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有科技含量的农民
——记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桂平市南木镇粒粒金家庭农场总经理谭永胜
2020-04-20谢青夏莫嘉凌
本刊记者 谢青夏 特约通讯员 莫嘉凌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村农民多年的历史写照。因此很多人为了改变命运,都努力读书,奔向城市。然而有个人,在读完大学后,却果断回乡,他要把自己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用来建设乡村,把科学“种子”撒遍田野,当一个有科技含量的农民,他就是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桂平市南木镇粒粒金家庭农场总经理谭永胜。
高境界:当一辈子农民
谭永胜,1972 年12 月生于桂平市金田镇田江村。自打懂事起,他就觉得有干不完的农活。特别是读中学后,周末回来的任务经常是挑粪水淋甘蔗。一池约8 方的粪水,从早晨开始挑,一整天连续作战,天黑前才能挑完。这种高强度的劳动,往往使得稚嫩的双肩经常在红肿—脱皮—结痂—红肿这几个状态中循环。他看到班里有些同学家里在镇上的,生活悠游自在,无需一到周末就像自己一样疲于奔命的回去干农活,皮肤白白净净的,让人很是羡慕。从那时开始,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1992 年底,由于市场的需求,金田淮山由每公斤3 元直线飚涨到每公斤13 元,村里人都欢天喜地,种植淮山的家庭都赚钱了,家家户户都添新家具,电视机等过新年,唯有谭永胜一家人高兴不起来,原来是他家种的淮山因施放肥料太靠近植株,整条淮山长不到一尺长就被灼伤腐烂,导致产量低,卖相差,收购商不愿收购他家的淮山。本想靠卖淮山得钱后供谭永胜用于交新学年的学费的愿望泡汤了,最后父母只得向亲戚朋友借钱供他上学。这次沉痛的教训,让谭永胜深深认识到: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搞好种养,改变家庭生活面貌。所以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填了农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谭永胜每年都引进新的杂交稻品种做试验。
在大学期间,谭永胜勤学好问,特别是涉及到种养方面的理论课,实践课,他都认真记录并实践。1995 年,谭永胜毕业时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在面临留城工作与回乡创业的选择时,他的眼前出现了父母年迈的身影,以及家乡熟悉的绿色田野和山头,因此他毅然踏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
回到家乡后的谭永胜,“在种什么的问题上”没有急着去做决定,而是仔细调查和研究当地的种植优势和条件。他发现,桂平是传统的果蔗产区,中秋节过后,很多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商贩就会云集桂平采购果蔗。在与商贩的攀谈中,他了解到1公斤果蔗能卖0.56 元,1 亩地一般能产3500 公斤左右甘蔗,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算起来一亩甘蔗能收入1000 多元。碰巧当时村里有几十亩山坡地没人承包,因此谭永胜决定承包下来种果蔗。
谭永胜每天都琢磨如何种好果蔗。“果蔗长到6~7 张叶子的时候就要开始人工剥叶,只有剥叶,果蔗才能长得又直又长。果蔗每长5~8 张叶子就要施一次小肥,施肥两次就培一次,这样果蔗可长得又壮又高,产量自然就上来了。”谭永胜每天在几十亩果蔗园里来回穿梭,因为蔗叶都有锯齿边缘,所以手、脸经常被割伤,成为他“甜蜜创业之路”的见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年谭永胜种果蔗的收入就达10 万元左右,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果蔗价格高涨的同时,糖蔗价格也节节飙升,1996 年糖蔗的价格涨至每吨420~450 元。“这个价格种糖蔗是有利润的。”因此谭永胜租地种了300亩糖蔗,并获取到了丰厚的利润。然而1998 年左右,随着进口白糖的增加,导致国内糖价爆跌,甘蔗收购价格也随着跌到200 元左右1 吨。
甘蔗行情不佳,那种什么好呢?谭永胜经过多番思考后心想: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总是要吃饭的,不如种水稻算了。就这样,2000 年,他开始转种稻谷。除了将原来那300 多亩甘蔗地全部种上水稻外,又增加流转多了100 多亩,加起来共400 多亩种水稻。
读农学专业出来的谭永胜知道大规模种植一定要上机械,因此一开始就投资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
“刚开始种的都是常规稻,常规稻亩产200~250公斤。相对而言,种水稻比较顺利,可晒谷就让我头疼不已。”谭永胜回忆道,当时晒谷场地很少,每逢收稻谷的时候都是把稻谷拉到公路边去晒。虽然最高峰时请了30 多个人去晒稻谷,但是遇到暴雨来袭,还是会措手不及,造成大量损失。被暴雨反复淋湿过的谷子碾出来的大米易碎,卖不起价。原本可以卖2.4~2.6 元1 公斤的稻谷, 但是若是反复淋湿后只能6 毛钱1 公斤卖掉。这种反复淋湿的稻谷试过一次最多的达2 万多公斤,造成一次性损失超过5~6 万元。而那些因为大雨来不及收,被水冲走的损失,还没算在内。2004 年和2005 年,天气异常,出现这种情况就更多。
