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文言文课中实施“以形索义”教学

2020-04-20林梅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以形索义”教学在初中文言文课的实施,基于该教学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提出“以其直观形象,探求词汇本义;以其本义引申,掌握词义规律;以其形义一致,体会文化底蕴”等运用方法。

【关键词】以形索义 初中语文 文言文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111-02

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文言文内容,但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其语音、词汇和语法对照现代汉语均有明显的差别,以词汇差别为最,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造成较大阻碍。因此,需要一种专门研究古籍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解读与理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以形索义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以形索义”的相关概念分析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探求、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属于传统训诂学手段之一。“训诂学”是一种汉文古籍释读术,属于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范畴。其根据文字的形体和声音,解释文字的意义,尤其适用于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的研究。

二、“以形索义”的适用范围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以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其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汉字的构成及使用方法共计六种,谓之“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六种造字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以形索义”分析,其中象形、指事、形声及会意与汉字形体关系密切,能够利用“以形索义”探究词义,而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则“本无其字,依声讬事”,均是用字之法,不与汉字结构相关,因此不适用“以形索义”进行词义探究。

此外,并非所有字形均适用于“以形索义”法。由于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阶段,愈向后发展,其原始造字意图便遗失愈甚,尤其是现代的简体字,在运用“以形索义”解读时应当格外慎重,必须将其字形上溯至甲骨文、金文、篆书等阶段方可考虑采用。

三、“以形索义”的实际运用

(一)以其直观形象,探求词汇本义

汉字具有寓意于形的突出特点,通过分析其直观形象探求词义,能够将知识点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在形象、实物和事实基础上形成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一些象形字,如日、月、人、木、竹、鼠等,观其字形便知字义。指事字虽然存在部分抽象符号,但也具有明显特征,根据其字形能推测出字义,如“本”是在“木”的字形基础上,在其下部添上一横,表示起根部;“旦”是在“日”的字形基础上,在下方添上一横,以示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刃”是在“刀”的字形基础上,加上一点,以示刀锋位置;“上”“下”均是以横线为分界,用一点或短线表示上方位置或下方位置。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构成字形,如“耒”在甲骨文中形似曲柄犁头的翻土农具,因此以“耒”为部首的字均与劳动生产或农具相关,常见的有“耜”“耧”“耕”“耙”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二者不可得兼”一句,由于现代汉语具有双音节特点,学生往往容易将“得兼”误作“兼得”,这除了语言习惯之外,还可能因为学生不理解“兼”作何解。对此,笔者采用以形索义法对“兼”字进行分析。首先,笔者展示金文的“兼”字(见图1),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一字形,并提问:“大家觉得这个字形像什么?”有学生表示:“竖线的部分很像两根禾苗。”接着有学生补充:“竖线中部的横线很像一只手把两根禾苗同时握住了。”肯定了学生的观察成果,笔者再引用《说文解字》的记载:“兼,并也。”正是学生所描述的“一只手同时握住两根禾苗”之意,即“同时具有”,至此,学生开始意识到一个“兼”字便能表达“兼得”之意,“二者不可得兼”绝不同于“二者不可兼得”的意思,而应该断句作“二者/不可得/兼”。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兼”的含义,有效地杜绝了误记为“兼得”的可能性,同时也明确了正确断句。在此理解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现代汉语中包含“兼”字的词语,如“德才兼备”“身兼数职”“兼容并蓄”等,以此作为拓展學习,深化“兼”字为“同时具有”这一含义的理解。

再如,由于字形相近,很多学生经常混淆“即”与“既”的用法,于是笔者运用以形索义办法,先向学生展示了甲骨文的“即”与“既”(见图2、图3),通过对其字形的观察和分析寻找记忆线索。学生仔细观察甲骨文“即”字后,发现其左边形似一个装食物用的椭圆器皿,中间有一横线,表示内有盛物,右边则似一人面朝器皿跪坐低头,做将食状。而甲骨文“既”字,则是一人头部调转,背向食器,以示吃饱离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这两个甲骨文字形后总结:“即”的本义为“近食就餐”,“既”的本义为“餐毕离席”,二者词义相反。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利用这一知识翻译“既出,得其船”,就能非常轻松得出正确的释义。由此可见,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形式探求词义,学生能够深刻掌握这两个字的字义,再也不会因为字形相近而混淆二者。

以形索义法将字形与字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原本抽象的词义变得形象直观,不仅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汇本义,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巩固词义的记忆。

