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并进体系下的教学方向

2020-04-20马小莉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方向部编版

马小莉

【摘要】本文论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双线并进体系下的教学方向:依托双线素材,精准确定教学重难点;聚焦双线结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利用双线体系,巧妙组织教学活动。

【关键词】部编版 初中语文教材 双线并进 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77-0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体例编排,其中“人文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语文要素”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应有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创举,契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定位,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面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这种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笔者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双线素材,精准确定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不同学段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篇课文都是学段整体和单元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前面两个单元重在朗读训练,即在朗读中感受汉字之美,把握文本中的基本情感;第三到第六单元则聚焦学生默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在连词成句、一气呵成下完成文本细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植树的牧羊人》是第四单元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在默读中初步感知文章表达的层次,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的第一步。所以,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看,默读能力的培养深受重视。为此,教师可以将“默读之中厘清层次、概括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而这篇课文所处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入選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纪念白求恩》《诫子书》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有的重在对具有美好情感的人物进行称赞,有的重在对作者自身的人生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植树的牧羊人》是对主人公牧羊人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毅力以及无私奉献的一种礼赞。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仔细研究这个单元,不难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中还蕴藏着一个“静”字,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学生面对灾难和危急时,只要冷静处理、临危不乱,一定能够攻克难关;《诫子书》也在谆谆教诲后人必须“静以修身”;而《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在自己50多岁到87岁整整35年的人生中,都是“静静”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展现出内心平静的强大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的人文目标设定为:借助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深入感知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体悟牧羊人高贵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感知作者写法、突破教学难点奠基。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定重、难点,而是紧扣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单元设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条主线,以此为抓手,对设定出来的教学重、难点与这篇课文所处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巧妙的融通与整合,让整篇课文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聚焦双线结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主题,也有着不同的写作方法,因此在理解文本时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也应该完全不同。这种不同的策略与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教师要基于单元特质以及课文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服务。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师将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设定为“紧扣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情韵”,这与本单元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不谋而合。这篇课文的课前导语提示要继续训练默读,并且要能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形成独特感受的地方做好标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蕴的基础上,借助层次的划分、结构的厘清,与作者对话,梳理作者的表达思路。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关注课前提示,相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并以课文的第一小节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关注语段中人物、年份等关键元素;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针对事件所发出的评价,并紧扣“只有上天才能做到”这一关键语句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这句话在整篇课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解构文本的重要抓手,教师要借助这句话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植树过程”的艰难,从而深入感知牧羊人的伟大之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所具备的作用。

这一板块的整个教学,教师收放结合,形成了“探寻关键句、品读关键句、揣摩言外意”的语言训练一条龙,在教学的推进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紧扣“牧羊人在整个植树的过程中遭遇过哪些困难”为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组织汇报,让学生感受到了牧羊人在整个植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平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层面出发,以适切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进行了综合、巧妙的加工,用单元要素以及课前导读所提示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取舍,从而顺势开启了课文学习的大门。

三、利用双线体系,巧妙组织教学活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并利用文本语言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意蕴,浸润学生的内在心灵,从而相机进行人文的熏陶,从语言体悟、情感感知以及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发挥课文的教学价值。这意味着组织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文活动。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曾经被著名学者梅子涵教授评价为“比神话还要神话的且具有哲学意味的故事”。那教师在落实文本工具性的同时,又该如何向学生传达相应的人文精神呢?笔者在教学中拓展了原文,比如被编者删除的关于伐木工和烧炭工的语句,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思考:对比课文以及原文,你觉得牧羊人与这些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学生在对比中明显认识到牧羊人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乐观,而原文中所描写的烧炭工以及伐木工则完全是绝望和悲观的。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重新进行文本细读,并找出能够证明牧羊人乐观豁达、无私奉献的语言细节。学生的认知是非常丰富而细腻的,有的关注牧羊人更换了职业,从原来的放羊变成了养蜂蜜,读懂了牧羊人对于树木的喜爱之情,有的学生还从课文描写牧羊人具体的动作与深情入手,走进了牧羊人的内心世界,真正丰富了牧羊人人物形象的感知,从而在对比之中认识到牧羊人对这片土地所怀有的敬畏和希望之情。

纵观这个教学板块,教师引入原版与课文进行对比,学生对补充进来的文字进行了体悟与感知。正是这种对比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更全面的洞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感知,对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洞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将教学指向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上,既关注了文本中所蕴藏的语文知识,也在运用知识的环节运用了语文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成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重体悟的教学效果。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创举,契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定位,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从单元设置的这两条主线入手,鼓励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并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架构文本的内生价值,在课堂中积极构建课堂中的意蕴世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不断生成。

作者简介:马小莉(1976— ),女,广西兴业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学方向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之研究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MOOC背景下的高校ESP教学方向的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要注意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