这时候谭永胜想到了必须要购买烘干机。可是当朋友知道他要买烘干机的时候,都说稻谷要太阳晒干的才好吃,烘干机烘出来的稻谷没营养,米又容易碎。但是谭永胜心想,北方的大机械收割都是采用烘干机,难道那些米也不好吃吗?通过深入仔细的了解,他发现,原来烘干机使用烘干的温度都在35~40℃,属于低温烘干,不会造成稻米质量的变化,而且采用烘干机烘干,还避免了在马路上晒稻谷时容易出现的掺杂小石头或者沙子之类的杂物,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更有帮助。
正当谭永胜在千方百计筹钱购买烘干机的时候,好消息来了:原来2006 年,国家加强了粮食烘干补贴政策,大力提倡家庭农场或合作社搞烘干设备。谭永胜在国家的扶持下,购买了稻谷烘干设备,解决了一直横亘在心头的大问题。
高起点:把科技作为种田的起点
长期从事农业发展,让谭永胜敏锐察觉的农资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因此从2000 年起,他便一边发展基地种植,一边注册成立农资销售中心销售肥料、农药、种子等。
由于肯吃苦、善于钻研,谭永胜的农资生意很快步入了正常轨道,发展了很多老熟客,生意做得很顺利。因此他得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和思考水稻的种植。他发现常规稻米质好,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一产量低,二易倒伏;三容易发芽。因此从2005 年晚造开始,谭永胜尝试种了200~300 亩的杂交稻。没想到杂交稻的产量当季马上体现出来了:亩产600~650 公斤,共收稻谷15 万公斤。当时收购价为2.4~2.5 元/公斤,折合市场价收入约40 多万元。除去各种成本,每亩还赚400~500 元,是种稻谷那么多年收获最好的一年。
谭永胜从此迷上了杂交稻。但是他的杂交稻推广之路并不顺利。因为种杂交稻1 亩需要80 元稻种,常规稻种子成本仅需8~10 元左右,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意掏这个钱。不过也有敢吃螃蟹者,石龙镇一个合作社,在谭永胜的介绍下,跟着种了60 多亩。按照当年的价格,该合作社收入了 10.5 万元。
“种杂交稻收益好”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后来很多农户纷纷跟着种杂交稻。随后几年,谭永胜都在大力推广杂交稻品种。2006 年推广了500 多公斤种子,700~800 亩面积。
随着推广面积的逐年扩大,谭永胜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杂交稻高产,抗性好,但是米的口感相对常规稻而言,要差一点。因此加工出来的米,很多客人不太接受,销售价格也没有常规稻品种的高。谭永胜想:有没有那种既高产、抗性又好、口感也好的杂交稻呢?
面对消费者对大米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谭永胜及时调整杂交稻推广的品种结构。有些品种在别的地方表现好,但是回到桂平就不一定好,因此他积极到各地寻找引种新的、优质的杂交稻品种,做对比。而为了推广新的水稻品种,谭永胜每引进一个品种,都会先试种,然后再做示范推广。而且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都会全程参与,做好每一个阶段数据的采集。“因为每一个环节的好坏与数据的高低都有可能决定一个品种推广的成功与否,因此比较辛苦。下雨天收割稻谷一是容易坏,二是稻谷含水份大,亩产数字不够准确。因此为了搞好测产,收割稻谷时都需要避开雨天,但是7 月份往往雨水较多,有时候白天一整天都在下雨,只能晚上头顶头灯,连夜收割,有一次收稻谷收到凌晨2 点钟。”
谭永胜直言水稻测产关键是看产量、品质、抗性。从他推广杂交稻的这10 多年时间,他大约推广种植了100 多个杂交稻品种,但是最终感觉产量高、品质好、口感好的就是野香优。野香优亩产600 公斤左右,按照2020 年的价格,谷子可以卖到3.6 元1 公斤,大米卖到5.2~6 元1 公斤。
到目前为止,每年野香优的推广种植面积大约为800 万亩。在谭永胜的带领下,很多人都尝到了种植杂交稻的甜头。但是这一路过来并非易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浸种催芽方式有点区别。2007 年,南木镇有个水稻种植大户计划种100 多亩杂交稻,但是由于催芽不好,种子全部坏完。看着100 多亩犁耙好的水田,等着秧苗插播。谭永胜急客户所急,通过自己的渠道,到各个村寻找“百家苗”回来交给对方种。在谭永胜和其团队的帮助下,把100 亩稻田全部插上了秧苗,最后挽回了损失。
2013 年,自治区农机局在桂平市召开了一个现场会,大力倡导机插秧,力求全市机耕面积要达到30%。“要机耕,就必须要工厂化育秧,工厂化育秧,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取土难的问题。当时育秧土很难找,有些田取土育秧多了,稻田就变水塘了,对稻田也是种伤害。其次一盆机插秧,用泥土育秧的话重量有5 公斤1 盆,插秧机一次只能装载50 盆,需要不断来回运秧。”在这次推广会中,谭永胜了解到,北方有公司用无土基质育秧,一盆秧只有1.25 公斤左右,插秧机一次就能运200 多盆秧苗。
工厂化育秧专业性比较强,因此必须专门学习才能掌握这项技术。 2014 年7 月份,谭永胜带领团队几位伙伴一起去中国水稻研究所学习无土基质育秧。内容涉及基质的原料配比、含量对水稻的影响、无土基质的用法,如何配合播种机使用等内容。学习回来后,马上将所学知识投入使用。