(二)以其本义引申,掌握词义规律

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引申或派生出诸多义项,这也是初中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词汇的义项虽然显得杂乱纷繁,但均存在着明显而紧密的联系,其联系纽带便是词汇的本义,当本义明确之后,便能顺藤摸瓜找出其引申义的词义规律。通常运用以形索义法分析字形获得词汇的本义,便能够理顺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为探索其词义规律奠定基础。

例如,《桃花源记》一课中,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笔者对“邑”字采用以形索义法进行分析,首先从“邑”字的小篆、金文及甲骨文字形入手,学生观察后表示这个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是一个封闭的框或者圈,下方则仿佛一个跪立的人。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解释:《说文解字》记载,邑,从囗,表封域,国也。“邑人”一词中“邑”为引申义,表示“同乡的人”,在此“邑”作“乡邑”之意,表示“一般城镇”。当学生掌握了这一词义之后,笔者再进一步拓展:由于邑字从囗,也作“封域”之意,是受天子分封,所以有凭证、尊卑的含义,因此该字也从卪,即“瑞信”,天子颁赐作为凭据的圭玉,之后逐渐演变出一个偏旁阝,并由此推演出更多的新字词,如“都”“邦”“郡”等,多是与地名有关的词义。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中,曾出现三次“朝”字,分别为“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这三个“朝”字读音、含义均不同,学生不易分辨和记忆,于是,笔者采用以形索义法先探究词汇本义,并找出其引申义,由此梳理本文中三个“朝”字的正确读音和词义。《说文解字》中记载:朝,旦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学生也发现,“朝”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均都如一轮红日从草丛中升起,而月亮尚未落下,是一幅清晨的生动画面,由此可以判断,“朝”的本义是指从日出到早餐前这段时间,泛指早晨。随后从本义“早晨”引申出不同义项,如古代官员拜见君王、下属面见上司均在早晨,因而“朝”引申为“朝见”“朝拜”主义;在君臣见面的场所则将“朝”引申为“朝廷”主义;由于君臣见面,官员均须面向君王,因此“朝”又引申为“朝向”“面对”主义。通过以字形梳理其本义及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学生再根据本课上下文进行分析,很快确定“朝服衣冠”中的“朝”,是“早晨”的本义,“于是入朝见威王”中的“朝”,是表示“朝廷”的引申义,“皆朝于齐”中的“朝”,则是“朝见”的引申义。至此,学生顺利地了解了这三句话的含义,也从中深刻理解了“朝”的不同义项。

对比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式,以形索义法往往更加系统而高效。通过科学地分析字形、了解本义、扩展至引申义等追本溯源、循序渐进、提纲挈领的方式,使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文言文词汇多变复杂的词义,同时避免依靠死记硬背而造成的一知半解。

(三)以其形义一致,体会文化底蕴

汉字的诞生和演变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信息,浓缩着古人繁衍生息的历程和精神感悟的精髓,使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汉字自诞生起,便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从一些汉字的字形中可以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甲骨文“渔”如同一个人在使用鱼竿钓鱼。“逐”则从鹿从足,表示追逐野兽猎物。当人类逐渐掌握了驯化的技术之后,“猪”成为了一种圈养的家畜,是财富和安定的象征,因而“豕居之圈曰家”,从宀从豕,即有顶有墙的房子中饲养着猪,“后人借为室家之家”。“牧”的甲骨文则像手持鞭子驱赶牛羊。同样,当人类掌握了农业技术之后,便有了甲骨文中仿佛谷穗下垂的“禾”字,如利刀收割谷物之状。

而古人的风俗民情也能从字形字义中窥见一斑,例如《游山西村》一诗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豚”为会意字,要了解这一词义需要先了解“豕”字,甲骨文的“豕”如一个长吻大腹、四蹄有尾的猪形,学生由此认识到“豕”的本义即“猪”,进而推断出“豚”必然与猪有关,但应当有所不同。“豚”的甲骨文字形与“豕”相比多出一个图形,金文中这一图形显得更加形象,是“以手持肉”之意。《说文解字》中对“豚”解释为“小豕也”“从又持肉,以给祠祀”,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豚”是用于祭祀的小猪。再回到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可知作者在春社日时到山西村游玩。于是笔者介绍了古人春社日的习俗,即在这一天人们要准备丰厚的祭品去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祈求农事顺遂、获得丰收。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春社日要准备“社饭”,即用猪肉、羊肉、腰子、肚肺、鴨饼、奶房等切棋子片,铺在饭上,请客人享用。想必南宋时的陆游,也仍然能够享受到这样美味的社饭。通过对字形字义的解析,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句,并能体会到数百年前山村百姓的淳朴热情。

“以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探索词义,具有直观而形象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而利用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词义。同时,基于部分汉字具有形义一致性,利用“以形索义”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者简介:林梅(1977—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