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们画历史,一点不敢含糊

2020-04-19

妇女之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烽火台长城士兵

说到明朝士兵守卫长城时候使用的火器时,要告诉孩子们:那时候我们中国的火药武器并不落后,至少是和当时世界上先进水平是同步的。

绘本《长城》中所画的各种大小火器都是根据博物馆和长城上所见的实物而绘制的。如红衣大炮、火铳、竹节炮、石炮、陶制火蒺藜、长城上的石雷等。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火器,都是我落画的历史实物参照。明朝时长城上的士兵除了使用大刀、长矛、弓箭等传统武器之外,已经出现了大型的火炮“红衣大炮”和小型的火炮“佛郎机”“虎蹲炮”,这些火药武器的出现使长城的防御能力更加强大。

为了告诉孩子们长城的敌楼是多种多样的,我特意选取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敌楼画出来,并标注了具体地点,既是说长城并非千篇一律,也让孩子们对不同地区的长城产生更多的探索求知欲望。

绘本还将一座空心敌楼和一段城墙剖析,结合士兵的使用具体讲解各部分的功能和用途,其中关于城墙上悬眼作用的讲解堪称纠正了长久以来的误解和讹传。

垛口下部的半弧形垂直孔洞一直被叫作雷石口,图中把其作用和名称做了认真的讲解。戚继光《紀效新书》中“悬眼制篇”中记载:从悬眼既可以观察到下面的敌情,又不会被敌人箭伤。

现在如果在网上搜索“烽火台”,基本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但其实,这就常把烽火台和敌楼混为一谈了。

所以,绘本中我用了几页的篇幅专门讲解了烽火台和敌楼的区别,把烽火台的种类和用途都讲述梳理出来,烽火台也叫火路墩、烟墩,烽火台下面的院子就叫墩院,是守台的士兵居住和存放武器、柴草的地方。

在沙漠或戈壁的长城上,既有高大的烽火台,叫“烽”,通常又有排列在旁边的许多小台子,叫作“燧”,合起来就叫“烽燧”。这样在空旷的原野上,守台士兵就能通过烽火的数量通报敌军的规模。

燧的数量并不固定,根据现存的烽燧实例来看,最常见的是一烽五燧。

有一幅图里我加入了长城公益组织“长城小站”的图标,为这个20年致力于宣传和保护长城的集体进行了一个宣传。

欢迎更多的孩子们加入进来。但这一幅画中的长城也不是随便画的,是多处长城精华地段的一个集成。

近处的敌楼是河北省抚宁县拿子峪的媳妇楼,远方的长城是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画面左边衔接前后的这一段是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长城。

我想本书是第一本给孩子们讲述“长城抗战”的童书。抗战这段历史不容遗忘。

长城抗战的画面我是参考了当年拍摄的新闻照片绘制的,战场地点是河北省遵化县罗文峪长城。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妄图侵占中国华北地区,中国军队曾在长城的许多关口坚决抗击,史称“长城抗战”,日寇在飞机、大炮、坦克和优势兵力的配合下对长城个关口发动了疯狂进攻,中国守军依托长城进行了殊死抵抗,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古老的长城再次发挥了抵御侵略者的作用。

长城抗战主战场发生在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罗文峪和北京的古北口等地,这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中国大刀队夜袭日寇营盘的故事。

可惜这里的长城在抗战中损毁有限,在和平年代却几乎毁坏殆尽!

绘本《长城》有我在遵化县罗文峪长城实地拍摄的现状照片,绘本中中国军人的背囊和戴的英式钢盔也都按老照片还原。对待历史就是一点细节都不能含糊,即使是鬼子的形象和装备也都是按照老照片认真创作的,我想尽可能给孩子们一个具体真实的形象。

八路军战斗中古长城上的照片是参考八路军战地摄影师沙飞拍摄的老照片绘制,并且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创作,满满的正能量!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各路守军不敌,纷纷败退,但是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坚持战斗在古长城上,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我可以自豪地说,绘本《长城》称得上是目前最棒也最用心的面向少年儿童的长城知识读本。

编辑/周六

猜你喜欢

烽火台长城士兵
英军士兵正在放飞Puma-LE无人机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士兵独白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烽火台
背靠烽火台吹箫
长城