无土育秧就是用北方的麦秆+草炭土作为原料基质。其优势:一是秧苗粗壮;二是运秧便捷;三是插的时候不会漏插;四是便宜。如果按照传统的有土育秧做法,就需要专门钩机手开钩机去挖土回来晒干,然后粉碎、消毒,再开始育秧。整个育秧环节流程多,耗费人工多。目前,谭永胜的无土育秧覆盖了桂平以及区内梧州、钦州、玉林这几个市,面积达20 多万亩。采用科学无土旱育秧方法可以比有土育秧节省二分之一以上的费用。
高追求:学习永无止境
多年的农业生涯,让谭永胜深刻感受到: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已经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要想紧跟步伐,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取得不败之地,必须要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撑,只有不断引进“新”“特”“优”的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谭永胜发现沃柑是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水果品种。于是2015 年春,流转了180 亩坡地,投资种植沃柑。
2015 年3 月份,谭永胜报名参加了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想参加学习培训。很多朋友都对他说:你都大学专业了,还需要培训?别浪费时间了。可谭永胜认为,虽然都是搞种植,但是柑橘和水稻的种植技术完全不同。谭永胜想,对于不懂的事情,只有两字:学习。在学习期间,谭永胜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农业人才,了解了很多农业发展的新动态,感觉收获很大。
培训结束后,学校组织了回访学员的活动。2015 年5 月份由广西大学农学院顾明华教授、广西大学农学院青年农场主培训学院王邕院长率队,到了谭永胜的沃柑基地走访。在获悉到他种下去3 个月的沃柑苗都没有抽新梢出来后,专家们意识到问题比较严重。并分析了沃柑苗为何长不出新梢的原因,并马上教他用剪刀剪掉几张叶子,再加施一些氮肥,以刺激枝条长出新梢。通过这个方法,一个星期后,新梢终于都长出来了。
2018 年9 月份,谭永胜无意中发现学员们都在群里聊沃柑的种植情况,谭永胜也到沃柑园里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群里给大家看。结果发现他的沃柑树秋稍放得比别人的迟了半个月,太晚了。因为秋梢是沃柑的结果母枝,如果放得太迟,会影响第二年的开花结果情况。果然事情的发展正如预料中的一样,原本按照正常来算,试挂果的沃柑一棵能产30 公斤果。可是因为放稍太晚,所以每棵树只收了15 公斤左右,产量减了一半。2019 年沃柑的地头收购价就达到8~10元1 公斤,这么一算,就损失了210 万元。
面对这种结果,谭永胜只能默默垂泪,心想造成这种局面完全还是因为缺乏学习,缺乏技术。因此2019 年5 月份,他决定花钱去中国柑橘研究所学习。在这里,他全方位的学习了柑橘病虫害防控、种苗的选育、新品种的栽培以及采后水果保鲜、运输、销售等。俗话说,磨刀不负砍柴工。从重庆学习回来后,谭永胜对沃柑的管理如虎添翼,在其精心管理之下,2020 年的产量有约600 吨,今年的收购价由于疫情,收购价基本为 6.5 元1 公斤,收入约360 万元。
为了丰富柑橘的品种,可以让水果错峰上市,谭永胜还特意引进了在广西表现优异的爱媛和不知火两个柑橘品种种植。爱媛是一个早熟的柑橘品种,相对一般杂柑成熟期提前了一个月左右。不知火又称丑柑,10 月上旬开始着色,12 月上旬完全着色;果皮黄橙色,果面稍粗,易剥皮,果汁糖度在13%以上,最高达17%,味极甜;次年2~3 月成熟,风味极好。留树保鲜可至4 月中下旬,市场价一般为20~22 元/公斤。
靠努力学习,不断掌握技术,沃柑成为了谭永胜新的成功“果实”。成为当地著名的农场主,早已实现了要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的理想。
谭永胜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始终不忘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的初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谭永胜每年可安排20 多贫困户就业,同时发动周边30 多户农民种植沃柑1000 多亩。在他的带领下,2019 年,跟随他一起种植沃柑的农户,人均收入超5 万元以上。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育培训,2019 年,谭永胜获得桂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成为全市2 名高级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掌握更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跟我一起不断学习,用科学搞好生产,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橙色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