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练习不得不知的识墨常识
2020-04-19安歌
安歌
墨是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不可缺少的材料,借助于此,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故此,古人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那么,对于不同的创作需求,我们该如何选择墨呢?
书法在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过风霜的洗礼,传承至今仍然昌盛不衰。书法创作让人静心、磨砺自身、感悟生活。然而不得不知的是,“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进行书法创作,笔法与墨法需互为依存,方能相得益彰。
一幅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笔法、结构、章法、墨法。但大部分初学者在学习书法时,只注重到了前三个条件,而没有注意墨法,用墨之法也是笔法的一种辅助手段。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墨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那么,对于不同的创
我们该如何选择墨呢?墨的种类
现在市面上存在的墨,按原料成分可大致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精烟墨、青墨、茶墨等。
油烟墨:其燃料是桐油、菜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桐油烟与漆烟基本相同。因油类燃料燃烧后蒸发的碳黑含有脂类成分,因此墨的磨口有光泽。一般适合于书画创作,行笔流畅,墨色鲜润而有神采。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谈道:“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粗碗,燃以桐油,上复覆以一碗,专人扫煤,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最快便,谓之油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鄜延路(今延安)所产石油制墨的情况,“延川石液”墨就是他创造的。宋代著名的油烟墨是由胡景纯所制的“桐花烟”墨。
松烟墨:松烟与油烟相比,乌黑但无光泽。古时取黄山多年的松木为燃料,木料中有一定松脂,所以早年的松烟墨比纯油烟的墨色更有另一番味道,这也是徽墨之所以闻名于天下的原因。但如今黄山不可砍伐松树,因此现在的纯松烟墨往往是松树枝燃烧的,虽乌黑但神采要差一些,一般多用于山水作品中的有苍茫之感的远山。在书法创作中,则比较适合表现墨色的浓淡变化或古朴苍茫之感,如魏碑、摩崖刻石等作品。
精烟墨:精烟的主要成分是工业碳黑,是石油原料经过化学分析提炼出的制墨原料,特点是墨色乌黑,有微弱光泽,但苍白无力,价格便宜。质量较好的精烟墨一般每斤百元左右,如果是平时的书画练习,可以选用此墨,虽然比上不足,却也比墨汁好用。不仅精烟是碳黑原料,还有“特烟”“选烟”“全烟”“净烟”,也是以碳黑为主要成分的,只不过比例不同,价格都不会很高。除此以外,还有青墨、茶墨、朱砂墨、彩墨等,可用于日常绘画和圈批缮抄书籍、文卷等。如何区分墨的好坏
一锭佳墨应具有质坚如玉、色泽黑润、落纸如漆、历久不褪并香味浓郁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区分。
辨:在选择墨锭时,首先要辨识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看墨锭是否光滑细润,是否有开裂、变形、残缺,以及墨锭彩绘是否均匀有光彩。
闻:墨锭香味是否纯正扑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的成分,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
听:手指轻弹墨锭听其声是否清脆,声音发闷的质量要差些。
掂:用手掂掂墨锭是否坚实,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为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墨汁是现代产品,不如墨锭挑选时直观,在挑选时要打开墨瓶,闻闻气味,是否芳香无臭味。如果商家允许可倒出几滴,看看墨汁里的杂质多不多,再看看墨汁的稀释度,含胶大、较粘稠的墨汁质量较差。最后,待墨汁干燥后观察墨色是否纯正,不发灰泛红黄光。在购买墨汁时要按需挑选,尽量选择容量少的,以免由于保存不当造成浪费。
初练字者,可用市场上出售的墨汁,但若书写比较讲究的书品,则以研墨为宜。如用墨量大,则可用高级墨汁,若再加墨锭研磨则效果更佳。磨墨的方法
练习书法前,先在砚台中放少量的清水。水太多,磨墨时容易晃出砚池,墨块浸泡在水中也会使墨汁变松软而出现小墨块屑,一旦溶于墨汁里会影响磨墨的质量。如果是写大字,可分几次研磨,切忌在砚台里继续加清水研磨,而應将已磨好的墨汁倒入一个容器中。磨墨时注意将墨块抓正,重按慢磨,按顺时针方向画圈,速度不能太快,研磨范围要大一些,不要在砚池的中心小范围的研磨。
磨墨过程中,磨好的墨汁怎样才算适中呢?从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墨块磨过后,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没了,说明墨汁还不够浓,可以继续研磨。如果墨块磨过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同时,墨汁慢慢地将磨痕淹没,说明浓度适中。如果磨过后的痕迹静止不动,说明墨汁太浓,可以适当稀释。另外一种检验浓度是否适中的方法是,用笔尖蘸少许墨在宣纸或元书纸上点一下,看墨点渗出的情况,如果墨浓如漆、墨点略有渗出,便可证明墨已磨好。
磨墨是一件很考验人耐心的事,费时费工,这或许也是现代人不愿意使用磨墨写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磨墨即磨人”,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联“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鞭策学生,高二适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人与老前辈说这些话的情境,或许便可以慢下来。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