两份,其中一份占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切成四份,其中的两份占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切成八份,其中的四份占几分之几?(如图1所示)学生动手切饼后发现,上述三种情况可以分别用三个分数表示:[12]、[24]、[48],而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12]=[24]=[48],你们能够猜想到什么数学规律呢?学生受到启发,进行探究,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笔者在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动的生活元素,创设了上述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互动过程中发现了数学规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不仅获得学习上的满足,还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学生在这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不仅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还唤醒内在驱动力,更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实现了对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互动教学,学生收获的不再是冰冷的概念与理论,而是基于生活现象的数学思考,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互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数学互动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进行“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的生活体验和操作体验,还要让学生尝试运用想象力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这个桥梁,积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笔者给出以下数据,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些长度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再动手进行验证。

(1)2cm、3cm、6cm;(2)3cm、6cm、9cm;

(3)6cm、7cm、8cm;(4)5cm、9cm、9cm。

学生纷纷大胆想象,然后动手验证。

生1:第一组数据2cm、3cm、6cm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没有另一根小棒长。所以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如图2)

生2:第二组数据3cm、6cm、9cm也不能围成三角形。两根小棒的长度加起来刚好等于另一根小棒长度,怎么摆也围不成三角形。(如图3)

生3:第三组数据6cm、7cm、8cm可以围成三角形。(如图4)

生4:第四组数据5cm、9cm、9cm可以围成三角形。(如图5)

师:同学们总结一下,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

学生经历在大脑中想象后,动手进行验证,最后抽象出结论的过程,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提炼与内化,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层(单位:cm)你能想象这个长方体每一个面的大小和形状吗?

前后:⑤×2

上下:②×2

左右:④×2

第二层(单位:cm)你能想象这个长方体每一个面的大小和形状吗?

前后:②×2

上下:②×2

左右:①×2

笔者给出图形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 通过观察第一层的图,你能想象这个长方体每个面的大小和形状吗?

问题2 通过仔细观察,你能算出①~⑥分别对应长方体的哪个面吗?

问题3 如第二层右边的图,如果把高变长,并且只有3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原来这个长方体的哪一面对应哪个图形吗?

问题4 由第二层前后:②×2;上下:②×2;左右:①×2,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5 想象一下第二层的三条棱会构成什么样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问题6 特殊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点,这一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和面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线、面、体三者的特殊关系,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想象体验互动过程中,教师只给出三条棱的长度并且将高变长为6cm,不仅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是由长、宽、高决定的,还让学生通过想象每个面的大小和形状,探索特殊的长方体(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有4个面的大小和形状相等。

三、在实践中互动,让学生收获成就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使其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学生会有疑惑:既然已经学习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作用呢?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问题,让学生对“百分数”的含义有初步了解(如图9)。

你能解释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

[(1)一件衣服的面料,棉的含量为75%

(2)一种商品,顾客的好评率为97.5%

(3)一部电影,已下载35%

(4)一瓶饮料的果汁含量是45% ]

接着,笔者再向学生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百分数”是被广泛应用的。比如,人们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总是习惯进行好评率的对比,选择好评率高的商品进行购买,好评率就是用“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购买衣服时,衣服的商标上用“百分数”标注衣料的成分含量;在食品包装中,也会用“百分数”标注食品成分含量……

然后,笔者让学生找来一些商标,要求学生把商标上成分含量的“百分数”换成分数(如图10)。

通过换算,学生发现如果运用“百分数”标注成分含量的话,顾客就能直接了解面料的成分并进行对比;而如果运用“分数”来标注成分含量,由于分数的分母、分子不同,比较起来很不方便。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运用“百分数”进行数据对比的好处,从而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百分数”的重要特性,并在实践互动活动中收获成就感。

通过唤醒、想象、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簡介:符辉军(1975— ),广西防城港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数学课堂教学。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小学数学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